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宋朝东京 > 第8部分(第1页)

第8部分(第1页)

记仇记恨,只要矛盾能够逐渐消除就是好事。只不过,宋、辽和约中所保留的“岁币”——每年宋要向辽提供几十万银、绢总是一件使人难堪的事。如果能够换一种形式,例如“经济援助”或者“贸易补偿”,作为富国向穷国的一种支持,那当然要好得多。

令人遗憾的事情是,最后背信弃义,片面撕毁和约的不是被宋人视为夷狄的辽国,而是以信义之邦自居的宋廷。

后来,在辽国的后方,强悍的女真族崛起,建立金国,在几年中间,占了辽国许多地方,所到之处,烧杀极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之下,宋廷从道义上说,应该支持辽国,保卫国土,因为宋、辽是兄弟之邦。从功利上说,也应该扶弱抗强,联辽抗金,一旦辽国失败,战火就会烧到自己头上。可是宋廷君臣在决策的时候,大错特错,竟然是一副小人动作,见利忘义,偷偷地派使者渡过渤海前往金国订立“海上之盟”,约定两国同时出兵,共同灭掉辽国,瓜分辽国土地。

宋廷秘密进行这一活动的时候,所有听说此事的官员无不反对。老将种师道气愤地说:“今日之举,譬如邻居被盗,我不能相救,反要勾结盗匪乘火打劫,无乃不可。”

辽国知道此事之后,派使臣前来劝阻。使臣到了宋廷,痛哭流涕,呼天抢地,他说:“救灾恤邻,古今通义。宋辽两国,百年友好。今贵国图一时之利,弃百年之好,毁兄弟之谊,结豺狼之邦。我国一旦失利,就是你们大祸临头之时,你们很快就会后悔的!……”辽使凄厉的哭声一直在大殿中回荡,久久不散。宋廷君臣无动于衷,还在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兴高采烈。宋廷的君臣是谁?皇帝是宋徽宗赵佶,大臣是蔡京、童贯……正如辽使所说,他们转眼之间大祸就要临头。过了两年,金兵在灭辽之后,大举南下,东京一再被围,蔡京、童贯……先后贬死,宋徽宗赵佶,被金兵作为俘虏,押解北上,多年之后,死在敌国。过去闯了大祸的人,大都是留下了后遗症,祸延子孙。惟有这一次背信弃义联金灭辽的决策者赵佶、蔡京、童贯……闯祸之后,立刻自食其果,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轰轰烈烈的澶渊之战以后,随即签订了维持百年和平的澶渊之盟,这件大事到今天已经整整1000年了。一份和约能在两国之间维持百年的和平,这在世界上都很少见。对于“澶渊之盟”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对于这一类的问题,过去的答案大都十分简单,不是赢了就是输了,不是胜了就是败了,好像二者必居其一。其实这种答案必须多说几句,一句话是说不完的。

“澶渊之盟”的签订,对于辽方来说应该说是赢方,但是宋方未必就是输方。百年和平让宋方争取到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这种收获我们不得不承认。因此,有争执的双方谈判的结果不一定是一赢一输,双赢的事确实是有,两败俱伤的事也是有的。“澶渊之盟”真正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双方和平友好,遇事合作,这种巨大的收获首先应该肯定。

宋方每年要拿出几十万两“岁币”,这的确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损失,二是精神损失。我们过去给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等战败后的割地赔款苛刻条件吓怕了,总认为一旦赔款,就会赔得家破人亡。其实我们若按当时的币值、物价与国家实际财政收支推算一下,就知道“岁币”的数字并不很大,不过国家财政收支的千分之几而已,和打一次仗的损失相比,实在算不了一回事。只不过每年要缴纳“岁币”给外国,确实令人产生一种屈辱感,在精神上是一种压力。如果换一种形式,换一个名称,例如支援、救助、补偿、合作等等,那就要文明得多。其实,古代的国际贸易也有一些不同的称呼,例如不平等的进贡与回赐,平等的馈赠与回赠。根据我们对一些史料的分析,当时是宋真宗决心谈和,以便早日回京,不以“区区岁币为念”,如果把决策大权交给寇准,他一定会坚持到底,就是不给“岁币”,萧太后也会退兵,因为她害怕归路会被切断。寇准明明知道这张底牌,就是使不上力,只好徒唤奈何。

