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博弈策略有哪些 > 第5部分(第1页)

第5部分(第1页)

人第二次问:“你们知道你们头上的帽子的颜色吗?”4个人又都说“不知道”。局外人第三次问:“你们知道你们头上的帽子的颜色吗?”4个人又说“不知道”。局外人又问第四次:“你们知道你们头上的帽子的颜色吗?”这时4个人均说:“知道了!”

你能知道,他们中有几个人戴红色的帽子?几个人戴白色的帽子?

答案是,4个人都戴红色的帽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当局外人未宣布“至少一个人戴的是红帽子”时,这个事实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了,因为每个人看到其他3个人的帽子都是红色的。但这个事实在局外人未做宣布之前尽管是这4个人的知识,但不是他们的公共知识。而当这个局外人做了宣布了之后,“至少一个人帽子是红色的”便成了公共知识。此时不仅每个人知道“至少一个人的帽子是红色的”这个事实,每个人知道其他人知道这个事实……

如果只有1个人戴红色的帽子,那么,当局外人第一次问时,这个人因面对3个戴白色的帽子、必定知道自己的帽子颜色,他必定会回答“知道”。因此,当4个人第一次均回答“不知道”时意味着,4人中“至少有2人戴的是红色的帽子”,而且这也成了新的公共知识。

当局外人第二次问时,因为上述推理,如果只有2人戴的是红色的帽子,这2人就会回答说“知道”——因为他们各自面对的是1个戴红色帽子的人,这戴红色帽子的2个人马上知道自己戴的是红色的帽子。因此,局外人第二次问他们而他们回答“不知道”,此时,意味着,4人中“至少3个人戴红色的帽子”,并且它也成了该群体新的公共知识。

同样,当局外人第三次问时,他们回答的“不知道”,意味着4个人均戴的是红色的帽子。此时,他们每个人都知道他们头上都戴着红色的帽子,并且这也是公共知识。

因此,当局外人第四次问时,他们4个人马上说“知道”。

在这个过程中,当局外人首先宣布“其中至少一个人的帽子是红色的”,以及每次的回答(无论是回答“知道”还是“不知道”)构成该群体新的公共知识——构成所有人推理的前提。

这就是“帽子的颜色问题”。本人将这个问题简化了。原来的问题是这样的:有一个游戏,有一个主持人和戴着两种颜色帽子的一群人(假定有n人),每个人的帽子的颜色或者是红色或者是白色,但这n个人不能看到自己的帽子的颜色却看得到其他人的帽子的颜色。游戏的主持人说:“你们中至少一个人的帽子是红色的。”主持人开始一次次地问:“你们知道不知道自己的帽子的颜色?”现在的问题是:当主持人问到第几次时,才有人说“知道”?并且多少人说“知道”?

据说,这个问题在20世纪曾风靡欧美。

皇帝新装的新解读

我们都熟悉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从前,一个皇帝爱穿漂亮的衣裳。有两个骗子对皇帝说,他们能做出世界上最漂亮的衣服,这衣服不仅华丽,而且穿上它后能知道谁是愚蠢的人,因为愚蠢的人是看不见这衣服的。皇帝相信骗子的话,给了骗子许多金子,让骗子开始织布。两个骗子在织机旁煞有其事地忙碌着。皇帝派他的宠臣去看看工作的进度,然而他们惊呆了:天啊,我什么也看不见!他们想,难道我是愚蠢的人?我不胜任自己现有的权位?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但好在其他人不知道。于是他们装着看见的样子,称赞布料是多么多么的漂亮,骗子向他们描述布料的色彩和图样,他们点头称是。回去后,他们将骗子的话汇报给皇帝。皇帝亲自来看衣服制作的进度,他也同样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因为他什么也没看见!他当然看不见,因为确实什么也没有。皇帝也怀疑自己是愚蠢的人,但他想,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我看不见布,千万不能让我的臣民知道我是愚蠢的人,于是他也同样夸赞起布来。

全城庆典的那天,骗子装模作样地赶制好了衣服,皇帝脱掉了他原来的衣服,骗子做出给皇帝穿衣服的样子。当骗子给皇帝穿好所谓的“新衣服”后,皇帝步出宫殿,向他的臣民致意。皇帝在大街上被他的臣子们簇拥着行走,什么也没穿。他的臣民们都看着没穿衣服的皇帝,然而他们怕别人知道自己是愚蠢的人,不敢承认自己没有看到皇帝没有穿衣服。

这时,一个小孩突然说:“其实皇帝什么也没穿啊!”这一声无疑是晴天霹雳。老百姓开始议论纷纷,私下传着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孩的话,人们开始相信小孩说的话是对的。皇帝也知道了老百姓们的窃窃私语,他想老百姓的话可能是对的,但他没办法就此回头,他坚持把*进行下去,他硬着头皮高傲地向前走去。

在这个童话中,骗子们所谓的皇帝的新衣服其实什么也没有,每个人都没有看到皇帝的新衣服,或者说,每个人所看到的是皇帝没有穿衣服。但每个人都不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是事实——“看到”和“相信”是两回事。对每个人来说,“皇帝什么都没穿”没有构成他们的知识,当然更不是他们之间的“公共知识”。

这里有一个虚假信念在误导着他们:如果我没看见皇帝的新衣服意味着我是愚蠢的。因此,每个人尽量地不让其他人了解自己没看见皇帝的新装。尽管每个人都没有看到皇帝的“新衣服”,每个人包括皇帝在内,都在说着假话,硬说自己看见了新衣服。每个人都在谎言下生活。这就是一个均衡,一个大家都“说谎的均衡”。

小孩说出“其实皇帝什么也没穿”后,小孩的话传到每个人那里,“其实皇帝什么也没穿”便成各个人的知识,自然也成了公共知识。原来的均衡打破了。

安徒生的这个童话里让小孩子说出真话有他的用意,小孩子是真诚的,不受错误的世俗观念污染的。说真话的小孩使人们所看到的东西成为知识,同时成为公共知识。

“教—学”均衡的公共知识条件——教育的公共知识结构分析

我们不一定做过教师,但生活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必定做过学生。

我们离不开教师。我们上小学,教师教我们识字、教加减乘除;我们上中学,教师教我们几何、代数;我们上大学,教师教我们未来生存的专业知识。当然,在任何时候,教师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如果我们对学生—教师的知识结构作一分析,我们会发现,教育有着特别的知识结构。

教育有什么样的结构?对于教师,教师知道他或她应该知道某些知识,学生知道他们的教师知道他们想学的知识,教师也知道学生知道他或她拥有某些知识。即:教师知道某些要求的知识是公共知识。我们用K1p表示“教师知道某些学科的知识”。1代表教师,K代表知道,p代表学科的知识。K1p为公共知识。

同时,学生不知道教师知道的学科性知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无知也成为公共知识。即:教师知道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无知,成为学生和教师间的公共知识,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公共知识。我们用~K2p表示“学生不知道某个学科的知识”。2代表学生,p代表学科知识,~K表示不知道。~K2p也是公共知识。

K1p和~K2p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间的公共知识,同时也是社会的公共知识。因此,之所以教师站在讲台上,处于“教”或“传授”的位置,而学生坐在课桌前处于“学”或“聆听”的位置,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公共知识存在。“教—学”或“讲授—聆听”构成一博弈均衡。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构成,“教—学”或“讲授—聆听”的均衡便不会形成。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