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李善长的用心,更没有想到自己名字会有这么大的漏洞可循。
到底会不会引起朱元璋的忌讳,庞煌不知道,但是他却是知道,李善长的目的是达到了,庞煌的心头被扎了一根刺。
一根很难拔下来的刺,李善长不担心庞煌会向皇帝禀报这件事情,就算是皇帝追究下来,自己也不过是善意的提醒而已。
而且庞煌会不会那么愚蠢,把这件事当着皇帝的面说出来呢?应该不会,这件事大家心里清楚就可以了,你庞煌直接向皇帝说,那等于逼着皇帝表态,任何一个皇帝面对那十个大字会如何表态呢?
答案不言而喻,李善长不愧为官场上的老狐狸,字字诛心,让你连证明都没有办法证明,就用那十个字在庞煌和皇帝之间挖出了不可弥补的鸿沟。
褪去身上衣,变成龙中皇!
这创意,就连自己在大学那些营销专业的同学,也够一会想的。
送走李善长,回到偏殿内,用手指蘸着茶水,在红sè的桌面上一遍又一遍的写着这十个字,庞煌已经在意了,与其说他在意,不如说他被自己吓住了。
对,不是被李善长的话吓着,而是被自己的吓着了。不,与其是被自己的吓住了,还不如说是被记忆中的文字狱吓着了。
庞煌的情绪被感染,陷入到了一片迷茫!
那些满清辫子篡改之后的明史中所垢污朱元璋的文字狱,就不必说了,庞煌也没有看过明史。野史了解的也不多。
但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他穿越后的那两件事情,好像就在眼前。第一件事,无非是孟子的言论被朱元璋所恶。声言竖子若在必受朕一刀;第二件事,就是关于高启的被腰斩,始终是一个疑团,但是怎么传闻,也脱不开“小犬隔墙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这句诗。
怪不得朱元璋不让自己带亲卫返京,怪不得说不用临安公主回京,也难怪朱元璋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带到哪里。难道作为皇帝的他,心里真的很忌讳了?
庞煌清楚的知道,朱元璋发家的根本就是红巾军,而红巾军起家的根源是什么呢?无非就是那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作为皇帝怎么会不忌惮那些民俚民语呢?
庞煌的心很乱,手蘸着水在桌面上越写越快,最后索xìng挥手将那一杯还未沾唇的茶水倾倒在桌子上,任由水在桌面上四处流淌,却是已经止住了刚才的疯狂。
李善长真的很厉害,怪不得自己回京师之前。刘伯温一直让自己小心李善长,在刘伯温的眼里,李善长远远比胡惟庸高明。
甚至在某些程度上,胡惟庸就是李善长的傀儡。这个结果是刘伯温自己在百草堂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推测出来的,还有一种可能,胡惟庸就是皇帝和李善长两人联手推出的一个傀儡。
不过只是猜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个结果的正确xìng。但是李善长的厉害,是刘伯温深深忌惮的。
当时刘伯温还给庞煌讲了一个故事。自己亲身体验的故事。
那是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的时候,说句实话。御史中丞这官不小,也很有权势,但一般有权势的官,都比较容易得罪人,触犯到其他利益集团的利益。
又一次皇帝出巡汴梁,留下刘伯温和左丞相李善长在南京。有个叫李彬的人犯了事,被刘伯温派人抓了起来。
按道理说,抓个人是小事,但这个李彬却是李善长的人。而且这个人对李善长应该还算是比较重要的,要不然李善长也不会几次三番到刘伯温那里求情,希望刘伯温放李彬一马。
这要是在一般人看来,既然左丞相都出面说情了,也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放了就算了。但那时正是浙东系官员和淮西系官员正在争权的时候,刘伯温觉得是个机会,但是顶不住李善长三番两次的前来求情。
于是就把李彬犯事的情况写成文书,却是隐瞒了李彬和李善长的关系,快马报告给了皇帝。当时天下刚定,朱元璋觉得应该从严治罪,当下下令斩首示众。
耳目众多的李善长没料到这一手,恼怒之下就去找刘伯温,说道:“刘中丞,应天附近这么久都没下雨了,现在杀人恐怕不祥,可能不利于求雨吧?”
刘伯温当时不知道是过于自信,还是急于给李善长一个下马威。
于是硬生生地顶了一句:“相信丞相也知道,求雨必须要有祭品;李彬就是最好的人选!”于是,李彬就这么着,被拉出去斩首示众了。
杀了李彬之后,刘伯温才觉得有些大事不妙,当时自己的一时气话,却给自己埋下了祸根,仔细分析一下,这坑挖得不小。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