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赵越历史不忍细看 > 第二章 皇帝的秘密一个比一个奇葩(第1页)

第二章 皇帝的秘密一个比一个奇葩(第1页)

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真实原因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唐代文人于濆的一首《长城》,道尽了两千年前秦始皇修长城的无限悲凉。那道盘踞在重峦叠嶂之间,蜿蜒于无垠沙漠之上,气势恢宏,坚固雄伟的万里长城,立千年而不倒,其磅礴浩大之势,令万代叹服。而其背后的辛酸,不得不令人想起那句荒唐的谎言谶语:亡秦者,胡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统一霸业,中原大地上唯吾独尊。然而,他并没有陶醉于一统天下的成就之中,而是一直忧心忡忡,不断谋求维持大秦帝国长治久安之法。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开始巡游天下,真切地感受到西部边陲之地与东部临海之滨在经济文化水平上的差距,同时也为一种流行于齐地的方术深深吸引,从而对求仙问道、长生不老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位略微精通方术的方士——卢生,逐渐成为秦始皇的宠臣,并成为刺激秦始皇修建长城的重要原因。卢生虽为方士,但对秦始皇的施政方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当时正值壮年的秦始皇,对生死问题有着极为紧迫的危机感,尤其是在两次出巡途中遇袭之后,内心的恐慌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他看来,帝王的长生不老似乎与帝国的长治久安有着必然的联系。为求长生不老药,秦始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求仙、封禅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派徐福带3000童男童女前往东海求仙问道,规模之大史无前例,但却一去无回。

秦始皇在现实之中无法找到巩固帝位之法,便寄托于神秘莫测的方术能为他带来一线希望。他多次派遣卢生去各地寻仙问道,卢生却屡次无功而返。数次之后,卢生再无法用那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之言敷衍了事,竟信手拈回一本《录图书》,谎称这是一本谶书,更妄言其中记录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秘密:亡秦者,胡也。

卢生一句搪塞责任的谎言,结果却催生出万里长城,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然而能够投秦始皇所好征伐敌手,则正中卢生的下怀。他给秦始皇找到了一个可以释放焦虑与不安的打击对象,同时也给秦始皇找到了机会,一泄当年想攻打匈奴而不成的积怨。也因此,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历史大震荡。

今日之长城,已再无当年御敌戍边之功用,它以其恢宏磅礴之势,给世人留下了对奇迹的无限感慨,以及对大秦帝国一代帝王的功过评说。

司马炎传位“傻儿子”,竟是出于同理心

晋武帝司马炎,英明神武,纵横沙场,为晋王朝耗尽了自己的半生心血。然而果敢英武的晋武帝却做了件让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他居然将辛苦打下的江山交给一个傻儿子来继承,致使西晋王朝昏暗动荡,最终成了一个短命王朝。晋武帝为何如此做?

公元259年,司马炎的夫人杨艳生下他们第二个儿子司马衷。由于大儿子已经夭折,所以他们的二儿子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长子。司马炎很高兴,曾私下对夫人承诺将来一定让其继承大统。

其实司马炎一直觉得这个儿子有些不对劲,等司马衷长大了一点后,才发现儿子有点傻。司马炎对此很发愁,担心司马衷会丢了祖宗开创的家业。所以司马炎并没有盲目地兑现当年立司马衷为太子的承诺,他需要进一步观察。可没想到,观察一段时间后,晋武帝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心更凉了,于是他便和杨皇后商量更易太子。杨皇后并不是不知道儿子的问题,也不是不清楚册立傻儿子为太子意味着什么,但她还是坚决反对丈夫的意见,说孩子还小,到底傻不傻也要等他长大了才能知晓,现在下定论显得太早。她还说自古以来立太子都是立嫡立长不立贤,怎么能够因为太子稍微笨了一点就随便更改规矩,坏了祖宗的制度呢?晋武帝想想,皇后的话也有几分道理,于是就把这件事暂时搁下了。

然而杨皇后却害怕夜长梦多,天天缠着晋武帝。最终,晋武帝在司马衷九岁那年立他为太子。

杨皇后竭力让晋武帝册立傻儿子为太子,除去为自己家族利益考虑外,还因为母性迫使她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正是这种母性淹没了她仅有的一点理性,为短命的西晋王朝埋下了祸根。

而晋武帝之所以下定决心立傻儿子为太子,除了杨皇后软缠硬磨外,还有他自己心理上的原因。作为司马昭的长子,晋武帝一向不太受父亲重视,甚至数次险些丢掉储君的位置,有这样经历的晋武帝才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长子。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于是傻儿子司马衷即位,他就是晋惠帝。然而这个傻皇帝,完全被皇后控制着。一年后,皇后发动政变,杀死辅政大臣杨骏,接着又发生了“八王之乱”。公元316年,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长安,俘获末代皇帝司马邺,西晋就此亡国,然而这距离司马炎病逝才25年。

