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京都人口逾1200万,机动车总量超过400万辆,家用轿车320万辆,大约不到4人拥有一辆乘用车。这个比例虽然在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列倒数第一,但由于人口密集,交通拥堵也是东京政府高度关心的一大课题。
东京的道路称不上“路路畅通”,堵车也是家常便饭,但在城里很少碰到北京那样常态化的一步一蹭或是路口堵成死疙瘩的情形。东京人口和北京差不多,车比北京多,路比北京窄,他们解决交通拥堵靠的是什么呢?
公共交通网络的健全是东京治理交通拥堵最有力的硬件。打开东京的地铁轻轨图,就是一张“蜘蛛网”。数一数接近20条线路,把整个东京覆盖的严严实实。即便是在地铁线路的空白地区,也会有公交车来补缺。除了线路多,换乘方便和准时也是东京地铁的一大特点,99%的线路换乘都不需要走上地面另寻入口,均可于三四分钟内完成。强大的公共交通网络成为运送市民出行尤其是上下班的最主要工具,这极大缓解了高峰时期路面的交通拥堵状况。
与北京不同,东京市内的各大政府机关、公司等每月都会给员工报销通勤所花费的公共交通费用,但几乎没有一家给员工准备“内部车位”的。如果你想开车上班绝对没人阻拦,但你肯定舍不得路旁或大厦内每小时从600日元到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40元至100元)的停车费。足以令车主心疼的高昂停车费用是东京政府治理交通的又一法宝。停车费贵了,路旁违章乱停车的现象就会突出。东京的道路没有自行车专用道,基本全是两条或三条机动车道,有一辆车随意停在路旁,就会阻碍后续的一溜车,增加拥堵的程度。为了治理乱停车,东京政府从前年开始专门雇用“职业杀手”——停车监督员,大多是退休的老警察,两人一组,配备数码相机和记录仪器,发现违章的车辆就拍照贴条,一次罚款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扣两分(日本驾照满分6分)。重罚让东京的车流畅通了不少。
从今年开始,东京都政府、警视厅等联合推出了“超级畅通作战计划”。核心内容是利用尖端信息通讯科技ITS(高度道路交通系统),将人、路和车辆作为一体进行调配,科学计算车辆流量并依此对信号做出调整。此外,在各大路段设立即时更新的电子提示牌,向司机提供准确的道路信息,由司机自行选择最快捷的线路。据称,这个计划的目标是要将东京市内拥堵较严重的7条路线的高峰期行车时间缩减30%。如果说公共交通发达是日本治理交通的硬件,驾驶员良好的交通意识则是防治拥堵的软件。日本司机开车“一根筋”,极少并线。常见一条车道排成一溜,旁边的车道却空着。看似有些“资源浪费”,但由于乱并线的现象减少,既减少了追尾擦碰发生事故的几率,同时又增加了车辆行驶的整体速度。
日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摄像监视大国”,公共场所处处布满摄像头。唯独路口和道路上少有摄像,取缔闯灯、超速、压黄线等违规行为基本凭司机“自觉”。日本交规的内容与中国差不多,但执行的程度有天壤之别。“即使是绿灯,如果对面道路已经没有车位就不能驶入”,对这条规定,日本司机执行起来十分坚决。与北京司机用晃“大灯”表示愤怒相对应,东京司机用闪“双蹦”表示“感谢”。开车时如果需要并线,并线后必然会闪几下“双蹦”对后面的司机以示感谢。日本人礼节多,用在道路上同样是“礼多人不怪”。这个举动看着挺简单,但可以大大缓解后车司机被“加塞儿”后的不满情绪,自然消除不少抢行斗气的现象。
在日本,即便东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最繁忙的主干道也不过是双向6车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国道多为双向4车道。不仅道路不宽,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也不多见,行人通常可直接穿越马路。尽管如此,日本的道路通畅率仍然很高,其中的奥秘在于交通需求管理。据日本国土交通省道路局企划科的隅藏介绍说,日本缓解交通拥堵的措施可分为扩大交通容量和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两大类,以后者为重点。扩大交通容量包括修建环行道路和迂回道路、增加车道、改良交叉路口、推进立交建设和设置左右转弯地带等,交通需求管理则通过路径变更、出行方式变更、时间变更和调整拥堵发生源等多种手段实现。
在日本,近年出厂的汽车大多安装了导航系统,车辆可借助导航系统自动选择最近的道路,并计算出到达目的地的公里数和所需时间。如出现堵车,导航系统会按拥堵程度提醒司机;如果司机想中途停车,导航系统会显示附近停车场是否有空位,以减少不必要的行驶。
日本提倡公交优先,鼓励人们骑自行车和步行。日本铁路交通网四通八达,遍布各大城市,费用低廉,准点快捷,成为居民出行的首选。许多城市还在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设立大型停车场,鼓励人们将汽车停在那里,换乘公交进城。