寇准能坚持吗?皇帝既然把底线说出来了,他就无法再坚持了。他不是怕丢官,不是怕获罪,而是在和约未订之前,如果皇帝把他撤了,换上一个不讲原则的人来主持谈判,那么国家就要吃大亏。和约已订,辽兵已撤,他这个官就可以不当了。公元1006年,寇准罢相。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时候,小人们不敢出头,寇准拍案而起。到了和平恢复,皇帝热衷于玩天书降世的把戏,会拍马屁的小人们都钻出来歌功颂德,这些事情就没有寇准的份儿。公元1008年,有天书见于承天门,皇帝下旨大赦,改元为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23年,小人王钦若再任宰相,同一年,寇准贬死在岭南的雷州,又重演了一次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

君子满朝的仁宗时代(1)

宋王朝开国以来的前四任皇帝,是四种不同类型的历史人物。

第一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从外表到性格都是一个军人,方面大耳,虎背熊腰,做事有魄力,但是粗中有细;待人很真诚,每每宽大为怀。结果大业未竟,却被自己的亲人所谋害。

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光义,从他的一生行径来看,是一个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小人,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伪君子。也是一个逃避罪责逃避了一千多年的重大案犯。

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出身皇族的花花公子。开头也有一点事业心,一旦小有成绩,立刻自我陶醉,大玩天书降世的迷信把戏,晚年成了一个糊涂蛋,以致大权旁落。

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赵祯,虽然出身皇族,但是却被培养成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案前书的知识分子。既有书呆子的理性,又有书呆子的仁慈,就是缺少魄力,所以辛苦一生,没有做出很大的成绩来。

这前三个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只要把他们的简历翻阅一下,就能看得出一条线索来。只有这个赵祯,言行举止,完全不像皇家子弟,却像白面书生。他没有一点暴君的暴戾之气。他和包拯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包拯的唾沫溅了他一脸,他一点也不生气,悄悄地擦掉了事。他也没有一点皇家子弟骄奢淫逸之气,在夜间办事感到饥饿的时候,为了不打破作息的规矩,宁肯自己克服,也不愿叫御厨加班。他这个书呆子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请听我说出个中原因来。

宋代又出了个武则天

唐王朝的第三代皇帝李治是个窝囊废。他在初当皇帝的时候,还很认真地干了一阵子,到了后期,就万事不理,只享清福,造成大权旁落。事有凑巧,宋代的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赵恒也是这一类人物。李治的大权落到了一个厉害无比的女人武则天手里,赵恒的大权也落在一个厉害无比的女人刘娥手里。这两个女人抓权的经过非常相似,都是先把丈夫架空,对国家大事独断专行;丈夫死后,再以太后临朝的名义把儿子架空,独掌大权。当时的人就评论这个刘娥是吕、武(吕雉与武则天)式的人物而更像武则天。这个刘娥的出现是造成宋仁宗赵祯书呆子性格的主要原因,而这个书呆子皇帝在位的41年又是两宋中的一段太平盛世。是两千年专制王朝中文风最盛的时代,唐宋八大家中的六家主要的活动时期;又是政简刑清,社会风气十分祥和的时代,正义之神的包青天就出生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能不对这一段时期的历史,作一番必要的介绍。

