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佛教与经济的关系 > 第77章(第1页)

第77章(第1页)

《楞严经》内容概述

《阿难尊者严经》开篇是序分,讲述了此经说法的因缘。在一次法会中,阿难尊者文殊菩萨中遭遇摩登伽女的幻术,差点破戒。佛以神通力知晓此事,派文殊菩萨持楞严如来往救护阿难奢摩他归来后,自惭道力微薄,殷勤启请佛陀开示十方宇宙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这一序幕引出了佛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和修行法门的深入阐释。

见道分

1。七处征心

佛开始询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先后回答心在身内、在身外、在根里、在内外明暗之间、在随所合处、在中间、在无着处等七种可能,但都被佛一一驳斥。通过这七处征心,打破了众生对于心的错误认知,让我们明白凡夫对于心的理解是虚妄不实的。例如,若心在身内,那应该能看到身体内的脏腑,但实际上我们不能,所以此说不成立。这一过程引导修行者反思平常对自我和心念的误解,为后面深入见道做准备。

2。十番显见

在破除对心的错误定位后,佛又通过十番显见来显发真心的特性。如显见是心、显见不动、显见不灭等。以显见是心为例,佛通过分析眼根与见性的关系,指出见性是不依赖于明暗等条件而存在的真心的作用。即使在黑暗中看不到物体,但见性依然存在。这一系列阐述逐步揭示出真心的常住、周遍等特性,让修行者明白有一个超越虚妄分别的真实心性。

3。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剖析

佛接着对五阴(色、受、想、行、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功能所入之处)、十二处(六根与六尘)、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进行了详细剖析。比如对于五阴,色阴是指一切有质碍的物质现象,受阴是感受,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等方面来阐述。佛指出这些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其本性是空的。在分析过程中,揭示了众生因对这些虚妄之法的执着而产生烦恼和轮回,引导修行者认识到它们的虚幻本质,从而不被其所迷惑。

修道分

1。三种相续

阐述了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世界相续解释了宇宙万物如何在众生的业力和因缘作用下不断生灭和延续。众生相续则说明由于无明、爱欲等因素,众生在六道中轮回不断。业果相续表明善业、恶业导致不同的果报,因果不爽,这些相续的现象都是基于众生的虚妄心念和行为。了解三种相续能让修行者明白轮回的根源,从而生起出离之心。

2。二十五圆通法门

二十五圆通是《楞严经》中重要的修行法门介绍。其中包括六尘圆通(以眼根对色尘等修行而证圆通)、六根圆通(如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通过返闻闻自性而证得圆通)、六识圆通以及七大圆通(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些法门为不同根性的众生提供了修行解脱的途径。例如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由于耳根能听闻一切声音,从听闻外界声音到返观能闻之性,进而证悟自性清净,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修行方法,适合娑婆世界众生耳根利的特点。

3。四种清净明诲

四种清净明诲是对修行者的重要戒律要求。包括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佛强调这些戒律对于修行的基础意义,如戒淫,指出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若不断除,修行难以成就。这些戒律不仅是行为上的规范,更是从心性上让修行者保持清净,不被贪嗔痴等烦恼所染污。

证道分

1。五十阴魔的对治

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五十种阴魔的干扰。这些阴魔可分为色阴魔、受阴魔、想阴魔、行阴魔、识阴魔等不同阶段的魔境。比如在色阴魔阶段,当修行者在定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幻相,如看到佛菩萨形象、光明等,但如果执着这些相为真实,就会着魔。《楞严经》详细描述了这些魔境的表现和对治方法,提醒修行者在修行中要保持正念,不被这些虚幻的境界所迷惑,以顺利证道。

2。六结三空与解脱境界

阐述了六结(动结、静结、根结、觉结、空结、灭结)与三空(人空、法空、俱空)的关系。通过修行解开这些结,从破除对世间现象的执着到证得人空、法空等解脱境界。修行者逐步去除烦恼和无明,最终达到究竟的解脱,成就无上菩提。

《楞严经》如同一部修行的宝典,为修行者指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修行路径,从见道、修道到证道各个环节都有着详细而深刻的指导,对佛教的修行理论和实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楞严经》是佛教经典,其内涵的理解最好在专业的佛教研究者、学者或修行有素的大德指导下进行深入探究,以获得更准确和契合教义的领悟。同时,宗教信仰和与之相关的经典学习是一个非常个人化且需要谨慎对待的领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