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的“权”是指“权变”,通权达 变。也就是说,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
,没有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而我们知道,中庸之道本来是“执
两用中”(《中庸》)的,既然只是“执一”,当然也就不是中庸之 道了。因此,
并不符合儒学的主张。
为什么“执一”就有问题呢?因为它“举一而废百”,坚持一点反而废弃了其
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其结果是“贼道”。 “贼”在这里作动词,指对真正的
中庸之道有所损害。
回过头来说到杨子的为我,墨子的兼爱,在孟子看来,都是“执一”之道,因
此,“为其贼道也”,是孟子所反对的。
可见,这一章从对杨、墨的评论出发,表达了孟子主张“执中”而变通的思想
主张。对我们来说,既有学术史的价值,又有思想方法上的启示。
下一篇(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尽心上
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
【原文】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
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译文】
孟子说:“饥饿的人觉得任何食物都是美味的,干渴的人觉得任何饮料都是可口的
。他们不能够吃喝出饮料和食物的正常滋味,是由于饥饿和干渴的妨害。难道只有嘴
巴和肚子有饥饿和干渴的妨害吗?心灵也同样有妨害。一个人能够不让饥饿和干渴那
样的妨害去妨害心灵,那就不会以自己不及别人为忧虑了。”
【读解】
饥渴对嘴巴和肚子的妨害使人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类似这样的妨害如果对心
灵发生,就会使一个人对精神的需求,对思想、学术和主张也出现饥不择食,渴不择
饮现象,失去辨别力。统 便会管它什么主义,管他什么意识形态都一古脑儿接受下
来,缺 乏消化能力,最终误入歧途。
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使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就不会失去选择力
和辨别力,对于各种思想意识和观念就会有所认识,有所鉴别,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
部分加以吸收,消化,使之 成为充实自己的精神营养。能够做到这样,即使发现自
己有不及他人的地方,那也是很容易迎头赶上的,有什么值得忧虑的呢?
要使自己的心灵不受到类似饥渴那样的妨害,别无良方,只要使心灵经常吸收
养份,就像我们平时不感到口渴也喝茶滋润,不测饥饿也按时吃饭补充养价一样。这
样,就不会导致心灵空虚,以致饥不择食,渴不择饮,甚至囫囵吞枣,消化不良。
回想前些年文化开禁,读书人如饥似渴,而西方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你方唱
罢我登场”,大学生们不辨古今,不管倾向而一古脑儿吞食下去,今天是尼采、叔本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