北魏开国皇帝是否是精神病

拓跋珪,北魏开国皇帝,一位不折不扣的传奇人物。他白手起家,一路奋勇拼搏、策马扬鞭,从西北边缘地区挺进中原核心地区,建立了北魏帝国。为稳坐江山,他继续开疆拓土,北征西讨,纵横驰骋,功绩显赫。同时,拓跋珪还积极效仿中原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对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以便彻头彻尾地、由内至外地来一个从胡人到汉人的大转身。最后,他成功了,北魏帝国一统了中国北方。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这样一位盖世英雄,30岁以后却全然变成了另一番模样,前后判若两人。

30岁后的拓跋珪精神有点异常,常常焦虑不安,闷闷不乐,严重的时候接连几天水米不进,连续几夜不睡觉。平日嘴里还念念有词,时而笑,时而怒,时而哀,不知道在和谁说话。他还开始怀疑身边人,就连他以前的亲信都怀疑,而且变得极度敏感,身边的人稍有一点点异常举动,如面部表情变化,打喷嚏、打哈欠,话语不清等,他都将其认为是他们对自己怀恨在心的表现,并对他们劈头盖脸地大骂,弄得人心惶惶,气氛异常紧张。一位横扫天下的英雄怎么突然间就变成这样了?

有人认为拓跋珪之所以这样,是其作为夷族固有的天性所致。也有人认为拓跋珪的异常行为,是因为他后期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且还对拓跋珪为什么会患上精神病做出了进一步分析和说明。

众所周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和道教盛行,几乎人人都希望能长生不老,北魏帝拓跋珪自然也不例外。为了使自己活得更长,拓跋珪服食了大量当时流行的一种名为五石散的药物。这种药中含有铅、汞、锰、硫、砷等有害金属元素,长期服食此药物,容易引发药物中毒,产生精神障碍。拓跋珪之所以会精神失常,也许就是因为他服食了大量的五石散。此外,拓跋珪患病还与其当时的处境严重刺激到其精神有关。建立北魏后,拓跋珪虽然已入主中原,但他的政治统治不断受到中原汉人的威胁,皇位难保。面对这种困难境地,拓跋珪极其苦恼,无计可施,过分焦虑的心情也导致了他精神上的分裂。

以上猜测终归是猜测,北魏建国皇帝是否真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仍然是疑团。

总有皇帝想弃位出家

不愿当帝王却想当和尚,听起来有些不可理喻,但历史上还的确就是有这么几位皇帝,脱下龙袍,换上僧袍,走下殿堂,走进庙宇。

身为一国之主,先后几次舍身佛寺为奴,再由臣僚用高价“赎”出。这种咄咄怪事的主角,乃是梁武帝萧衍。

萧衍,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公元501年发兵攻入建康(今南京),灭齐建立梁朝。他原来信奉道教,但称帝三年后,便下诏宣布自己舍道事佛。他广建佛寺,仅京城建康一处,寺院就多达500余所,僧尼10万余人。他本人也被称为“皇帝菩萨”。由于他的倡导,汉地僧尼改变了原来食三净肉的习惯,改为完全素食。

几次北伐失败后,为博取美名,他曾多次出家当和尚,只是他当和尚纯粹是作秀,并非真的皈依佛门。

公元527年,萧衍到当时建康最大、僧侣有数千人的同泰寺进香时,忽然脱下龙袍,要做和尚,说是舍身佛寺,为国家祈福。不过,三天后,他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此后不到两年,萧衍又一次舍身同泰寺。他对大臣们的哀求置若罔闻。两个多月后,大臣们终于明白皇帝的心意:给同泰寺捐钱。于是,大臣在捐钱一亿万后,才把他“赎”了出来。

此后,萧衍又去“舍身”了两次,每次都以身价一亿万钱让大臣“赎”回来。

公元546年三月,年近80岁的萧衍又进了同泰寺去讲《三慧经》。这次是白天讲经晚上回宫。一个月后,同泰寺着了一场大火,把庙里的泥像和佛像画都烧光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佛祖并没有保佑这个虔诚的弟子。公元548年,叛东魏降梁的侯景发动兵变,第二年,梁武帝在饥饿和疾病中凄凉地死去。

历史上,当过和尚的皇帝如梁武帝、明太祖,是众所周知的事。据说,唐朝还有一位,鲜为人知,那就是唐宣宗李忱。他究竟是否做过和尚,至今仍有争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