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呀!照相机!”一声惊呼响起,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人群中荡起层层涟漪。
在座的大伙听到这声呼喊,无不挺起胸膛,眼神中流露出惊讶与好奇。
在这个通讯基本靠吼,走路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的年代,记者的出现,那简直如同平地一声惊雷,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
他们手中的照相机,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人们得以窥见那些原本无法知晓的人和事。
在这个没有电视机,收音机也只有极少数家庭才拥有的时代,人们了解新事物的重要途径有两个:
一是林场的大喇叭广播,那激昂的声音每天定时响起,将各种消息传递到人们的耳中;
二就是报纸,林场宣传部的报纸不管是哪一期,都会被人们无数次翻阅,每一个字、每一幅图片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奥秘。
甚至过了好久,农村还保留着用报纸来糊墙的习惯。需要什么重要信息时,人们就会站在炕上,仔细寻找有用的资料,就像某个小品里黄宏老师表演的那般。
此时,记者们出现在这里,两个人身着朴素的服装,眼神中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们手中的照相机,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就像是一件珍贵的宝物。
人们好奇地围拢过来,眼中满是兴奋与期待。他们看着记者们的到来,仿佛在观看一场精彩的表演。
“您好,我们是县委机关报的。请问一下,这里是有知青结婚,对吧?”
清脆而标准的播音腔,宛如一只灵动的鸟儿突然飞进了这弥漫着浓郁大碴子味儿的院子。
那声音,瞬间打破了院子原有的宁静,惹起一阵此起彼伏的惊呼。
站在门口抽烟的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惊得浑身一颤。
他瞪大了眼睛,慌乱地将手里还冒着一缕青烟的烟头狠狠踩灭。
接着,他手忙脚乱地拽过来同样一脸懵逼的柴宝佳,那急切的模样,就像在暴风雨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对对对!他……他……他是新郎,不是,新郎的岳父!”说话的人紧张得舌头都有些打结,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身姿挺拔的女记者站在那里,齐耳短发显得格外利落,微笑着微微向前一步,轻声说道:
“首先恭喜您。其次,作为我们绥县第一对知青与本地青年结合的长辈,您有什么要对全县人民说的吗?”
这一问,如同投入深潭的一块巨石,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中都激起了千层浪花。被采访那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
因为这个时候,对于知青婚姻的报道基调主要是提倡晚婚。
那时,乡村的小道上,田边的麦垛旁,贫下中农们总是以朴实的话语积极教育插队的知识青年,耐心劝导他们实行晚婚。
再一个好些知青是因为城里解决不了工作岗位,加上家里兄弟姐妹众多。无奈之下,他们只能被迫下乡插队,踏上那未知的乡村之路。
在他们的心中,始终怀揣着一个坚定的想法,那就是尽快回到从小生活长大的城市中去。
返城,一直是他们努力的终极目标,即便是到了七七年恢复高考,这些人都没有放弃过那一丝希望的曙光。
他们如同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紧紧抓住每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