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中国古代历史故事100篇 > 第112章 慈禧太后 晚清风云背后的女人(第2页)

第112章 慈禧太后 晚清风云背后的女人(第2页)

同治十三年,同治帝因染上梅毒(也有说法是天花)病重。慈禧太后心急如焚,但她更多的是担心皇位的继承问题。同治帝没有子嗣,这让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

慈禧太后在权衡利弊后,决定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年号光绪。光绪帝当时年仅四岁,这意味着慈禧太后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掌控朝政。同治帝驾崩后,慈禧太后虽然表现出了悲痛,但她很快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新皇帝的培养和朝廷权力的巩固上。

光绪帝即位后,慈禧太后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教育。她希望光绪帝能成为一个听话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意愿治理国家。在宫廷中,光绪帝每天都要学习大量的知识,包括儒家经典、历史、政治等。慈禧太后时常亲自监督光绪帝的学习,她对光绪帝要求苛刻,稍有不如意便会严厉批评。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威严下,逐渐养成了内向、胆小的性格,但他心中也有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改变现状的渴望。

第七章:光绪亲政与帝后矛盾

光绪十五年,光绪帝举行大婚,之后开始亲政。但实际上,慈禧太后仍然掌握着朝廷的最高权力,光绪帝只是名义上的皇帝。

光绪帝亲政后,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他看到了清朝在列强侵略下的屈辱和国内的种种问题,决心进行改革。他重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发动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旨在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使清朝走上富强之路。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废除八股、创办新式学堂、发展工商业等。

然而,光绪帝的改革触动了慈禧太后和守旧派的利益。慈禧太后认为光绪帝的改革过于激进,会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她开始对光绪帝进行打压,重新掌握朝廷大权。帝后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了戊戌政变。戊戌政变中,维新派人士或被捕杀,或流亡海外,光绪帝也被慈禧太后囚禁于瀛台。这次变法的失败,让清朝失去了一次可能走向富强的机会,也让光绪帝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第八章: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在光绪帝被囚禁期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并迅速蔓延至华北地区。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他们对外国列强的侵略和传教士的恶行深恶痛绝,开始攻击外国使馆和教堂。

慈禧太后起初对义和团的态度摇摆不定。一方面,她对义和团的“扶清”口号有所心动,希望能利用义和团来对抗外国列强;另一方面,她又担心义和团会失控,给朝廷带来更大的麻烦。随着局势的发展,慈禧太后决定支持义和团,向列强宣战。

然而,慈禧太后的这一决定却引来了八国联军的侵华。八国联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很快就攻破了大沽口,向北京进军。清军和义和团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双方缺乏有效的配合和武器装备的落后,节节败退。八国联军一路烧杀抢掠,北京城陷入了一片混乱。慈禧太后惊慌失措,带着光绪帝等一行人仓皇出逃。在出逃的过程中,她狼狈不堪,曾经的威严荡然无存。

第九章:西狩与回銮

慈禧太后一行在出逃的过程中,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他们风餐露宿,食物短缺,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慈禧太后从高高在上的太后变成了一个逃亡者,她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懊悔。

在西狩期间,慈禧太后不得不依靠地方官员的接济。她开始反思自己的决策,对义和团的盲目支持和对列强的宣战让她意识到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清朝的统治,她开始向列强求和。

在李鸿章等大臣的努力下,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条约。慈禧太后为了能早日回銮,接受了条约中的苛刻条件。签订条约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等人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后的慈禧太后,仍然试图恢复自己的权威,但清朝已经在她的折腾下元气大伤,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危机。

第十章:晚年慈禧与王朝末路

慈禧太后步入晚年,岁月在她的身上无情地刻下了痕迹。曾经那挺直的脊背渐渐佝偻,光滑的脸庞爬满了皱纹,如同古老宫殿墙壁上斑驳的裂痕。她的眼神虽依然透着威严,但那威严之下,却难以掩饰日益浓重的疲惫与不安。然而,即便身体每况愈下,她对权力的掌控欲却如同附骨之疽,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

在宫廷中,她依旧过着奢华无度的生活。她的宫殿内,金银珠宝琳琅满目,每一件器物都精雕细琢,彰显着皇家的尊贵。那精美的丝绸服饰,一件又一件地堆满了衣橱,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无数工匠的心血。膳食方面更是极尽奢华,满桌的珍馐佳肴,有从千里之外快马加鞭送来的新鲜食材,有御厨们精心烹制的山珍海味。每一顿饭都像是一场盛大的宴会,可在这奢华背后,是整个国家的不堪重负,而慈禧太后似乎想借这表面的繁华来驱散内心深处对王朝命运的恐惧。

她继续在朝廷中任用亲信,维持着自己那看似牢不可破的统治。朝堂之上,那些唯她马首是瞻的大臣们占据着重要位置,他们揣摩着慈禧太后的心思,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惜一切代价地维护着这个腐朽的体系。然而,此时的清朝已经如同在狂风巨浪中千疮百孔的破船,内忧外患如汹涌的潮水般不断冲击着。

国内,革命思潮如燎原之火般迅速蔓延。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怀揣着改变中国命运的理想,积极开展活动。他们在民间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抨击清朝的腐败专制。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他们秘密组织起义,试图推翻清朝那摇摇欲坠的统治。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在乡村的田间地头,都能感受到那股革命的气息在涌动,仿佛是沉睡已久的大地正在苏醒,准备挣脱那沉重的枷锁。

国际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日益加剧。他们像贪婪的豺狼,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索取巨额赔款,还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外国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冲击着本土的经济。铁路、矿山等国家资源被列强肆意掠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西方列强的军舰在沿海游弋,仿佛是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准备落下。慈禧太后虽然也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采取了一些诸如清末新政之类的措施来应对,但这些举措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清朝走向灭亡的命运。

1908年,这一年对于清朝来说是命运的转折点。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先后驾崩,仿佛是为这个腐朽的王朝敲响了最后的丧钟。慈禧太后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她从一个初入宫闱的少女,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手段,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在权力的舞台上纵横捭阖。她曾经三次垂帘听政,掌控朝政长达近半个世纪。在这期间,她虽有过一些看似积极的举措,如支持洋务运动,但更多的是她的专权和短视给清朝带来了灭顶之灾。她为了个人的权力和私欲,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打压改革,与列强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她死后,清朝在风雨飘摇中继续挣扎了几年。新的统治者试图力挽狂澜,但王朝的根基已经腐烂,各种矛盾已经激化到无法调和的地步。曾经辉煌的大清王朝,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颗陨落的流星,最终走向了灭亡,成为了历史的尘埃。慈禧太后的名字,也永远地刻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了后人反思和研究的对象。她的一生是一部生动的反面教材,警示着后人专制独裁、闭目塞听、因循守旧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苦难,让人们明白只有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变革、追求民主自由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