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大清真寺是哪里的 > 第6部分(第2页)

第6部分(第2页)

崇祯除掉魏忠贤,如果说对王朝有益的话,更多的是道德风气层面的。既然那个时代人们的标准,以太监当权为纲纪的败坏、道德的沦丧,那像老魏这样连生祠都建了让人拜的太监,打倒他岂不大快人心。为振奋民心、改进政风开了好头,为崇祯大展拳脚迈出了好步。

何况咱崇祯皇帝又是个理想远大、目标坚定之人,一心要做那重振大明的中兴之主,思想品质作风也更有一代明君之范。即位一十七年,事必躬亲,苦撑大局,戒奢求俭,励精图治,宵衣旰食,呕心沥血,就连帝王最易犯的声色之病,也与他根本沾不上边。那个日后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绝代佳人陈圆圆,一开始也是被外戚从江南弄来献给他的,但他忧劳国事,无心于此,方才作罢。

至于崇祯是否最勤政的帝王,不好说,起码有明一代,能与他比肩的也只有他的老祖宗朱元璋了;什么嘉靖、万历、天启们,天地之别也。有说他一天只睡两个小时,虽是夸张了点,但年年天天鸡鸣而起,深夜不寐,全身心放在工作上,以至少年白发已鬓肩,史上又有几个帝王能做到?

还有人家的极端俭朴,穿破衣,用旧具,可不是生性吝啬;人家的不近声色,罢宴乐,离娇娘,可不是生理不正常。那可全都是为了大明的社稷江山啊。想那万历要有崇祯三分之一的精神,大明岂会在他手上衰落?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能把勤政、俭朴、禁色,还有严谨集于一身,华夏史上历代帝王中,崇祯是惟一一个的;加之最后的结局,怎不让后人对他再多一份同情与好感呢。

只不过想干好与能干好是两码事,干得努力与干得出色也不能混为一谈,岂能以有追求有奋斗,就抵消了没干好的责任?同情不能代替反思,好感不能放弃检讨。对崇祯这样的国之领袖,仅有态度、精神、拼搏等还远远不够,关键要看能力!特别是时势危艰中驾控复杂大局的能力!

txt小说上传分享

形势不愁战略忧

其实说到时势危艰,崇祯刚继位时并非如此,以后才逐渐形成。前文说过,帝国败亡的原因再多,归纳于最终的表现形式不外乎三种: 外患、内乱及两者相兼。当时帝国内部这样那样的问题确实不少,但从以后发展的态势看,惟一导致败亡的事件就是于天启、崇祯交替之年(1627)爆发的陕西民众起义。虽然起初规模并不大,又局促于黄土高坡西北的一块穷乡僻壤,好像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帝国自创建尤其近百年来,民变、兵变发生也不是一件、两件了,高层们是有那个承受能力的,何况其他地方还是较安定的呢。心脏之地京畿、最大财赋基地江南、兵家必争之地中原等,都没什么大问题嘛,怕它什么?就像群臣们一样,崇祯并没有太在意,他的目光更多放在另一个地方——辽东,那里有个最强劲最危险的敌人——后金。

萨尔浒大战以来,大明接连经历了三年的大溃败,在强敌面前不堪一击,辽东稀里哗啦便丢掉了,辽西本来也是拿不住的,隐然有崩盘的迹象。经过几年辽事的锤炼,明之防御能力有了一个大提升,山海关外也逐步构建起了比较完备的宁锦防线,后金再欲砍瓜切菜般打过来已不可能了。宁远、宁锦两次大战就很好地证明,明军打野战硬碰硬仍有点菜,凭坚城用大炮没问题。穿过河西走廊,再破山海关?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啦!

只要长城北边的蒙古人还能保持民族最后的独立与尊严,那后金也不可能撇开山海关这条防线,另辟蹊径进入中原的。当时来看,蒙古人还能守得住底线,可以对他们有所期待(没想到变数会来得那么快)。如此,帝国还怕什么呢?两宋的悲剧应该不会重演了,何况强敌根本就没有这个打算呢!

