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样的现象:奶奶拿着新买的礼物给“小皇帝”,他看也不看就扔到一边,如果不喜欢,还会批评上几句,眼神里没有一点感恩之意;爷爷奶奶省吃俭用给孩子买贵重礼物,孩子没感觉到它的珍贵,反而要买比这更昂贵的东西,丝毫不去考虑爷爷奶奶经济上的压力和窘迫。倘若有一天,爸爸妈妈病了,不能按时去接孩子,他就会大发雷霆,要死要活,认为天要塌下来了。他遇到一丁点的不满意,就加倍地报复大人,根本不顾别人的情绪,破坏了整个家庭的和睦。孩子并不是天生的坏脾气,而是父母无所不给,使孩子形成一种思维:要星星得星星,要月亮得月亮,得不到是自己没下狠劲要,狠劲要就一定能得到。在他的心里哪有什么仁义道德、天理王法,不过你也没教呀!这就是糊涂的爱,爱出的“糊涂虫”。
孩子的这种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当今社会讲究平等,讲究实力。实力怎么来的?双手从来不干活,就没有干活的实力;处处让父母提供,这样必然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在学校,虽然有老师给他们灌输一些知识,他们不能很好地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些知识就是死的。倘若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连快餐面都不会泡,就要挨饿;连衣服都不会洗,整天脏兮兮的;天冷天热也不知道增减衣服,这样发展下去只能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
孩子喜欢的就是对,不喜欢的就是错。这是一种讨好式的爱,一种没有是非的爱,这种爱使“小皇帝”对社会道德失去了最基本的认识,认为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是世界的中心,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观念,有的家长还有意培养孩子的私欲,培养子女的恶习,美其名曰:张扬个性。他的个性张扬到谁的头上,谁都反感。这样的培养会使他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痛苦不堪,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唯我独尊的观念与社会格格不入,会误导他的行动,使他对父母的爱不但不珍惜,还会很不耐烦。他不会感恩,更不懂得什么叫仁爱。他不知道对别人的关怀有多么重要,更不知道怎样爱人。当然,他也不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因为你从小没有教他呀!
孩子是单纯的,他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他不知道哪些是自己该要的,哪些是自己不该要的。父母应该教给孩子这方面的知识,帮助他们划清一些界限,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幼儿不知道人的哪些行为是善,哪些行为是恶。他行善时你不去鼓励,他作恶时你不去管束,等他长大了,善恶不分,缺乏道德观念,你可就受罪了不是?
糊涂的爱不仅使父母浪费了很多的钱财,也浪费了孩子学习实践的机会,甚至给他灌输了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自私错误的人生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这个错误的思维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害。
另外,还有夫妻之间的爱,也同样伴随着糊涂的爱、不理解的爱。古人讲“三从四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妻子对丈夫无限地包容,给丈夫无限的爱,这是我们贤妻良母的标准。如果妻子只讲物质上的给予,不讲精神上的理解与沟通,丈夫要什么就得什么,同样会造成丈夫错误的思维,使丈夫养成养尊处优的习惯,一回到家就会变得很懒散,认为所有的活都是妻子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妻子来做。妻子有病时,他不知道去做饭;妻子劳累时,他也不知道去做家务。妻子糊涂的爱培养了大男子主义。事实上,真正理解的爱是要在事业上给予充分的理解,在家庭生活中,夫妻彼此关爱,在充分的理解后,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愉悦欢乐的家庭氛围。妻子和丈夫之间相处的时间最多,彼此需要深深地理解。这比我们多做几件体力活更重要。男人认为能理解自己的女人才是最可爱的、最聪明的女人,他会以你的理解而不能离开你的,会因为你的理解心甘情愿地干活。比如:丈夫炒的菜很好吃,妻子在朋友、孩子面前给予表扬,这个表扬就是理解的爱,是仁爱;丈夫毛笔字写得很好,文章写得很好,乐于做好事,妻子给予充分的赞赏和鼓励,丈夫会感觉到只有妻子才是最理解自己的人,妻子和丈夫因为有了理解,两个人的情感会贴得更近。因为妻子最理解他,丈夫觉得和妻子在一起最快乐,妻子干什么他都要帮一把。为了和妻子多在一起,丈夫会找这样那样的理由,陪伴妻子,甚至妻子去买东西,丈夫也要去。很多表面上患“妻管炎”的丈夫,是享受到妻子的爱的男人,他们因为妻子非常理解他,让他感觉到了和谐的、欢乐的家庭气氛,于是心甘情愿地让着妻子,不是真的害怕妻子。夫妻要和谐,理解是关键。
糊涂的爱是自爱的一种表现,给予和收获不成比例。仁爱是理解的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愿我们都能把自爱提升为仁爱。
风雨中的花朵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在一个捐款现场上,看到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小女孩在捐款,别人说她是个小乞丐。可是她把乞讨的钱全部捐给灾区,一分一毛、纸票硬币……一边递钱一边失声哭泣,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经过询问我才了解到小女孩身世很苦,父亲在一次爆炸事故中双目失明,母亲因此离去,可小女孩依然深爱着自己的爸爸,并用乞讨的钱来给不幸的爸爸交学习盲人按摩的学费。她的行动让我顿生敬意。
我问她:“小朋友,你多大了?”
