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李世民权力的逻辑在线阅读 > 第二十二章 人治(第1页)

第二十二章 人治(第1页)

唐太宗自发动玄武门政变,通过弑哥杀弟逼父屠侄而获取政权,坐上皇位后,内心始终放不下“逆取”政权带来的恐慌。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用创建“盛世”来证明自己了,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天子,证明他之所以坐上皇位,全是上天的安排。当然,他更要让“清明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让朝臣百姓忘记那罪恶的“玄武门之变”。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这么说也这么做,他要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可要如何调整?走什么样的治国路线呢?朝廷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尚书右仆射封德彝(那时候的唐太宗还没有发现封德彝的两面三刀,更不知道他曾经在背后捅自己的刀子,依然对他委以重任)为代表的,代表着关陇贵族利益的“霸道路线”;另一种则是以尚书右丞魏征为代表的,代表低层民众利益的“王道路线”。

两种路线,大多朝臣都倾向于“霸道路线”,特别是关陇贵族集团。迷信武力的他们认定,人性本恶,大乱之后,只有严刑峻法才能让“刁民”们服从,因而,做就要做像秦始皇那样的,威服天下的天子;而熟读儒家《公羊春秋》的魏征则恰恰相反,他认为,人性本善,大乱后,那些渴望安定的民众最容易满足,也最好治理,因而不需要严刑峻法。何况,什么样的天子就有什么样的百姓,百姓是“刁”还是“顺”,完全取决于天子,因此,天子应该以德化天下,而不是依靠武力。

两方为此争得不可开交。

对于魏征“偃武修文”的提法,朝臣并不认同,但唐太宗心里却是认同的,这契合了他要做“清明天子”的想法。他知道,大多反抗来自于镇压,何况,从“玄武门事变”阴影中还没有走出来的他,并不想给百姓一个“暴君”的形象,这违背了他要做“清明天子”的初衷。

于是,他力排众议,决定实施怀柔政策,以德化人。既然要“以德化人”,要“捕获人心”,那么他就必须做对“人心”有益的事情,要“心存百姓”,要实施改革。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唐太宗对此深有体会。

“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以粮为本”。这个政策出来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又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策。意思是说,不夺农时,农村推行均田制。这么做的目的不言而喻,缓和阶级矛盾。然后用奖励耕种的方式让农民回归故里,从事农耕。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可以使曾因不断战事而荒废的农田得以耕种。除此而外,唐太宗还针对灾民设置了义仓,采用“均田制”和“租庸调法”政策,让百姓不至于无田可种,用“轻徭薄赋”来减轻农民的负担……

有田可种,有粮可收,就能解决农民的温饱了,而解决了农民的温饱也就解决了“官逼民反”的问题,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饥饿最易引发暴乱。

“心存百姓”“安抚民心”只是针对百姓,针对民生的改革。对于针对朝廷,针对朝廷命官的改革,唐太宗则实施了“精减地方机构”,改变“民少吏多”弊端的方针政策。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贞观元年二月,唐太宗下令“并省”,提出地方行政机构只设州、县两级;州设刺史;县设县令……同时,他还设立了政事堂,以便合议问政。

“政治之本,唯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唐太宗一向都很重视人才,在还未坐上皇位时,他最擅长的便是“纳才”。唐太宗是得到过“人才”的好处的。从他能“打败”李建成来看,很大原因就是他的善于纳才。当年,若不是他的身边既拥有了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官,也拥有了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又怎么能夺得了天下?

如今,当上皇帝的他,想要坐稳江山,自然更不能缺少人才。

因而,坐上皇位后,他对人才的渴求也就更强烈了。他淘汰庸官,亲自挑选刺史,对于九品县令的任用则规定由五品以上的京官推荐。一句话,你(五品以上京官)推荐的县令,你必须负责。此政策一出,一时之间,贞观元年初倒有些像当年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为秦王府选拔人才了,场面很是热闹。

唐太宗发誓要挑选最优秀的人才,建立最好的君臣关系。于是,他选贤任能、不论亲疏、不避怨仇、不囿派系、不问出身……

贞观元年,李唐的“人治时代”开始了!

第八十八节两仪殿争功

(1)

任何改革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任何改革对某些人有利的同时,也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因而,由此激发的矛盾便不可避免。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