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飘雪覆罩成一片白茫茫冰雪的〃徒太山〃,乃是〃女真族〃称为圣山的〃果勒敏商延阿林〃,其意便是〃长久白色的山〃,也就是〃长白山〃。
〃徒太山〃远在千余年前乃是〃息慎国〃之地,也就是女真人的远祖,汉代时称为〃单单大岭〃又叫〃盖马大山〃,尔后关内汉人称之为〃不咸山〃,时至后魏之时,则改称为〃太白山〃又称〃徒太山〃。
尔后〃宋徽宗〃正和六年之时,女真族〃阿骨打〃称帝〃金太祖〃,国号〃金〃,才将〃徒太山〃称为〃灵应山〃,至〃金世宗〃大定十二年,于山之北麓建庙宇,祀山神,册封山神为〃兴国灵应王〃。
时至〃金兀术〃时,率兵南下攻宋,战战得胜,认为系山神之助,故又将〃兴国灵应王〃的山神尊封为〃开天宏圣大帝〃,按时祭祀,从此与五岳齐名,并且从此始称〃长白山〃至今,高丽人则称为〃白头山〃。
(注:因为本书背景的年代,当时尚无〃长白山〃之名,并且为了避免与〃长安〃西北方,又称〃终南山〃的〃太白山〃之名混淆不清,故而本书皆以〃徒太山〃称之。)
〃徒太山〃在太古之期原本是一座火山,山巅火口,每每被喷出的岩浆剧烈冲流之后,山口四周已逐渐形成十余座如齿突峰,将火山口围绕其中。
尔后天地异变,地火渐熄,因为地处酷寒北地,并且山势甚高,于是逐渐被冬季酷寒冰雪罩盖,终于形成一般所见的高寒耸山。
历经千万年后,山巅的如齿尖峰,已然稳固不变,尔后十八峰也逐一被世人命名远传至今,而十八峰中以〃白头峰〃最高,也最有名。
在南方及西方,有〃白头峰〃、〃冠冕峰〃、〃卧虎峰〃、〃梯云峰〃、〃玉柱峰〃以及〃白云峰〃、〃芝盖峰〃、〃锦屏峰〃、〃观月峰〃九峰。
在北、东两方有〃龙门峰〃、〃天溪峰〃、〃璧铁峰〃、〃华盖峰〃、〃登霞峰〃以及〃大正峰〃、〃孤隼峰〃、〃三奇峰〃、〃木头峰〃等九峰。
又因为太古之期,〃徒太山〃原是火山,因此山巅虽高,却无积雪,当时看似白雪的一片白茫茫,实则是喷出的岩浆灰层中,有一些白色玻璃质浮石浮在表面堆积,远远望去有如白雪皑皑的琉璃世界,因此才会被当地土族称为〃果勒敏商延阿林〃,其意便是〃长久白色的山〃,尔后火山已息,山顶才开始有冰雪覆罩,也因此更名副其实了!
可是当冰雪飘飞入十八峰之间的火口内,虽然火山已熄,可是地热尚存,因此火山口以及四周覆雪,被地底热气热化为雪水流聚火山口内,逐渐汇聚成池,始称为〃图们泊〃亦称〃天池〃。
〃天池〃经由四面十八峰的雪水百泉挹注,周围阔有一万一千三百多公尺,高约二千五百公尺,池水澄清碧绿,最深处至少有三百公尺,为〃图们、鸭绿、松江〃三江的源头,被女真人视为玄奥神秘之地。
并且因为〃天池〃之水终年奔流下泄,但水面永不减低,因此女真人认为池水通海,有真龙蛰伏池内,故而引生出不少神话。
〃天池十八峰〃峰峰相连之处,其中有八峰相连的四处峰脚较其它峰脚深,因此便成为池水满溢时,泄流山下的泄流口,故而称为〃天池四门〃。
在北面〃龙门峰〃及〃天溪峰〃之间的泄水门,在百里之外的山腰遥望,乃是一道如带瀑布,有如一片白帛悬天而下,瀑布冲泻而下,再汇聚山腰雪水冲流,于是便成为〃松花江〃的源头。
而〃天池〃南麓的〃白头峰〃,峰脚两侧皆有一门,成为分水岭,两旁泄水冲流而下,且各别分流左右方远去,于是成为〃鸭绿江〃及〃图门江〃的源头。
在关外东北方的山区及荒原中盛产三宝,乃是〃人蔘、貂皮、乌拉草〃。
(因为广阔的冰雪荒原、山区,位在万里长城的东北方,因此现今才会称为〃东北〃。)
人蔘是多年生草本,叶为掌状复叶,由五小叶合为一大叶,产地称为〃五披叶〃,在初秋开花,由出土至三尺高,至少须五至十年,生长之地多在阳光充足的的山腰或悬岩绝壁之处,森林中较少见。
而关外东北的人蔘出处,便是以〃徒太山〃为最多,并且因为山区中有不少坚冰形成的冰谷、冰隙、险陡冰壁,甚为危险难达,因此生长的人蔘多为数百年之上的老蔘,故而称为〃白山老蔘〃。(时至近年才称为〃吉林蔘〃)
野蔘甚为珍贵,并且有异种,野蔘寿有五百年之上者,其茎叶逐渐回缩褪除,仅余根部隐迹深土或冰雪之下,它已无须自泥中吸收养分,而是吸取地底灵气,甚而每到天气晴朗或明月当空之时,便会出现地面吸取日月光华,但人兽接近,必然迅速隐逝,所以甚难知晓其根本何在?
传说中已成人形的仙蔘或是蔘王,至少皆有千年之上的气候,乃是少有的修仙珍品,有的已可变化形如婴儿,道行尚浅者或可掘其身,道行灵气高者,已可移动本体,便是〃蔘仙〃,又称为〃小红孩〃,而且十之八九皆是生长于高陡奇险之地,故而甚难捕获,方能久寿,也因此更为珍贵。
〃徒太山〃四周便盛产人蔘,东、北两方的山势甚为险陡,千寻冰壁处处,甚为寒滑不易攀登,而且还有不少数百丈深的断层冰隙,有些冰隙甚窄,而且尚有飘雪虚覆,一不小心踏上,必将坠落断层冰隙之内,纵然不摔死,也因无能脱困而冻毙。
〃徒太山〃四周山脚虽然较斜平,但是却有不少虎、豹、熊、狼凶兽出没,因此采蔘人大多不敢深入,唯有在西、南方则是斜形山坡地带较易攀爬,且凶兽较少,故而所采人蔘多出自于西南方。
(注:采蔘者又称为〃棒槌人〃,少者五人,多者一、二十人,领头者称为〃把头〃,发现寻常人蔘时,大多立即挖掘,但是若发现〃蔘王〃时,便立即在四周插桩为城,以防蔘王脱逃。
因为有的〃蔘王〃蔘须长阔,散布约有近丈方圆,因此采蔘时不得用金铁之物,须用〃梭波罗木〃(东北特有且稀少的树木),削尖之后且经过油炸除性、除味,才能代铲挖掘,避免挖断蔘须。
整支人蔘及长须挖出后,尚须用两片圆弧形的树皮盛土,然后将人蔘及蔘须置于其中,双合包裹困扎,才能保护完整,而且使水分不致干枯。
野蔘,又称为〃红蔘〃,因为甚难挖获,故而甚为珍贵,尔后明、清之时,高丽人在冰雪荒原中,以人工植苗栽种人蔘,称为〃栽蔘〃或称为〃白蔘〃,但是药性较野蔘差,故而价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