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历史不能细看大全集 > 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1页)

第八章 被误读的历史新证刷新你的认知(第1页)

华歆真的是利欲熏心之人吗

说到华歆,大家可能都知道,他因为一则“管宁割席”的故事,再加上京剧《受禅台》(又名《献帝让位》)中的精彩片段,给世人留下了贪慕虚荣、为虎作伥的奸臣形象。然华歆真是为虎作伥的奸臣贼子吗?

《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者过门,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然而人活于世,德行高低的标准本就尚无定论,见到片金拾起,遇到热闹观望,在今天看来可谓人之常情,实难因此而说华歆贪慕虚荣。

京剧《受禅台》中,献帝刘协,挂白须,着素衣,手捧玉玺,满怀亡国之痛,唱腔凄惨;太尉华歆,金冠玉带,翎羽高挑,按剑逼帝,挥来使去,一副奸臣模样。正是这副“盛气凌人、气焰嚣张”的奸邪模样,使得华歆被世人认定为助魏篡汉、助纣为虐的千古罪人。翻查正史,却并未找到关于华歆如何逼献帝让位的记载,而是在《三国演义》中有“华歆诌事魏,故草次诏,威逼献帝降之”的描述。舞台形象取材于此,岂不冤哉。

事实上,《三国志》注引华峤《谱叙》时说,华歆在曹丕受献帝禅位时,并非气焰嚣张,而是面露忧色。曹丕对此不满,问尚书陈群:“我应天受禅,诸侯群后,无不人人喜悦,其形尽现于声色,唯独相国(指华歆)和你脸有不豫,这是为了什么呢?”陈群答曰:“臣与相国曾为汉朝之臣,内心虽为陛下感到喜悦,但在义理上,臣等的神色实应畏惧,甚至憎恨陛下才对。”曹丕遂打消疑虑。

华歆归附曹操后,曾任议郎、尚书、侍中、尚书令,赤壁之战时任军师,于曹丕即位后拜相国,一路官运亨通,并非趋炎附势,而是乱世之中不可多得的治世之才。他主张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太和初年(227),魏明帝派兵攻打蜀汉,华歆上疏坚决反对,并指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先治理好本国事务,“以征伐为后事”,“兵不得已而用之”,切不能舍本逐末。时值秋雨连绵,不利于战,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

华歆位极人臣,却始终廉洁自奉。当年他受曹操征召将行,“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自在礼品上做记号,事后一一送还。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华歆无论在做人还是做官方面,都并非大奸大恶,一切骂名皆因参与了汉禅位于魏的改朝换代并易其主。史书《三国志·武帝传》注引《曹瞒传》中记载,皇后伏氏曾写信给父亲伏完,言及曹操“残逼之状”,并“令密图之”。此事泄露,曹操大怒,派华歆“勒兵入宫”。华歆“坏户发壁,牵后出”。华歆因此遭世人非议。

身逢乱世,帝王之位有能者居之,治世之才如良禽择木而栖。若有才不为国家所用,有力不救民于水火,只顾清高,明哲保身,又岂能为世人敬仰、万代流芳?华歆本是一代名相,结果却落下一世骂名,实在是冤枉。

建成太子是无能之辈吗

史书记载中,大唐太子李建成是一个不光彩的失败者,而我们对建成太子的印象则建立于《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这类书的基础上。相反,李世民却是一个顶着历史光环的贤明君主。可是这个所谓“贤明”君王的英明之处,不在施政方面,而在于他修改了历史史实。据记载,李世民曾经先后三次要求亲自观看高祖李渊和他本人的《实录》。然而,粉饰的历史终究掩盖不了真相。翻开各类史料,从各种自相矛盾的记载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建成太子并非史书所说的那番不堪。

从人品修养上来讲,史书将李建成丑化成“喜酒色游猎”之徒,无疑是为了粉饰李世民夺位的合理性。事实是怎样的呢?《资治通鉴》里说,李建成“性仁厚”,这一点倒是平实可靠。其实,若真提到好酒色、游猎,李世民倒是有些这类事迹。据史书所载,有一次,李世民随李渊到齐王府,李元吉暗伏刺客欲于席间击杀李世民。反而是李建成心地仁厚,怕因此而惊骇了李渊,及时制止了他的行动。事后李元吉埋怨说:“我不过是为大哥你着想罢了,这对我又有什么好处?”这一句话很妙,从上文的语气来猜测,此时李元吉为自己的行为辩护时说的,完全是一派“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情景。这就令人不得不疑心他深层次的动机。而在玄武门事变前夕,又是李元吉向李渊进言,要求诛杀李世民。而李建成的反应,史书却没有记载,若他有比李元吉更激烈的主张,史书一定会大书特书,以显示他是何等不念兄弟之情。但却从未出现李建成欲杀李世民之事。这只能说明,李建成远不像李元吉那样,急于要置李世民于死地。因此,说李建民是个宅心仁厚的太子可谓有理有据。

