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净界法师楞严经3 > 第五十七讲(第1页)

第五十七讲(第1页)

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也就是正式讲到本经的修学方法。

按照佛陀讲经的惯例,在讲正修之前都是先讲道前基础。本经的道前基础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我们要审观因地的发心。就是我们在刚开始修学佛法之前,我们要知道我们因地是依止什么来安住的。或者说,我们要了解到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要去审察因地发心呢?

佛陀说,我们因地发心跟我们最后的果地觉是有一种相应的关系。这当中,本经把因地发心分成两大类:第一个是生灭心,第二个是不生灭心。那么什么是生灭心呢?简单地讲就是依止五阴的果报之法而发心的。比方说,你为了要成就庄严的色身、为了成就美好的感受,乃至于美好的想象等等而发心。凡是依止五阴的果报之法而发心的,这种生灭心是不能成就不生灭的果报的。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要离开五阴的果报,而安住在一种不生不灭的本性。比方说,我们刚开始在发心的时候,我们会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我们会依止众生而发心,依止佛道而发心。但是要以本经的思想来检验的话,其实这个都是依止事相的,因为你看到众生的五阴身心很苦而发心,看到佛道的五阴身心很安乐而发心,这都是一种对立的思考,是生灭心的。所以我们最终一定要提升到:自性众生誓愿度,自性烦恼誓愿断,自性法门誓愿学,自性佛道誓愿成。就是说,众生是我们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众生,佛道也是我们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佛道。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所谓的称性起修,你必须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发动你的菩萨道。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我们整个修学的目的,只是在开显我们自性的功德,依止一念心性而起修。所以,我们在做三皈依的第一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那么什么叫发无上心呢?就是发起你一念心性这个不生不灭的心,这个就是无上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依止理性而发心,不能依止事相,因为事相是一个生灭法。不管是众生,不管是佛道,都是事相。所以,我们在刚开始的时候,因地的发心一定是要先确认的。

第二个道前基础,就是讲到我们应该审详烦恼的根本。当我们的心开始要趋向佛道、趋向涅盘的时候,第一个很现实的就是对治烦恼。断恶修善,一定是先断恶,才能够修善。这个地方,佛陀一再地提醒我们说,你要知道烦恼的根本在哪里。这个“根本”的意思就是,烦恼平常是在哪里活动的?它的处所在哪里?

按本经的说法,六根是对治烦恼最好的方法,这个角度最佳。你从六根切入对烦恼是最好对治的。为什么呢?因为六根刚好夹在六尘跟六识的中间,它对外攀缘六尘,对内牵动六识,所以我们讲“六为贼媒,自劫家宝”。你说你直接从六识对治烦恼,很难!因为烦恼一旦变成六识,它的变化就很大。只要这个烦恼到了心识,到了了别功能的时候,你很难对治它。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舍识用根,就是你对治烦恼要抢第一时间,它还在六根的时候,它还在明了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我们治病的道理也是一样,小病的时候你就要治。烦恼在六根开始酝酿的时候,这个就是你对治的处所。这是本经一个很重要的思考。

唯识学的对治,都是到了第六意识的活动以后才对治的。《楞严经》是认为这样都太慢了,这样对治烦恼太慢了。在整个发业、润生烦恼当中,是“谁作谁受”?是谁来造作这些罪业,又是谁来领纳这些果报?佛陀的意思就是六根,因为它的位置特别的殊胜。我们对治烦恼抢第一时间,在六根的地方你就要小心,六根门头。因为它是通内通外,通于外面的六尘,也通于里面的六识,所以这个六根等于是我们对治烦恼的最好处所。

所以,两个道前基础,一个是理,一个事。理性是讲到安住的问题、发心的问题;事相就讲到对治的问题、处所的问题。这个是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之前两个要注意的:第一个是安住的问题,第二个是对治的问题。

巳二、别示分六:午一、明眼根相;午二、明耳根相;午三、明鼻根相;午四、明舌根相;午五、明身根相;午六、明意根相

前面把对治烦恼的处所,所谓的六根门头,已经确认,那么佛陀就必须要引导我们对六根有所认识。佛陀讲经是由粗而细,先确定六根是我们的一个对治的地方。那么六根到底是什么相貌呢?佛陀这以下就详细地说明,带

我们进入到六根的世界。

这当中有六段:一,明眼根相;二,明耳根相;三,明鼻根相;四,明舌根相;五,明身根相;六,明意根相。

其实,当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的时候,开始修空假中三观,这三观所照了的所缘境,其实就在六根照了。那么,我们对六根的相貌应该有所了解。

看午一的“明眼根相”,明眼根的功德相,说明眼根产生的功能相状。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在六根当中,首先我们讲到眼根。眼根有明了色尘的作用,也能够带动眼识的分别。身为眼根,到底它有什么功能呢?“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如同眼根,它的功能是观见一切的万法。那么它在观见万法的过程当中是什么情况呢?是“后暗前明”,就是它后方是看不到的,这个“暗”就是看不见,前方是看得见的。它只能够往前看,不能往后看。这是一个简略的说明。

那么到底眼根在观见万物的时候是什么情况?这以下详细地说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假设这个物质,这个万物是在眼根的前面,那么眼根是可以完全看得清楚的;如果这个物质是在眼根的后方,那么就变成全暗了,完全看不到。前后的情况是,一个是全明,一个全暗。如果这个物质是放在左右呢?是“左右旁观三分之二”。佛陀意思就是,我们眼睛在看左边是以中线为准,往左边是一百二十度,往右边也能够看一百二十度,加起来变成二百四十度。所以,我们整个圆周的三百六十度,眼睛看得到的范围是二百四十度,总而言之,是统摄了整个圆周的三分之二的功德。

所以作一个总结,“统论所作”,我们作一个拢总的说明。眼根见物,功德是不完全的,因为它“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它只有三分之二的功德。所以眼根在见物的功德,在一千二百功德当中,是只占了八百功德,占了三分之二。

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说明。我们刚刚讲到六根是对治的地方,但是佛陀的意思就是还要再拣别,因为六根太广了。你不能说,欸,我现在是注意观照眼根,明天观照耳根。不可以这样子,一定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就好像说我们在挖井。你不能够说,我今天在东边挖一个井,明天在西边挖一个井,后天再在南边挖一个井,那么你一辈子都挖不到水。你应该集中所有的精神体力在一个地方去挖,才能够很快地挖到水。

那也就是说,在六根当中你要确定,到底你的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是要去观察哪一根,而这一根要具足圆满的功德,所谓的具足“圆通常”。身为一个《楞严经》的所观境,这个六根的所观境,它的空间必须要圆通的,圆满周遍的,不能有所欠缺;在时间上要“常”,它要恒常相续,不能有间断。

看这个意思,眼根是不具足这种圆通常的效果。所以眼根在本经当中是不列为所观境,把眼根给放弃掉。我们的烦恼是在六根活动,但是你只要把一根的烦恼消灭了(它这烦恼是相通的,你把耳根的烦恼消灭了),其他根的烦恼也就消灭了,所以你只要对治一根的烦恼就好。

午二,明耳根的功能相状。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我们看耳根的功能适不适合当所观境。

“如耳周听”,耳根的功能是周遍圆满的。这怎么知道呢?这以下提出三点: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刚好配“圆、通、常”。

耳根在听闻的过程当中是圆的,因为它对整个十方而来的声音,都能够同时地听闻而没有遗漏。你看,从东边来的音声,从西边来的音声,我们任何方向来的音声都能够同时听闻,没有任何遗漏。所以,耳根在听的过程当中具足“圆”的功能。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