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又拿到王稼句的两本书,一本是去年出版的《三生花草梦苏州》,一本是今年的《消逝的苏州风景》,沉甸甸的两本书拿在手里,也不知道至此已经有过王稼句的多少书,只晓得每年在作家协会的统计表上,王稼句的名下,总是有一长溜的书名,真是蔚为大观。我和稼句在大学念书时就认得,虽然不是同届,但前后只差半年,又都喜爱文学,就熟悉起来。大学毕业,各自走上工作岗位,对文学的初衷没变,接触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许多年过去了,见到稼句,总是在各种会议、活动或者酒席上,此时的稼句,或者喝酒,或者聊天,喝得高兴就吹牛,潇洒,轻松,哪有千斤的担子压在身上,可有谁看到他一天又一天坐定在书房里默默无声、辛勤写作的那一幕呢?有谁知道他正拖欠着书稿被迫得喘不过气来呢?这些情形我们看不到,但我们能够想象得出,因为我们都知道,字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不是开会开出来、喝酒喝出来的。
朋友们凑到一起时,常和稼句开玩笑,说写信给王稼句,只要写“苏州王稼句”就能收到,这是大家捧稼句,说的是稼句在苏州朋友多,名气大,也有人觉得这个段子用的是文学的夸张手法,带有传奇色彩。其实这倒是确有其事,有一回稼句的一个外地同学,给王稼句写信,开信封的时候,记不得地址,就先写上“苏州”和“王稼句”,准备查到地址后再填上去,结果给忘记了,就把苏州王稼句丢进了邮箱,最后远在苏州的王稼句还真的收到了这封信。这说明什么呢,邮局对王稼句的了解,王稼句是个文人,名人,信件多,稿费单多,所以邮局记住了他的名字,知道他住在哪里,没有地址也能送过来。后来大家觉得还不过瘾,提出来要把“苏州王稼句”丢在马路上,或者也照样能收到?
我觉得,之所以产生“苏州王稼句”现象,不仅因为他认得很多人,更因为他对苏州的热爱、认识和描写。稼句这些年出的书,绝大部分和苏州有关,苏州已经被他研究得如同自己家中挂在墙上的一幅画,每天看每天想,早就爱之入骨、熟之于灵魂了。比如这本《三生花草梦苏州》,就是稼句多年积累下来的对苏州方方面面的印象、从古城古园到风情民俗,从人物印象到蔬菜水果,他笔下的苏州,是梦中的现实,又是现实中的梦。而《消逝的苏州风景》中那些灰黄的旧照片和那些凝重的文字,更是让我们看到稼句对旧苏州、老苏州的深深眷恋和追忆。稼句喜欢步行,他常常在苏州的大街小巷穿行。有许多我们闻所未闻的小弄堂,他就像进入自家客厅一样,随随便便带我们走去,而且如数家珍地讲说这里的历史典故,报出它们的出身和家世,令我们这些同样生在苏州、长在苏州并且自以为熟悉苏州的同行目瞪口呆,自愧不如。
稼句自己在后记里说,要歇一歇,好好想一想。我相信,歇一歇、想一想之后,又会有别样的更精彩的苏州从苏州王稼句的笔下呈现出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