说到军事才能,用史学者何木风的话说:“作为李渊的长子,李建成在唐帝国未建时所立功勋是卓著的。可以这样讲,如果李渊没有李建成,就很难成为唐高祖。也就是说,有了李建成才有了后来的唐帝国。”建唐初期,晋阳起兵,定西河、下绛县、驻永丰、入长安等军事活动中,李建成冲锋陷阵,战功卓著。攻破长安也是李建成所为,这奠定了唐朝号令天下的军事基础。

除了在军事上卓有成效外,李建成也擅长玩政治,且不逊色于李世民。李建成招贤纳俊,一度网罗了魏征、王珪等人才,这些人后来也成了贞观年间的一代名臣。他在第二次对刘黑闼作战中,采纳魏征的建议,以怀柔为主,武力为辅,更显示出他的政治和军事完美结合的才能。李建成当上太子之后辅佐李渊处理政务,可谓有条不紊,也表明他有较强的处理政务的能力。

与李世民相比,李建成并非如史书所说的那样不堪,他与李世民都是人中之龙,都有经天纬地之才,而李建成更是名正言顺的开国太子。只是,谁够狠谁就可以活到最后,李世民先下手为强,以下犯上,以臣逼君,最终杀了亲哥亲弟,登上皇位。假使没有李世民,李建成可能同样会给唐王朝铸造一个盛世,甚至不会比李世民差,然成王败寇就在一念之间,李世民胜在占了先机,李建成则败在不知防人。

“潘仁美”的历史原型

说起潘美,也许不太有人知道。但说起《杨家将》里的潘仁美,估计就耳熟能详了。这是一个在文学艺术里塑造得相当成功的大奸大恶之人,其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的恶行,令世人发指。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潘仁美”的原形,却是北宋开国功臣潘美,绝非奸佞之臣。

潘美字仲询,大名(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初事周世宗柴荣,补供奉官。因与赵匡胤交情匪浅,当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时,拥立其称帝。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诸将的兵权,唯独潘美例外。可见,赵匡胤对潘美信任非常。其后,潘美率兵南征北战,先灭南汉,再灭南唐,后伐北辽,屡立奇功,对北宋的统一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颇受赵匡胤的赏识与器重。

潘美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宅心仁厚。宋人王铚在《默记》中有记载,某日赵匡胤看见太监带来周世宗柴荣的两个儿子,便命左右拉去斩首。当时潘美手掐殿柱,低头不语。赵匡胤看出其心事,便问:“汝以为非也?”潘美回答说:“臣岂敢,但于理未安。”赵匡胤便放还二子,并把其中的一个赐给潘美,即潘美的养子潘维正。可见潘美的确具有仁爱之心,品格忠厚。

如此一位开国功臣、大宋良将,为何在《杨家将》中竟成了卖国求荣的奸臣了呢?恐怕还得从宋辽之战说起。

宋太宗雍熙三年(986),辽军以十余万兵力大举入侵北宋。宋廷兵分东西两路迎击敌人,东路军由曹彬统帅,战败于涿州。西路军由潘美统帅,杨业为副帅,与辽兵接战于朔州。杨业便是《杨家将》中佘太君的丈夫,杨继业。宋辽之战,辽兵实力强大,杨业深知硬攻不可取,但随军监军王侁、刘文裕等邀功心切,主张强取,更下令逼杨业出战。杨业就是在力谏不成,被逼强攻而后援接应失误的情况下,兵败被捕,绝食身亡的。

史实如此,是否应该说是王侁害死杨业?可为何陷害忠良的罪名最终却落在了潘美头上?仔细推敲,身为统帅的潘美,历经数年征战,对其时的敌我形势应该心中有数,竟然眼看着副帅杨业被逼出战而不力保之,这恐怕就是潘美被后人非议,甚至被塑造成反面人物的根源所在吧。但潘美是故意任杨业送死而不顾,还是因有心无力、有所顾忌,仍未可知。

之所以说潘美有心无力,有所顾忌,是因为王侁的监军身份。太宗皇帝在兵制上采取了收权的措施,在军中设监军,往往由其亲自指派的宦官担任,对在外将领进行监督,负责将士的功过赏罚,甚至有权处死意图不轨的将帅。后来竟演变为监军有权处理军机,并且能使将帅服从命令。这就造成了精通军事的将帅无权而不懂用兵的宦官发令的混乱局面。王侁恰恰就是一个刚愎自用但又深得皇帝信任的监军,也难怪潘美可能会心存自保之念而不敢与之作对,唯有眼看着副帅杨业“英雄一去不复还”了。

岁月沧桑,终不能磨灭潘美在北宋王朝建立初期的丰功伟绩。然而人言可畏,世代相传的文艺作品,致使多少历代忠臣良将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被世人唾骂?这恐怕比杨业之死,还要令人心痛吧。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