事情要回溯到宋太宗赵光义在位的后期,宋真宗赵恒还未立为太子,还在当襄王的时代。这个花花公子正是翩翩少年,经常在内侍的陪同下,微服游逛京师的三瓦两舍。有一次,碰上了一个15岁的小姑娘在那儿播鼗(用手摇着一种拨浪鼓的舞蹈)。这种小鼓本没有什么可观之处,但在这个小姑娘手中摇得有声有色,令人目眩神迷。赵恒一下子迷上了她,招进府中作为侍女。当时问明籍贯身世,据说,她名叫刘娥,祖籍太原,后迁益州(四川)。祖先刘延庆在五代时做过大将军,父亲刘通,宋初当过将官,曾经跟随宋太宗出征,途中病死。那时刘娥还在襁褓之中,由外祖父收养。后来外祖父与舅氏相继去世,只剩表兄龚美依靠银匠手艺四处谋生。因为才来京师不久,表哥银匠生意不好,她只好学习表演播鼗贴补家用,她直言当时已是龚美之妻。赵恒对他十分同情,决定留在府中听用。偏偏赵恒的乳母看出这两个年轻人的暧昧,就去向宋太宗告了密。太宗立刻叫来赵恒,训斥一顿,要她驱逐刘娥出府。赵恒不得已,只好让刘娥到处躲藏,直到太宗去世,自己继位,才招入宫中,封为美人。

刘娥的籍贯身世是真是假。姑且不说,她小小年纪,孤身一人进了人事关系极为复杂的皇宫,能否立得住脚,就要看她自己的能耐了。也亏她极其聪明,不仅对郭皇后殷勤侍奉,就是对一般内侍宫女,也都十分尊重、亲切,入宫不久,赢得人人称赞,从此一路攀升,从美人一直册封为德妃。到了郭皇后去世,她竟有了竞争皇后的想法。可惜她不能生育,看病吃药都没有用。在那个时候,不管你如何得宠,不能生育就当不了皇后。刘娥冥思苦想,竟然想出一个绝招。那就是找个宫女代替自己来生个儿子。这个计划得到了赵恒的支持,她又找到一个姓李的宫人来承担这个任务,事先说好,日后永远不能透露这个秘密。后来天从人愿,李氏果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赵受益。好在皇宫里地方大,知道事情真相的人就只有那么几个人,只要严密封锁消息,不仅外人不知道,连宫里的大多数人也不知道。赵受益开始懂事的时候,只知道刘德妃是自己的生母,喊大娘娘,抚养自己的是杨淑妃,喊小娘娘。生子后,李氏才得封为才人,但是母子不能相认。直到死后,才被追封为李宸妃。

公元1022年,宋真宗去世,12岁的赵受益继位,改名赵祯。由刘太后垂帘听政。1033年,刘太后去世,赵祯开始亲政。在刘太后去世以后,赵祯的身世真相才得以公开。《宋史?仁宗本纪》中说:“(仁宗)讳祯,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也。大中详符三年(公元1010)四月十四日生。章献皇后(刘太后即刘娥)无子,取为(实为夺取)己子养之。”

刘娥进宫不久,就从美人一路攀升,登上皇后宝座,她的善于与人相处,的确有一套本领。但是这个靠着手摇拨浪鼓跳舞起家的小姑娘究竟有多大的治国本领,那就不免令人怀疑。她幼年时颠沛流离,肯定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以后执掌大权,能把国家治理好么?能把他那个名义上的儿子赵祯教好么?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君子满朝的仁宗时代(2)

