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道夫·希特勒在军事上的最后一次灵光乍现是坚持让德军守住苏联的战线。在雪地里,苏联红军已经在蛮勇的进攻中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尽管德军的战线已经在苏军的攻势下后移,但被围的德军仍然能从空中得到补给,坚守阵地。随着1941年春天的到来,一切凝固的物体又重新变成了雪泥、泥土和水流。德军的战线曲曲折折,在列宁格勒附近呈弧形深入之势,在勒热夫突出部附近又像一根指向莫斯科的长长手指。然后,战线向东南方向延伸,经过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最后沿顿涅茨河终止于克里米亚。在1941年12月,苏军已经重新夺回了克里米亚半岛东北岸的刻赤半岛。苏德两军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德军所面临的问题尤其众多。在过去的战斗中,德军每天损失100名军官,伤亡总数达到110万人,始于1941年11月的疾病也让德军损失了60万人。此外,德军还损失了7。4万辆车,而且只有13的铁路更换成了德国标准的宽轨道。在如此有限的运力下,德军每天只能开出11列运送石油的火车。陆军依靠马匹运输,但问题同样严重,在严冬18万匹马已经死亡。
当然,德国的军事行动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能力,而且他们的战时经济也没有做好长久作战的准备。哪里应当是经济的重点?是海军、远程重型轰炸机、战斗机还是重型坦克?如何利用已经占领的欧洲土地资源?1941年,这些问题根本没有解决。而德国国内还在按照战前的标准生产日常消费品。例如,在巴伐利亚州南部的梅塞施密特工厂,工人还在用铝材生产民用的梯子,而英国人已经在用铝制造重量更轻、航程更远的战斗机了。不过,最重要的问题还是石油。德国依靠罗马尼亚来获得石油,否则就只能在莱比锡附近的工厂和其他炼油厂使用褐煤来提炼非常昂贵的合成油料。这一问题最终将拖垮德国。到1945年,德军的重型装备将无法动弹。与此相反,苏联人却能从南高加索地区获得大量石油。巴库油井出产的石油可以从里海地区的阿斯特拉罕[200]沿伏尔加河运往苏联。英国的石油供应也非常充裕。尤其在非洲和远东的战役中,英国从伊朗获得了大量的石油。1942年,希特勒认为他必须把这些石油抢过来,他说过,没有这些石油,德国就会输掉战争。实际上,1942年正是希特勒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的最后一个时机。到了1943年,英军的轰炸(尽管在当时还没有明显的效果)将给德军带来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德国的城市,德国空军将不得不撤离东线战场。德国空军本来就是20世纪30年代的速生产物,现在早已不堪重负。现在的德国空军既没有足够的战斗机,也没有适用的轰炸机。从1942年6月开始,德军又在策划一次大规模的行动——蓝色行动(CaseBlue)[201]。这是一场赌博,不过就像过去多次发生的那样,希特勒的敌人们又为他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苏联红军阻止了德军攻入莫斯科的胜利让斯大林颇为得意。他的心情一时间非常愉快,他拒绝离开莫斯科,还计划在红场举行庆祝十月革命35周年的阅兵仪式,而德军就在不远处。斯大林认为德军就要完蛋了。他们毕竟已经败退了上百公里,在南面丢了罗斯托夫,在北面丢了列宁格勒以东的季赫温,那里有重要的铁路线,可以让列宁格勒获得补给。在附近地区,人们都在想办法为列宁格勒这座饱受打击的孤城解围,因为仅有的补给行动是通过拉多加冰冻的湖面进行的。列宁格勒刚刚度过了一个难挨的冬天,几十万人在寒冷和饥饿中殒命。这条穿越冰湖又微不足道的补给线本来就无法供应城市所需,同时却还要用来疏散列宁格勒的工业设备,这些设备对苏联的战时经济至关重要。
从1942年1月到6月,德军在列宁格勒和沃尔霍夫[202]的集团军群正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蠢蠢欲动。德军没有能够对抗苏军T–34中型坦克的武器,这种坦克能在冰冻的沼泽上行进。德军暂时后退,等到天气好转后,德军再次对苏军突破防线的位置发起进攻,并且把苏军封在了一个“口袋”里。此时,苏军的阵地沼泽遍地,蚊虫肆虐。他们的指挥官安德烈·弗拉索夫本来是一位很有能力的将领,但直到最后一刻才被调来指挥部队。他的到来对形势毫无益处,弗拉索夫只能在一片混乱中枯坐泥潭。到了6月25日,弗拉索夫已经损失了6万名士兵。最后,他自己也被德国人俘虏。后来,弗拉索夫为德国法西斯效力,推动苏联解放运动,战后被苏联处死。
苏军在克里米亚面临着更大的灾难。位于克里米亚半岛西海岸的海军要塞塞瓦斯托波尔被围,驻扎在东海岸的苏联红军要为塞瓦斯托波尔解围。结果,从2月到4月,苏军拙劣的指挥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德军掌握了制空权,把苏军的供给船炸得一塌糊涂。5月8日,克里米亚的德国陆军第十一集团军指挥官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发起了一次精心准备的战役来肃清刻赤半岛上的苏军。这意味着两军将正面交锋,德军的巧妙布置使苏军的主力放错了位置,随后全部被俘。这一仗,德军俘虏了17万人,缴获了258辆坦克和1100门火炮。1942年6月,在持续一个月的军事行动中,德军进一步攻取了已经成为瓦砾的塞瓦斯托波尔,俘虏了9。5万名士兵。塞瓦斯托波尔失守和英军丢掉图卜鲁格发生在同一天。可是,最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
