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伊拉克战争秒懂百科 > 第6部分(第1页)

第6部分(第1页)

姆时代,70%以上的出租车司机都是情报人员或者秘密警察;你上街买一本外文字典,会有人记下你的名字和住址,调查你是否里通外国。很多人怀疑,战后一些外国机构之所以被劫掠得如此之惨,不知有没有当地内部人的串通?  还有一个曾经在北京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的伊拉克人也找到这里,询问我们最近有没有人从北京来,国际台还有他200美元工资,如果有人来的话给他捎来。我答应留下他的电话,有人来时就通知他。200美元还要跨国讨要?但这却是普通伊拉克人两个月的工资。有了这200美元,家中就能添置一台崭新的彩色电视机。目前,相当多的人家还在使用黑白电视机,而且只能收看联军控制的伊拉克电视台一个频道。那些有钱购买卫星天线的人家则担心色情节目泛滥,这也成为战后人们文化生活一个新问题。  发电机再次成为我头疼的问题,使我根本无法专心于新闻报道与策划。阿德南说:“你的前任在短短的5个月里,已经为修理发电机花了1000多美元。”他找到我,结结巴巴地说,发电机噪音异常,肯定是发动机出毛病了,他已经请了工程师,如果修的话要500美元到1800美元,如果买新的,要7000多美元,问我怎么办。我们在这里本来人力就极为有限,但却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和财力来解决这些在别的地方想都想不到的问题。这是战争所赐,我们毫无选择,只能应付。  月季花不小心开了一朵  最近在我的个人主页“雨窗在线”上,我又放了一些照片,其中一张是分社的院子。我描写了院子里的青草、椰枣树和依旧果实挂满枝头的橘树,还有最近刚刚开放的一朵娇艳的月季花。分社的同事看到了,都不相信我们院子里的花已经开了—由于紧张和忙碌,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到院子去散步了。其实我们很少到院子里去,只是偶尔去打打乒乓球和羽毛球,但是更多更频繁的,是去检修发电机—这里拍拍,那里踢踢,发电机又工作了,可是晚上刚躺下,它又坏了,顿时一片黑暗,继电器的滴滴声四起。这时候如果恰好碰到外面打枪,那种感觉真是糟透了。  大年初五,我们已经无心过年了,可是一个中餐馆的老板要请大家一起聚聚。我只好请小李和雇员留守,用无线步话机联络正在外面采访的摄影记者,一起去中餐馆。路上交通依然极为堵塞,让人仿佛又回到了上下班高峰的北京。在有的路段,美军士兵和伊拉克警察还一起设立临时检查站盘查车辆,更是令人们怨声载道。  现在,美军已经改变了行动方式,往往让当地的伊拉克警察在外围值勤。表面上是为了树立他们帮助伊拉克人维护秩序的形象,实际上很多人怀疑他们把伊拉克警察当人体盾牌。伊战结束后,伊拉克警察伤亡的人数远远超过了美军伤亡的人数,除了装备和防护措施差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危险的事情往往都是当地警察冲在前头。  CNN记者之死  驻伊拉克美军发言人2004年1月27日说,伊拉克中部城镇哈勒迪亚当天发生美军车队遭遇炸弹袭击事件,3名美军士兵在袭击中死亡、另外1名美军士兵受伤。驻伊美军一位发言人对新闻界说,袭击事件发生在当天中午,遇袭伤亡的士兵隶属于美军第82空降师。来自当地目击者的消息说,美军士兵在遇袭后曾展开搜捕行动并开枪打死打伤各一名当地伊拉克人。哈勒迪亚位于巴格达西部约70公里,也是目前反美暴力袭击最集中的“逊尼三角地带”的一部分。  同一天,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一个摄制组在伊拉克南部巴比伦省的公路上遭遇伏击,一名伊拉克籍新闻工作者和一名司机遇难,另外一名司机在袭击中受伤。  来自CNN现场记者的消息说,他们是在伊南部小镇希拉完成采访任务向北返回巴格达时遭遇伏击的。一辆老旧的欧宝汽车从后面赶上CNN车队,一名枪手从车顶天窗用AK…47冲锋枪向CNN雇员乘坐的两辆汽车开火,伊拉克籍制片人德雷德·穆罕默德及一名司机身中数枪身亡,乘坐另外一辆车的摄影师苏考特头部被子弹擦伤。  据悉,乘坐第二辆车的CNN著名记迈克尔·侯莫斯(Michael Holmes)以及另外一名制片人、一名安全问题顾问及另外一名司机均没有受伤。在受到袭击后,没有受伤的CNN人员随即把伤员送到驻伊美军第82空降师医院救治,但当警察找到另外一辆汽车时,车内已经为CNN工作整整一年的两名当地雇员已经遇难。     txt小说上传分享