她拭去眼泪说:“11岁。”
我问她:“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呀?”
她很干脆地回答:“当医生。”
我说:“你一定能够做到的!因为你有爱心。你长大了一定能当医生!”
看着小女孩瘦弱的身躯,沾满泪水的脸颊,我深感她生活的艰辛。我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弯下腰对她说:“你有困难时,可以给我打电话。”
半个月后,我接到了她的电话。
孩子稚嫩的童声在我耳边响起:“叔叔是我,半个月前你帮助过我爸爸和我。我只是想试试这个电话通不通。”
拿着电话,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又平添一阵酸楚。我认真地对小女孩说:“叔叔的这个电话会一直通着,一直通到你实现理想、当上医生的那一天。记住: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给叔叔打个电话。”
小女孩又说:“叔叔,我没有困难,我只是试试电话通不通。”那边电话挂了。小女孩擦拭眼泪的场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从电话里我听出来小孩的坚强,从她家现实的状况,我能体会到她的不易,我没有问她上学了没有?是不是还在乞讨?因为我分明感受到这个曾经乞讨的小女孩正在为她的理想而奋斗。我很敬佩她,我也真诚地祝愿她,并期待着她成功。我深信她能成功,她长大后能当医生。因为我看到她现在就比同龄人要坚强,且更有爱心,至少她让人感动。
小女孩捐款时擦拭眼泪的镜头时时在我心头闪现,小女孩帮助父亲所表现的坚强经常引起我的思索,眼泪是代表软弱还是代表坚强?我们不要认为不懂得同情别人的、看到电视里感人镜头不流泪的小孩是坚强的。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他们的眼泪也不少,他会因为你不给他买玩具而大哭大闹,会因为你把他的玩具送给别人而泪流满面,会因为你让他干一件他不愿意干的事情而感到莫大的委屈,甚至,会因为没有得到希望的表扬而眼泪汪汪。如此“丰富”的眼泪与他自私的愿望是成正比的。这种自私的愿望、敏感的心理,来源于他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温室生活。他们的感情是幼稚而脆弱的,可是,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父母的日渐衰老,温室早晚会解体,谁也无法逃避风雨侵袭、烈日暴晒。如果他一直停滞在温室中,在他个人发展的道路上,一丁点的困难都会让他停步不前。
在这方面,西方国家对儿童的挫折教育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父母并不时时刻刻陪伴孩子左右,而要给他们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这样不仅锻炼了儿童的手、脑,还给了他们感情上的锻炼。我认为这个教育方法是科学的。
温室里的“花朵”在移出温室之后,还要接受风雨更严酷的考验,到那时他们感受到的苦和痛比先前更多、更多。小鸟最终是要飞向碧空的,人总是要长大的。
现在很多农村还有这样一种情况:父母都外出打工,儿女丢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这个群体被媒体称为“留守儿童”。记者到留守儿童家里,儿童知道给大人搬凳子坐、倒水喝。自己的父母不在家里却懂得关爱他人,常常会让人感动。有的孩子自己受到委屈时并没有在人前大哭嚎叫,而是藏在被窝里或躲在角落里偷偷哭泣。有的所谓的教育专家身居都市,看不到留守儿童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场景,感受不到他们的坚强与善良,而用考试分数代替一切,把害羞说成胆怯,把成熟与坚强说成冷漠,这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我虽希望父母有时间多陪陪孩子,但并不认为孩子离开父母就一定得不到健康的成长。其实,很多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而及早成熟,这是不幸中的幸运,是痛苦中的成长。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