东部战线有很多水面宽阔、绵延千里的大河。第聂伯河的河道在基辅一带向东南方偏折,然后拐了一个大弯注入黑海。北顿涅茨河流经哈尔科夫,然后注入顿涅茨河,接着河道也向东南方拐了一个大弯。顿河也是这样,河道向东南方向拐弯后,在罗斯托夫处注入亚速海。再往西就是伟大的伏尔加河,它最终注入了蕴藏丰富石油的里海。在1月的进攻中,苏联红军已经在顿涅茨河对岸的伊久姆建立了一处桥头堡,哈尔科夫和联通它的铁路距离顿涅茨河只有65公里远。如果要展开蓝色行动,就需要清理伊久姆突出部的苏军。让形势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在3月,苏军又在伊久姆以北的顿涅茨河沿岸建立了另一处桥头堡,不过规模较小。斯大林催促他的前线指挥官谢苗·铁木辛哥展开一项大规模的攻势。于是,铁木辛哥率领54万人、1200辆坦克、1万门火炮和900架飞机在伊久姆突出部的最前端继续向前进攻。他们的目标是“夺取第聂伯河沿岸的重要交叉点”,那里位于哈尔科夫西南方约200公里处。对此攻势,德军做了大胆的回应,放手让铁木辛哥向前推进。随后,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在整整一个航空联队(500架飞机)的配合下,出其不意地在苏军的大后方向苏军发起了攻击。铁木辛哥减缓了对哈尔科夫的攻势,在5月22日至23日被德军包围。5月26日,苏军油料消耗殆尽,只能投降。在这次战役中,苏军损失了22个师、15个坦克旅、7个骑兵师,丢掉了540架飞机、12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被俘24万人。此后,德军对北部的苏军桥头堡(沃尔昌斯克)也进行了攻击,在6月15日之前俘虏了2。1万人。现在轮到德军在大草原上发起进攻了。这一次,德军在坦克数量上建立了6∶1的优势,而在不久前,苏军坦克的数量还是德军的3倍。6月28日,蓝色行动在顿河沿岸继续展开。苏军在沃罗涅日建有一座桥头堡,令博克倍感威胁。如果不清理掉它,苏军就有可能袭击德军的侧翼。希特勒只希望博克大步深入,越快越好,于是双方爆发了争吵。实际上,苏军已经吸取了教训,只管向后撤退,一边撤,一边在后方囤积兵力。到7月7日,苏军在德军的攻势下已经进行了多次撤退。对德军来说,真正的问题是机动兵力的缺乏,毕竟在油料短缺的情况下,部队的行动已经非常不易。此时,在希特勒设在乌克兰文尼察[203]的指挥部,德军内部的争吵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空调的运转声和蚊虫的嗡嗡声中,速记员把指挥部里每个人所说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查证,这不利于建立作战行动所需要的信任。不过,既然苏军没有做出多少抵抗,德军于是兵分两路,A集团军群进攻高加索地区,获取石油。B集团军群在伏尔加河下游、A集团军左群翼提供防御。作为先锋部队,德军第六集团军抵达顿河最东端,并于8月中旬渡过顿河,来到一处狭窄的大陆桥,前方就是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下游的主要城市是斯大林格勒[204]。这是一座老城,在五年计划中发展成为了一座现代工业城市。而且,与同一类型的城市一样,城市名也换为了更具革命色彩的名称。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备战,并以城市名称组建了新的集团军。这个集团军有20万人,配备了400辆坦克,拥有超过2000门火炮和454架飞机。斯大林格勒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牲畜和工业设备已经转移到了伏尔加河东岸。7月23日,德军攻陷罗斯托夫。斯大林先前认为德军真正的威胁在莫斯科,现在才开始摸清眼前的形势。德军计划把机械化部队调往里海北岸的阿斯特拉罕市,但油料短缺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B集团军群已经用自己的卡车把1500吨油料运送给了顿河前线,其第六集团军因为油料短缺停顿了一个星期。此外,德军的兵力继续分散,一些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被调往西部,以防苏军在那里开辟第二战场,使自己腹背受敌。德军指挥官曼施坦因被调至列宁格勒。先前,德军计划联合芬兰军队紧密包围列宁格勒,此时尚未实现。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由于德军将重兵投入到了南部战场,因此他们对列宁格勒的攻势无法正常展开。在南部,苏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势,但由于苏军最终失败,人们普遍低估了苏军在这里的影响。对此,一位独具慧眼的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格兰斯[205]做了详尽的分析。这一次战役突显了德军将领瓦尔特·莫德尔[206]的指挥能力,他守住了位于勒热夫和格扎茨克一带的阵地。这处阵地距离莫斯科不远,从1942年春季起就一直稳定地处在德军的控制之下。不过,苏联游击队对德军的威胁日趋严重,德军连挖土豆也要派军队守护。在中央集团军群附近,游击队每天发起的袭击有5至6次。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