日本道路上没有中国人概念中的“特权车”。车车平等的交通环境提高了通行效率。警车很少鸣警笛,执行非紧急公务时和普通车辆待遇相同。除了街头重大文体活动、外国领导人来访或地震等灾害外,日本警方不会采取封路等交通管制和限行措施。首相出行最多只是警车开道,沿途路口安排警察精确地按照预定时间调整信号灯,把对交通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此外,各企业机构错开上下班时间、实行弹性工作制和在家办公等在日本也逐渐得到推广。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日本平均每2.5人拥有一辆小汽车;到2004年,每2.3人就拥有一辆小汽车,但道路拥堵率比2002年下降了13%。
新加坡不但城市美丽,其井然有序的城市交通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一切应归功于新加坡日趋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以及合理而严格的交通管理体系。新加坡人口大约有468万,城市人口密度很大。虽然政府通过提高进口税等手段控制汽车数量的增长,但新加坡各种机动车数量目前已达85万辆,其中小汽车从1997年的37万辆猛增至目前的51.5万辆。
从用车频率来看,新加坡的年均汽车行驶里程为2.1万公里,高于英国伦敦(9100公里)、澳大利亚墨尔本(1.39万公里)以及美国芝加哥(1.98万公里)。尽管如此,新加坡的交通仍十分通畅,即使在繁忙时段和路段,也很少出现严重拥堵现象。新加坡城市交通之所以井然有序,首先得益于其设施健全、结构合理、设计到位的高质量立体交通网络。新加坡交通部属下的陆路交通管理局作为新加坡道路交通的管理者,制定有严格的检查机制,负责国际标准道路设计和道路安全管理,检查销售的车辆是否符合当地安全标准,并定期检查车辆是否符合行驶标准。
为进一步改善城市交通,新加坡政府今年1月宣布将在未来12年内斥资200亿新元(1美元约合1.41新元),铺设两条新的地铁线并延长现有两条线路。此前,新政府已承诺拨款200亿新元建造滨海市区线、环线和文礼延长线。到2020年,新加坡地铁网络将从现在的238公里延长到278公里。
管理有方也是新加坡城市交通通畅的重要保证。在新加坡,人们一般很难在大街上看到交警的身影,但“电子警察”却无处不在,它们24小时执勤、执法严格,确保城市交通畅通无阻。新加坡的两大公共交通经营者新捷运及新加坡地铁公司已开始采用先进的自动车队管理系统,可即时确定公共汽车在公路上的准确位置,以便更有效地编排班次,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可立即作出反应。
新加坡1998年开始设立的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在调节车流量方面功不可没。在新加坡注册的汽车和摩托车都安装有电子读卡器,只要将现金智能卡插入读卡器中,汽车在驶过电子闸门的瞬间,门上的无线电信号就会从智能卡中扣除相应费用。如果忘记将卡插在读卡器中或卡里钱不够,读卡器会发出信号提醒,具有自动识别功能的电子闸门还会记录下汽车违规的地点和时间,车主不久后便会收到罚单。目前,新加坡不少停车场也开始引进电子收费系统。道路电子收费系统的最大好处是可根据不同地段、时间和车辆实施不同收费标准。交通繁忙时,公路使用费就会高一些,占用路面较多的大型车辆也会被征收较高费用。像新加坡最为著名的商业街乌节路,由于近年来车辆太多,政府就通过增收通行费用来减少汽车流量。
严格的处罚制度也保证了新加坡的交通秩序。在新加坡,交通违规者除了要交罚款外,还可能面临被吊销驾照甚至坐牢的处罚。按规定,司机闯红灯、不系安全带和乱停车等违章行为都将被扣分或罚款;酒后或在药物作用下驾车的司机除被扣分和罚款外,还会被判处6个月以下监禁;多次违章者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新加坡人很遵守秩序,这一点特别体现在交通上。道路上车水马龙,但很少见到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塞车现象,更少听到刺耳的鸣笛声。汽车驾驶员规范驾驶,行人很少乱穿马路。在路口过马路时,车辆和行人都是绿灯行,红灯停。无论是乘公共汽车还是地铁,人们总是按序上车。即便是起点站,乘客多而且车上有空座位,也没发生过一群人扒住车门、争先恐后向里冲、占座位的现象。出租车站上,人们则排队。无论等车时间多长,没见有人着急加塞。平日里,很少见过交警和交通协管员,仅在节日或有大型活动的情况下,才能见到他们在维持秩序。
新加坡开展了一次为期9个月的公路礼貌活动。交通警察在这段期间里,评选在公路上、马路上行为有礼貌的司机、骑摩托车和自行车的人和行人,并给予奖励。评选标准除了遵守交通规则外,还要有礼让精神、提早打信号灯和向让路的司机致意感谢等等。这项公路礼貌活动至今已举办了16年。受到表扬的人数,从过去的每年150人,今年将增加到200人。
与众多国际大都市一样,交通拥堵一直困扰着法国巴黎,而国际上越来越大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也促使巴黎市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采取了多元化措施,提高整个交通系统的运转效率,鼓励市民更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在交通多元化的引导下,巴黎市政府目前正致力于延长地铁线路、扩建有轨电车、优化出租车管理并且鼓励使用自行车。