硝烟笼罩的生活(2)

这是2004年以来发生在伊拉克境内的针对媒体的首起严重袭击事件。2003年9月25日,一个美国电视台的摄制组在巴格达某宾馆遭遇炸弹袭击,一名索马里籍雇员遇难,一名伊拉克籍雇员和一名美国记者受伤。此外,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也有多名新闻工作者被联军炮火误伤身亡。  媒体尽管各有立场,但总的来说是冲突中独立的见证人,是一个社会良心与良知的代表。对媒体从业人员的攻击往往被认为是格外严重的事件。打开CNN的英文网站,同事李骥志看到死者的照片很惊讶,说见过这个人,印象还非常好。我请他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写篇专稿,也算是对遇难媒体同行的悼念。他很快写完拿给我看。  他写道:“虽然我只见过他一面,但是他工作时的干练和热情,尤其是那阳光般的笑容,无论谁见了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3年年底,一批伊拉克警察经过联军的短期培训毕业,媒体记者闻讯赶到位于巴格达东部的伊拉克警校进行采访。在颁发毕业证书之前,我试图从一位美军发言人那里尽可能多地了解有关情况,但是发言人忙于应付别的事情。正在无奈间,一旁的穆罕默德似乎看出了我的意图,用标准的美音和最简练的语言把有关情况给我解释得清清楚楚,连发言人都插话赞叹不已。当时,我谢过穆罕默德,还以为他是CNN派到伊拉克的美籍记者。  “后来,和我一同到现场的摄影记者黄敬文不小心碰到了正在监视摄像师拍摄效果的穆罕默德,自己却没有注意到。穆罕默德揉了揉左臂,对站在黄身后的我扮了个鬼脸,笑了笑说:‘他真敬业。’  “经过短暂的攀谈,我才知道他年纪轻轻却已经是CNN的小头头了。我想赞叹他英语说得‘漂亮’,想了一堆词汇都觉得不恰当,最后居然随口用了一个‘beautiful’。在我感到有些尴尬的时候,他又善解人意地笑了。”  小李说,在两军交战中阵亡可以理解,被美军炮火夺走生命至少算是死得明白。人们可以控诉战争,抗议武装分子或美军的不义之行。但是,一名年轻有为的伊拉克人,在“反美”和“抵抗占领”的武装运动中成了袭击目标,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悲剧。这,仅仅是因为受雇于一个美国媒体吗?  读完小李文章后的质问,我也良久无言,只能在他文章后面加了一句话:今天,我只能用笔挽留一个逝去的生命留在一个中国记者心中的记忆;将来,即使这些记忆已经模糊,但是他的离去留在我心头的悲哀和困惑也依然难以忘却。  这几天我们也在准备29日去暴力核心之一的纳杰夫,采访一个中国人参与的服装厂的重建项目,顺便看看那里的大公墓和传说中的“万人坑”,以及被炸弹袭击的什叶派穆斯林朝拜圣地阿里清真寺。这个国家到处都有暴力的印痕,到处都有袭击的遗迹,作为记者,我们不得不追踪并见证发生在这个国家的暴力。最新的CNN记者被伏击的事件,也给我们的出行罩上了阴影。  我们重新调整计划,决定不开我们外国牌照的汽车,租用当地人的车。但是心里依旧有些忐忑,感觉危险距离自己如此之近。但是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新闻。我希望以后能自豪地对儿子说:爸爸是冒了一些险,但爸爸不想在工作中当一个逃兵,爸爸不愿给你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萨达姆是个暴君(1)

