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禅意静听花语 > 一桃花源记赏析1(第1页)

一桃花源记赏析1(第1页)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在写作《论语》心解的过程中,因“心内桃源”一语而突发奇想,是否陶令的《桃花源记》本来就是对“心内桃源”的寓言式叙写呢?姑且不论陶令本意如何,而《桃花源记》之所以能够千古流传,不正是因为陶令的这篇文章写出了无数人内心的梦想吗?既然佛家有“自性净土”之说,何以不能有“心内桃源”之论呢?所以,本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原则,尝试着以“心内桃源”为主题,重新来解读这篇经典之作,看看会有怎样的不同。

【晋太元中】,看了陶令特别选定的这个时间,不能不令人怀疑他内心真正想表达的真的就是“心内桃源”。何以如此呢?晋,既可以指代陶令写作此文的当时当下,还可以暗指【进】,即前进、进入。“晋”这个字,本身就有“进”的意思。进入何处呢?进入【太】【元】【中】。太,即最高、最大之意,暗指太极之心。元,即生命的根元、本元。中,即《中庸》所说的“天下大本之中”,也是《庄子》所说的“环中”,即中道之心。中道之心,即是与道合一之心。中,即代表了心与道完全合一后的中和状态、太和状态、元和状态。“晋太元中”,就是进入心与道相合的道心状态。这种状态既是一种最高妙、最广阔、最博大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最自然、最本真的本元心状态,同时亦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仁和、中和、太和、元和的生命状态、生命境界。从根本上说,这种状态正是标题所说的“桃花源”。后文所有内容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此生命状态和生命境界的叙写。故名之曰《桃花源记》。也正是因为此文所写内容暗合于每个生命中所本有的“桃花源”,所以才能引起千古以来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共鸣!因为这篇文章的灵魂就是对生命内在桃花源的描绘与呼唤。同声相合,同气相求,始终散发着桃源芬芳的文字,就像一只无形的手,静静地抚慰着天下苍生的心灵,并在这芬芳的抚慰中悄悄地传递着爱与智慧的光明。。。。。。

【武陵人捕鱼为业】,武者,止戈为武。暗指止息内心的干戈,恢复内心的清净。陵者,灵也。陵,乃是灵之栖息之地。当内心充满了烦恼、痛苦、纠结之时,心灵就不得安宁。只有止息了内心的纷扰,让心如秋天的湖水一样静静地泊息下来,心的清明、灵明、光明才会逐渐地显发出来。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心内桃源逐渐显露的过程。人,仁也。武陵人,即是止息了身内外的所有纷争致力于寻求内心光明的仁者。捕鱼为业。鱼,代表了鲜活灵动的心。正是因为我们的心太过鲜活灵动,所以总是像鱼儿一样转瞬即来,倏忽即逝,极难“捕捉”。而“武陵人”则是自觉地、有意识的“捕鱼”者。所谓“捕鱼”,换成心性训练的语言,即是“观心”之意。鱼,代表心,代表念头。纷乱的念头如鱼群一样,川游不息却又瞬间消逝。因此这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注意,“捕鱼为业”,说明这种“观心”修行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需要岁岁年年、月月天天、时时刻刻都要去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熟能生巧,从而掌握高超的“捕鱼”技能。当真正熟练之后,就会蓦然发现,原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什么呢?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桃源秘境也”!

【缘溪行】,从这句开始,所讲的就是如何见到心内桃源的绝世秘籍——其实也可以说,全篇皆是。缘,是随着的意思。溪是什么呢?最近买了一套书,叫做《心流》。这个“溪”,正是这个“心流”。可以说,“心流”的状态已经非常接近“心内桃源”了,但还不够深入。需要继续“缘溪行”,需要沿着“心流”继续深入才行。

【忘路之远近】,注意,这句话非常重要。一个“忘”字巧妙地传达了一种非常难以传达的东西。什么东西呢?【心亡】。注意,“心亡”的心,正是需要彻底清除的机心、妄心、分别心、欲望心、执着心。也是要捕的那个“鱼”,要让它彻底化为无形。然后,“捕”之心也要全然地放下,达到了无牵挂、了无所求、了无所得、了无挂碍的状态。“路之远近”,代表了一种非常细微的分别心,同时也指代了所有的分别心。“忘路之远近”,即是这种分别心彻底消融后的“无所住心”——无为之心。“忘”,是自然地进入,是功夫、火候、时机均达到后的自然呈现出的状态——人心死,道心活,妄心灭,真心显。

【忽逢桃花林】,妄心消失的同时,真心亦立刻显现了出来——注意,很多人会在这个阶段流连忘返,甚至沉迷在这个阶段。但其实这仅仅是真心的“初步显露”。真心——生命内在本具的秘境桃源,是非常深广的,真心初显时所见的真心只是整个桃源秘境的一个小小的角落而已。但即使如此,也已经让人倍感惊喜——没想到,自己的生命之中竟然真的有“桃花源”呢!

【夹岸数百步】,从这个描述也可以看出,初步显露的桃花林,仅仅是进入更深更广的桃源世界的“引渡之路”。所以,如果修行者见到了真心之后,一直停留在这个地方,就属于“旧迷去后添新迷”——一点点沿途的风光就把前行的脚步障碍住了。所以需要打破留恋之心继续前行。

【中无杂树】,这句以及随后几句,都是对初见真心状态的描述。“中无杂树”,即是说没有其他杂念的干扰,而纯是一派朗然真心。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时你的整个生命都品味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生之感——你的生命已焕然一新。同时连同你生活的世界以及整个天地宇宙都焕然一新。即使会有一些念头生起,但只要你安住在真心中观照它们,它们就会像落花一样自然地凋落于无际,再无一丝踪影。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