巴黎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地铁线路。在巴黎环城公路以内的市区,各地铁站之间的距离都在几百米之内。巴黎市政府还在原有地铁的基础上不断延长线路,方便那些远郊居民进出巴黎市中心。另外,由于有轨电车在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巴黎市政府大力扩建了这类交通设施。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放弃使用私家汽车而乘坐有轨电车,市政府还“别出心裁”地在专用车道两旁栽花种草,让乘客感受赏心悦目的乘坐体验。而出租车在巴黎一向被视为公交车,可使用公交车专用车道。以往由于绝大部分出租车都停靠在出租车站,因此,在巴黎很难随手打到出租车。现在,巴黎市政府推出了出租车“一号制”服务,只需拨打一个号码便可叫来就近停靠的出租车,这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出租车的空驶率。
而巴黎为解决交通难题,推出的最新、最引人关注的措施便是自行车租赁。市政府7月中旬推出了“自行车自由骑”活动,在市中心人流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了多个自行车站。人们租用智能卡后即可在自行车站随取随用,并且在市区内任一租车点都能还车。为了鼓励市民多使用这种“零排放”交通工具,租用的头半小时免费,过后则按时计费,同时市区内也增加了许多自行车专用车道,方便人们出行。“自行车自由骑”也是政府与企业合作解决公共问题的一个典范。在这一合作关系中,法国德高广告集团提供租车和自行车维修保养等服务,作为交换,巴黎市政府免费向该集团出让市区内几处广告牌的使用权。另外,使用自行车超时收费的部分仍然归巴黎市政府所有。因此,在解决交通拥堵、减少污染的同时,政府与企业“皆大欢喜”,保证了服务的顺利推广。而在许多当地市民看来,在巴黎街头骑着特制的免费自行车也已成为一种时尚。
在瑞士,城市交通的流畅与马路的宽度不相干。瑞士城市都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山旮旯里,马路狭窄,多数是双向单车道,但交通之流畅居然世界闻名。面对不断增长的交通流量,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并没像其他城市那样陷入交通问题的恶性循环之中,即:一味地修建道路使更多的轿车上路产生新的道路阻塞影响公共电汽车及轿车的运行速度空气和噪声污染加重建筑新的道路和拓宽旧路修建更多停车场增加更多轿车,再建筑新的道路。事实上,苏黎世的道路基本上保留了她几百年前建城时的原貌,没有因为汽车的增加而拓宽道路。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苏黎世交通政策的核心理念:运送更多的人,而不是移动更多的车。他们的观点独特新颖:城市的活力来自于人,而不是汽车,一个被汽车充实了的城市是令人生畏的,有了人的流动,城市才会充满活力。
在瑞士多数城市,整个城市交通的规划和设置都围绕这样一些目标在推进:促进交通方式从小轿车向利于环境保护的公共交通的转变;合理疏导机动交通,创造宁静的居住环境;限制停车泊位;减少机动交通流量,减轻汽车尾气污染;在市区中心减少停车场,增加步行区,并设法使各个步行区相连。
为吸引更多的人乘坐公交车,苏黎世制定了公交优先的政策,即路面优先、信号优先和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全市公交车辆进行统一调度。所谓路面优先是划定公交专用车道,确保公交车快速运行。苏黎世的公交专用车道除了像其他欧洲城市那样在路面上漆上Bus标记以外,还有其别出心裁之处。在有些公交专用车道上他们还植上了草皮,这样既是明显的标记,也能降低噪声,吸纳灰尘,美化环境,丰富城市的色彩。
为了让公交车快速通行,政府花费巨资改造了城市交通信号系统,让公交车辆在交叉路口永远面对绿灯。在交叉路口前300米安装电子感应器,当公交车接近路口时,感应器将信号传递给交通信号灯计算机控制系统,以确保公交车到达路口时,信号灯能及时变为绿色,从而减少运行时间。
另一个让更多瑞士人选择公交车的理由是:方便。瑞士的交通网由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及相互衔接协调的线路组成,这包括公共汽车、轻轨电车(类似我国的有轨电车)、快速短途火车。买票分地段和时段,在一个规定范围的地区内和一定的时间内(通常以小时为单位),票价是固定的,而且无限制使用。只要你在这个地区,或这个时间段内,一张车票坐多少次都行。更重要的是,在此期间你可以用它乘包括郊区火车、大巴、电车、轮船在内的4种交通工具中的任一种。
有了上述种种优点,难怪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苏黎世,大银行家们也会将自己的车留在家里坐公交车上班。按照当地交通部门官员的话说,外出乘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