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400字左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 第26章(第3页)

第26章(第3页)

望洋兴叹

望洋:仰望的样子。兴:发出。这则成语的原意是看到别人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后来一般用来比喻办事力量不足,条件不够,无从着手,无可奈何。

传说黄河里有个河神,人们尊称他为河伯。河伯一向以为,他所在的黄河是天下最大的河,这里的水是最多的,因此从未远离过黄河。

秋天来了,雨水连绵不断,大大小小河流的河水猛涨,全汇集到黄河里。黄河的水道容纳不了这么多水,河水溢到岸上,淹没了两岸的洼地。于是,黄河的水面开阔起来。隔水望去,只见波涛滚滚,连对岸的牛马也看不清楚了。

河伯见水势这么大,以为天下的水都流到这里了。于是,得意洋洋地乘兴顺流东游。不久,他来到了黄河的入海口北海,举目望去,但见白茫茫的大海无边无际,浪涛拍打着蓝天。这景象是他从未见到过的,黄河根本不能与北海相比。这时的河伯,再也不得意洋洋了。他抬起头来,望洋兴叹道:“俗话说,‘听到一百样道理,就自以为知道得很多,觉得谁也比不上自己。’这话也许就是指我吧。如果我不到这里来,亲眼看到无边无际的北海,我的眼界怎么能打开?我也永远要被那些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之神安慰河伯说:“是啊,对井中的蛙,是不能同它谈海的。因为它被自己的住处所局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海。对只生存在夏天的虫,是不能同它谈冰的。因为它受时间限制,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冬天。对见识浅陋的人,是不能同他讲高深道理的。因为他被所受到的教育束缚住了。”

河伯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因为他觉得,北海之神讲的道理都是自己从未听到过的。

妄自尊大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自高自大,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马援,字文渊,茂陵(在今陕西)人。东汉初年,刘

秀做了皇帝,称光武帝。当时,政权虽已建立,但天下尚未统一,各路豪强凭借自己的军队,各霸一方,各自为政。

在各路豪强中,公孙述最为强大,他在成都称帝。为此,在陇西一带称霸的隗嚣,派了马援去公孙述处探探情况,以商讨如何才能长期地割据一方。马援在隗嚣手下,是个很受器重的将才,他接受使命,信心百倍地踏上征途。因为公孙述是他的同乡,早年又很熟悉,所以这次去,他心想一定能受到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可以好好地叙旧说故。然而事出意外,公孙述听说马援要见他,竟摆出了皇帝的架势,自己高踞殿上,派出许多侍卫站在阶前,要马援以见帝王之礼去见他,并且没说上几句话就退朝回宫。派人把马援送回宾馆去了。接着,公孙述又以皇帝的名义,给马援封官,赐马援官服。

对此,马援当然很不愉快,他对手下的人说:“现在天下还在各豪强手中争夺,还不知道谁胜谁败,公孙述如此大讲铺张、排场,自以为强大,有才干的人能留在此与他共同建立功业吗?”

马援回到隗嚣处,对隗嚣说:“公孙述就好比井底的青蛙,看不到天下的广大,自以为了不起,妄自尊大,我们不如到东方(洛阳)的光武帝那里去寻找出路。”

后来,马援投靠了光武帝刘秀,在光武帝手下当了一位大将,竭尽全力,帮助光武帝统一天下。最后,公孙述被刘秀打败。

危如累卵

卵:蛋。累:垒。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危险得像垒起来的蛋,形容危险到了极点。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他出身贫寒,曾经跟魏国中大夫须贾一起出使齐国,齐襄王仰慕范雎的口才,送金送酒食给他,引起须贾怀疑。回国后,须贾向魏相魏齐作了报告,范雎遭到诬害,差点被打死。后来,他化名张禄,在魏人郑安平和秦国出使魏国的使臣王稽的帮助下,逃往秦国。

王稽向秦昭王推荐范雎,说:“魏国有个张禄先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说秦国现在危险得像垒起来的鸡蛋,大王如果能重用他,就可转危为安。所以我把他带到秦国来了。”

秦昭王起先并不相信范雎,但他后来发现范雎确实才能非凡,便先拜范雎为客卿,接着又封范雎为相国。范雎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列传》的注释,“危如累卵”的原始故事出在春秋时代,那时的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贾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他怕有人劝阻,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

大臣荀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荀息谏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荀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

荀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向你规劝什么,只是来给你表演一个特技。我能够把十二颗棋子垒起来,再把九个鸡蛋垒上去而不会倒坍。”

晋灵公听了,便叫荀息表演。荀息先把十二颗棋子垒起来,再把鸡蛋一个个加上去。晋灵公见了,在一旁大叫“危险”,荀息慢条斯理地说:“这有什么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呢?”

晋灵公问他更危险的是什么,荀息说:“大王,你造九层高台,弄得国内已没男人耕地,国库空虚,一旦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难道不更危险吗?”晋灵公听了,这才醒悟过来,立刻下令停止了九层高台的工程。

威武不屈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不屈服于**的压力,坚贞不屈。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汉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无言以对,只好怏怏地离开了孟子。以后,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就成了“威武不

屈”了。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惟命是从

“惟”,唯独。也称“唯命是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叫做什么就做什么,完全服从命令。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