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小序中指出本词起首两句传说是蜀主孟昶所作,从“乃为足之”这句话来看,词的其他部分都是苏轼所写。
从小序来看,本词是咏后蜀宫中轶事。从内容来看,则已超出咏史范围,通过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流年的暗换,透露出人事无常的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①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故垒③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④赤壁。乱石穿空⑤,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⑦,雄姿英发⑧。羽扇纶巾谈笑间⑨,强虏灰飞烟灭⑩。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三国时吴国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即“赤壁之战”的。战场在今湖北蒲圻县赤壁公社。赤壁本是山名,峙立于长江南岸的江边,山岩石壁呈赭红色,故名赤壁。苏轼所游的是黄冈城外靠长江北岸的赤矶。他本是借眼前之景,抒怀古之情,不必实指其地。本词上片“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语,就表明是虚指。作者另外还有《赤壁赋》,也是结合三国史事写成的。
②大江:即长江。浪淘沙:大浪淘沙,使沧海变为桑田。白居易《浪淘沙》词:“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两句是说江水东流,江浪淘沙,沧海变为桑田,英雄比为异物。
③故垒:旧时的营垒。
④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为吴将时年仅二十四岁,吴人称他周郎。他是孙(权)刘(备)联军的东吴主帅,指挥赤壁战役,获得胜利,所以说是“周郎赤壁”。见《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⑤乱石穿空:指石壁陡峭,插入天空。
⑥千堆雪:浪涛重迭地飞卷而上。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
⑦小乔:即小桥,桥玄有两女,大桥嫁孙策,小桥嫁周瑜,事在建安三年。赤壁之战在建安十三年,说“初嫁”,是用以渲染英雄美人的佳话而为全词增色。
⑧英发:英俊勃发。《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孙权与陆逊议论周瑜、鲁肃和吕蒙,他说“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又说吕蒙“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
⑨纶(guān官)巾:丝帛做成的便帽。这句是写周瑜穿便服指挥作战,与下句“谈笑间”起配合作用。
⑩强虏:强大的敌人,指曹操。这句是说周瑜谈笑风生、出其不意地运用火攻,使敌人溃败,如灰飞烟灭。李白有《赤壁歌》:“二龙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燕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这句说周瑜神游于三国时的战场。
华发:花白的头发。
酹(lèi泪):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简说】
本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词的代表之作,通过本词可以了解其主要风格特征。全词以怀古为题,借此抒写自己的胸襟抱负,亦即他的报国之志,不遇之感。一开始就显得气势阔大,从奔腾而逝的江流想到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再从人到地,点出眼前江边,也即那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接着写山,是崖峭壁;写水,是冲飙怒潮。山水相激,浪飞涛涌。月光下的千里江山,峰奇波谲,使人联想起当年赤壁鏖兵时多少龙腾虎跃的豪杰。在此不仅照应了起首的“英雄人物”,又为周瑜出场安下了伏笔。
下片“遥想”两字,是承上片而来,接着形象地赞颂了这位力主抗敌的东吴将军。周瑜的卓越识见是与作者向来强调抵御北方之敌的思想相一致的,周瑜的丰功伟业又是作者心向往之而无法企及的。词意至此,盘旋而下,由古及今,从人到己,道出心中不可抑削的怅恨之情,思想亦由开朗转入低沉,终于迸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喟,散放着人生如梦的消极思想。
本词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善于使用联想、衬托、对照等手法进行概括,开头就借助壮阔奇伟的江山,使人产生联想,引出势崩山川的赤壁之战以及鏖战过程中的许多豪杰,用来衬托周瑜的英雄气概,并以此对照自身的失意沦落。从内容上看,诸如写景、咏史,到抒情、言志,无不反映出作者创作视野的广阔,想象力的纵横驰骋,题材含义的丰富。作者又善于挥洒自如地驾驭艺术语言,以富于个性特征的笔触点染山水、抒绘情性,构成雄浑豪放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经过作者自己和后起词人不断的创作实践,终于形成与婉约词派相抗衡的豪放词派,并且对宋诃的发展起着深远的影响。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①,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②,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
①东坡:本来是黄州的营地,原为一片荒地(约数十亩),苏轼来黄州的次年(元丰四年)在这里经营开垦之事,为了仰慕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垦地种花的事迹,就把这块地取名为东坡,建筑了一所“雪堂”。并以这个地名作为自己的别号。据《苏诗总案》:“壬戌(元丰五年)九月,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临皋:是苏轼在黄州的寓所,面向长江,本词就是写他秋夜醉归临皋的情景。
②身非我有:《庄子·知北游》:“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认为人身得之于自然,这是道家思想。这里苏轼借此暗示自己对被看管的不幸处境的不满。
③营营:原意为往来不停。引申为名利之争。《庄子·庚桑楚》:“无使汝思虑营营。”
④縠(hú胡)纹:
纹是绉纱。縠纹,指水面波纹如同绉纱。
【简说】
《避暑录话》记载了本词的写作经过和影响,有助于我们对苏轼贬谪生活和思想活动的了解:“子瞻在黄州,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词……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
上片写醉后归来。“倚杖听江声”,是从大自然的音响(天籁)之中理解到人生的真谛。亦即要求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下片要“忘却营营”,但只能找一条消极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的消极面。传说最后两句,曾惊动了朝廷,可见作者曲消极思想,是现实社会对他的压抑所造成的。
(本章完)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