根据记载,刘娥入宫以后,是抓住了一切机会苦学治国本领。她“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陪着真宗“阅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与闻。”经过多年的磨练,刘娥已经从一个赏心悦目的漂亮小姑娘成长为真宗的一个得力的好帮手。在她掌握了大权以后,固然有许多正直的官员一直支持她扶助她,帮她出谋划策,但是也有些马屁精帮她出馊主意,知制诰程琳向她献《武后临朝图》,有人向她建议“依武氏故事”立“刘氏宗庙”。她曾经犹豫过,但是最后还是把这些拍马屁的文书摔在地下,说是我绝不做这些对不起人的事。她反复读了武则天史事的史书,决心不走野心家武则天那条路。武则天残忍成性,一生任用酷吏,制造冤案无数,滥杀无辜无数;刘娥对于政敌,只贬斥带头的人,最重的也不过充军岭南,其他一概不问。武则天用人惟私,重用一般亲友,以保护既得利益。刘娥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用亲友,以免互相勾结。有一次在廷议上,她公开宣布,要大臣们把自己子女亲友的名单统统上报。大家非常高兴,认为太后要对我们进行照顾了,就纷纷上报,名单报得很长,但是很久听不到消息。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刘娥把名单挂在卧室里,题名为“百官公卿亲族表”,以后有人荐官,凡是表上有名的基本不用,这是一个杜绝用私人的好办法。那些开了一大张名单的人无不后悔。有些人虽然对她不满,因为她公正无私,也对她无可奈何。

武则天做大周金轮皇帝的时候,已经是60岁的老太婆,老奸巨猾,心狠手辣。刘娥手握国家大权的时候,刚到中年,秀丽文雅,初次见面的人,谁能想到这位年纪不大的皇太后竟然是一位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铁腕人物。要论治国本领,刘娥当然超过武则天。武则天的统治是依靠威慑和利诱来维持的。刘娥不用这些手段,照样能掌握这么大一个国家,渡过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一直保持稳定。当大权在握的时候,她的头脑并未发热,她好读书,知道古今治乱兴亡的许多道理,知道自己的大权从何而来,也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要维持这个大宋帝国的安定繁荣。比较而言,武则天是个行险侥幸的小人,一辈子做够了伤天害理的恶事,她在临死之前那一次政变中没有被人清算绞死,算是万幸。刘娥则是个谨慎行事的君子,这一生中一边学,一边做;一路走来,既有失误,也有过错,但是她的本质还是善良的,尽量不做太过分的事,遇有重大问题,也还能听从别人的劝告,所以一直能够化险为夷。

公元1032年,赵祯生母李氏病故。刘娥先是准备按宫人等级下葬。宰相吕夷简认为不可,他对刘娥说:“皇上生母,当用厚礼。”刘娥听了这话很生气,就质问他:“你难道想离间我们母子吗?”脸色很不好看。吕夷简从容不迫地说:“太后如果不为刘家的人作长远打算,臣不敢多嘴;如果把事情想得周到一点,还是厚葬为宜,请太后三思。”刘娥马上领悟,立刻同意厚葬,冠服如皇太后。

一年多以后,刘娥自己病重。赵祯日夜守候在病榻之前,直到刘娥去世。他正为母亲离开人间而痛不欲生的时候,一些老臣和知情的宫人就陆续向他透露一个惊人的消息:他真正的生母不是刘太后,而是李宸妃。他被欺骗了20多年,到这时候才明白了真相,不禁悲从中来,深感对不起自己的生母,而嚎啕痛哭,也就免不了对这位假母亲产生怨恨。这些老臣、宫人对他的说法也不一样,说好说歹的都有。有人认为刘太后一生虽然独揽大权,也有过不少失误,但她辅佐真宗,尽心国事,立下不少功劳;以后又临朝听政,长保国家安定,教诲皇上成才,一生辛苦,忠于宋室,还是很不容易。有人认为她出身卑微,为了能登高位,得掌大权,不惜抢夺别人之子,使皇上母子终身不得相认,实在过分,又听说李宸妃死于非命,为洗沉冤,望皇上加以追究。赵祯爱恨情仇,交织于胸,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只靠他自己拿主意了,别人谁都不敢插嘴。他沉思良久,觉得耳闻不如目见,于是下定决心,下令开棺。

对开棺的结果,赵祯心中无数。但他决定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开棺之后,一切正常,那当然是大好事;万一生母确实死于非命,就得追究罪责,要使死者瞑目。他不想保密,开棺的那一天,开封府有关人员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皇宫内外,全城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个消息,大家?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