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代表万物由极简易的变为极繁杂的公式。此处所说“太极”并不是宋儒说的“太极图”。《说文》说:“极,栋也。”极便是屋顶上的横梁,在《易经》上便是一画的“—”,“仪,匹也。”两仪便是那一对“-”、“--”。四象便是“”。由八卦变为六十四卦,便可代表种种的067“天下之至赜”和“天下之至动”,却又都从一条小小的横画上生出来。这便是“变化由简而繁”的明例了。
《易经》常把乾坤(“——”、“--”)代表“易”、“简”。有了极易极简的,才有极繁赜的。所以说:“乾坤其易之门耶。”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万物变化,既然都从极简易的原起渐渐变出来,若能知道那简易的远因,便可以推知后来那些复杂的后果,所以《易?系辞传》说:
德行恒易以知险,……德行恒简以知阻。
因为如此,所以能“彰往而察来”,所以能“温故而知新”。《论语》上子张问十世以后的事可能前知吗?孔子说,不但十世,百世亦可推知。这都因孔子深信万物变化都是由简而繁,成一条前后不断的直线,所以能由前段推知后段,由前因推到后果。
这便是《易经》的第一个基本观念。
第二,象。?《系辞传》说:“易也者象也。”这五个字是一部《易》的关键。
这是说一切变迁进化都只是一个“象”的作用。要知此话怎讲,须先问这象字做何解。《系辞传》说:“象也者,像也”(像字是后人所改。古无像字。孟京、虞董姚皆作象,可证)。《韩非子》说:“人希见生象也,而案其图以想其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解老篇》)我以为《韩非子》这种说法似乎太牵强了。象字古代大概用“相”字。《说文》:
“相,省视也。从目从木。”目视物,得物的形象,故相训省视。从此引申,遂把所省视的“对象”也叫做“相”(如《诗?棫朴》“金玉其相”之068相)。后来相人术的相字,还是此义。相字既成专门名词,故普通的形相,遂借用同音的“象”字(如僖十五年《左传》“物生而后有象”)。引申为象效之意。凡象效之事,与所仿效的原本,都叫做“象”。这一个弯可转得深了。本来是“物生而后有象”,象是仿本,物是原本。
到了后来把所仿效的原本叫做象,如画工画虎,所用作模型的虎也是“象”
(亦称法象),便是把原本叫做“象”了。例如《老子》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有人根据王弼注,以为原本当是“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二句在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二句应在后。这是“物生而后有象”的说法。却不知道老子偏要说“象生而后有物”。他前文曾说“无物之象”可以作证。老子的意思大概以为先有一种“无物之象”,后来从这些法象上渐渐生了万物来。
故先说“其中有象”,后说“其中有物”。但这个学说,老子的书里不曾有详细的发挥。孔子接着这个意思,也主张“象生而后有物”。象是原本的模型,物是仿效这个模型而成的。
《系辞传》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和老子先说“有象”,后说“有物”,同一意思。“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正是说易(变化)的道理只是一个象效的作用。先有一种法象,然后有仿效这法象而成的物类。
以上说《易经》的象字是法象之意(法象即是模范)。孔子以为人类历史上种种069文物制度的起原都由于象,都起于仿效种种法象。这些法象,大约可分两种:
一种是天然界的种种“现象”(如云,“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则之”);一种是物象所引起的“意象”,又名“观念”。《系辞传》说:
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梠,揉木为耒,……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盖取诸睽()。070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文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这一大段说的有两种象:第一是先有天然界的种种“现象”,然后有疱牺氏观察这些“现象”,起了种种“意象”,都用卦来表出。这些符号,每个或代表一种“现象”,或代表一种“意象”。例如是火,是水,是两种物象。()是未济(失败),是既济(成功),是两种意象。
后来的圣人从这物象意象上,又生出别的新意象来,例如(涣)代表一个“风行水上”(或“木在水上”)的意象。后人从这意象上忽然想到一个“船”的意象,因此便造出船来。所以说:
刳木为舟,剡木为辑,……盖取诸涣。
又如(小过)代表一个“上动下静”的意象。后人见了这个观念,忽然想到一种上动下静的物事的意象,因此便造出杵臼来。所以说:
断木为杵,凿地为臼,……盖取诸小过。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