前文已经提过,后金哪想过亡明,不要说中原了,就是辽西直到山海关之地,努尔哈赤也没想过要呀!搞定了都想主动放弃呢。广宁战(1622)后双方能进入一个战略相持阶段,明军也有机会弄条宁锦防线,关键就在于此。努尔哈赤已经很满足于占领辽东,无意再继续下去,也想与大明议和,而皇太极更是如此,还始终不渝呢。

可大明“太不好说话”了,曾正告努尔哈赤:“当乞降,降则还我辽东土地、人民及诸叛臣,乃题请,不则惟有剿耳。揭达阁部不敢闻,乃奴中叛臣阻之,事遂寝。”(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这样的条件,后金自然不会答应了,叛降过去的明人乘机百般阻止,最后作罢。新任大汗皇太极与袁崇焕天启年间议和未成,也是明廷不同意,根子还是在辽东上面。

看看,大明要是能放下天朝上国的架子,正视辽东已被人家牢固占领、军事上更远逊对手的现实,不去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后金不是愿意和吗?好啊!跟他们谈,即便暂时受点委屈,有什么关系?卧薪尝胆,以后再让人家加倍奉还就是了。先争取时间,集中精力办好自家的事,有好多问题要解决呢,想中兴大明,不解决可不行呀。

陕西不是有民众起义吗?虽然还不算很严重,但绝不能小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实当全力为之。要是与后金和议签了,帝国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能调过来,他们还能像事实上那样走向山西,走向中原,乃至走向全国?当然平息之后,是要好好找一下问题症结之所在,老百姓是最听话的,不到走投无路,谁会扯反旗?

攘外必先安内,崇祯你还年轻得很,有的是时间,把国家整得上个台阶后,再来收拾东北局势也不迟啊。大明毕竟是一个规模宏大又具有历史底蕴的大帝国,虽然走了下坡路,比起后金(清),疆域、人口、经济、文化与科技等综合考量,仍是超重量级,东亚第一,世界一强,关键是军队战斗力不行。

后金呢?实非蒙古那样纯游牧,也是建寨而居的,也有农业的,夺了辽东后,除经济文化落后一点,前期武力保持冷兵器时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惯有的强劲外,国家模式还是向定居民族渐趋靠拢的。这样就好办了,国家建设久了,定居持久了,满洲战斗力自然会减弱(定居民族通病也),综合国力上的劣势便会逐渐暴露,而明超级帝国的优势,则会渐渐显现,此消彼长,反差就大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大明科技特别军事科技发展,比西欧慢了点,当时却也处在告别冷兵器时代的前夜,即位时年仅十七岁的崇祯如果坚持干个三四十年(不为过吧),更美的话,把儿子培养得正常些,再干个二三十年(也不为过吧),无论是走向定居但不可避免落后的女真,还是像蒙古这样纯游牧的民族,基本上都不是对手了。

1696年游牧枭雄噶尔丹面对先进火炮的溃败,接过华夏衣钵的大清十八世纪东方无敌,都证明了这一点。尤其要提及的是,晚明帝王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见《大帝卷?杂谈篇》),都是胸怀博大、热情欢迎的,万历如此,崇祯更是如此。只要时间够,明代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相结合,科技尤其军事科技的发展必将势不可挡也。

稍一细看,那时大明何曾危在旦夕?崇祯完全有力挽狂澜甚至中兴的可能。基于此,就算万历、魏忠贤们罪责再多,也非扒皮去骨型的,这大明兴亡的担子,还是由崇祯来主挑合适些。兴,伟大帝王;亡,首席罪人也。

只是世上的事,特别是国家兴亡的大事,哪有这么简单,一阵眼花缭乱之后,短短几年,局势便面目全非了。有诸多客观因素,但主观上产生的大问题也是极端影响全局的。原来崇祯哪里甘心故土丧失哟,又哪里会做到攘外先安内?结果怎么样?败亡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最后摧垮了这个庞大的帝国!

想想崇祯这辈子还真对不起一个人,他至死都没想过要灭你,还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你机会,可你就是不领情,让人家有啥子办法嘛。其实这个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