“人们很恨萨达姆,但却敢怒不敢言。伊拉克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伊拉克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如果美国军事力量推翻的不是萨达姆,而是另外一个我们热爱的领袖,伊拉克人民是不会如此顺从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拿起武器,有10个美国也不能占领我们。”  一大早要去180公里外的什叶派穆斯林圣地纳杰夫,采访那里等待重建的一个前伊拉克政府的服装厂。  心中有事,早上6点就起来了,在薄雾与清晨湿寒的气息中打开发电机,打开卫星电讯稿接收器,打开所有的电脑,新的一天就算开始了。也许是温度过低,发电机一连几次都启动不起来,“突突突突”的声音戛然而止,只留下刺鼻的青烟在院子里飘散。我忽然想起20世纪上山下乡时代中国的知青,是不是就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在2004年的巴格达,由于一场战争,这个地方在某些方面忽然与30年前中国的某个小镇极其相似,这种感觉令我静思品味了很久。  7点不到司机就来了。我曾和夏南商量过,是我们开自己的奔驰好,还是雇车好。夏南很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我们的车虽然旧,但怎么说也是奔驰,而且有外国人的绿色牌照。我们还是用当地人的车好,不引人注目,也就相对安全些。  钢筋丛林—乌鸦的家  由于是清晨出巴格达,我们有机会看到郊区的菜农用大小车辆把碧绿的蔬菜运到郊区的空地上交易,这热闹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真实和喧闹。战争后,尽管占领和暴力还在继续,但是生活的脚步一天也没有停歇。  巴格达位于两条大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其中还有大大小小的支流经过,所以巴格达郊外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椰枣林、村庄、河流,风景很美。其间还有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田,造型优美别致的清真寺,以及衣着破旧但热情友好的行人,每次问路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经历。  路过一个路口时,夏南告诉我,另外一条路是通往著名的古迹巴比伦的。我们能看到的一栋最高的建筑,曾经是萨达姆的宫殿,萨达姆让他的宫殿建得比巴比伦古城还高。美国人已经决定要拆除这一建筑,巴比伦的古迹将依然存在,但是辉煌一时的萨达姆宫殿却成了历史的匆匆过客。  一路上我们不时可以看到被炸毁的坦克横尸路边,这些曾经横行一时的家伙们成了废铁,在部分零件和发动机被劫掠后,孤独地在沙土中沉默着,等待偶尔有像我们一样的外来者凭吊感慨。路边的树林,曾是萨达姆军队的藏身地。战争打响后,士兵们不敢待在军营,就跑出来躲进树林露宿,并且在巴格达失陷之后立即鸟兽四散。  一个政权就这样瓦解了。  服装厂在纳杰夫郊外,占地面积很大,这里的土地似乎并不值钱,不像中国人恨不得把土地翻过来再用一遍。厂门口有几个人在看守,也就是拿几把椅子,坐在那里晒太阳。看到我们来了,都非常热情地打招呼。  工厂已经被炸得不像样子,巨大的厂房只剩下了扭曲变形的钢筋框架,这些钢筋在过去8个月的日晒雨淋中已经锈迹斑斑,一大群乌鸦把这里当成了它们栖身的家。一看到人来,立即聒噪着飞起来,但又舍不得离开这个由美国导弹制造的钢筋丛林,在不远处又落下来,继续呱呱地叫着。  我们先到厂长的办公室小坐。厂长办公室里有电暖气、厚厚的地毯和不错的办公桌,在萨达姆时代,这个国营大工厂的厂长一定是很多人羡慕的位置,但现在他却为工厂何时能够重新开工和1700多名工人的未来命运发愁。服装厂的不少领导成员及其家属都曾去过中国并受到热情接待,因此见了我们也很热情。  随后我们参观了整个被炸的废墟,边走边说地花了整整两个多小时。在黑洞洞的厂房里,屋顶已经半塌下来,地上到处堆着已经被烧毁的从中国进口来的面料。1000多台缝纫机大多已不能用了,很多缝纫机的台面上还挂着写满阿拉伯文字的工料单。这幅惨景让我们边走边唏嘘。  回到门口,终于见到了阳光,我看到地上有一个小小的硬纸盒,上面印着中国字,拿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只从中国进口门锁的盒子。厂里的人说,战前他们和中国的关系非常好,什么东西都是从中国买的。  在地上我还捡到一只弹壳,从尺寸看显然是伊拉克人用的子弹。难道还有人胆敢在美军飞机轰炸时用这种只有几厘米长的子弹抗击美军飞机吗?一问,才知道是工厂惨遭轰炸后,一些当地劫匪想乘机来抢点设备或其他值钱的东西,工厂警卫朝天鸣枪,这才吓跑了一批批劫匪,使这个废墟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  我收起弹壳,开玩笑地询问我是否可以收藏这块见证过伊拉克战后混乱局势的废铜烂铁,工厂里的陪同者忙回答说当然可以,并说废墟里还有很多,如果要的话还可以帮我去找,我急忙阻止,说这枚是我捡的,好歹留个纪念而已。  “美国人的事情永远比我们的重要”  陪同我们的工厂二把手、行政主管阿斯沃特令人难忘。他50多岁,穿着整洁的本厂生产的西装、打着领带、面容忠厚。他介绍说,工厂是2003年3月28日遭到美军导弹轰炸的。当时工厂已经停工,所有工人都在家待命,只有十来个厂领导留守,他亲眼目睹了美军导弹在几分钟内摧毁了这个曾经让他们骄傲的工厂。    

萨达姆是个暴君(2)

他说,这个工厂是战前伊拉克最大的服装厂之一,主要生产男装,但是伊拉克所有男女大学生的制服,都是这里统一制作的。大学生制服占这家工厂产品的60%。在萨达姆时代,大学生就相当于国家工作人员,他们的制服由国家提供,只收取象征性费用。这家工厂同时也为其他政府部门雇员提供服装,政府只收取相当于占成本三分之一的费用。据介绍,战前每天他们生产约2000套成装。工人的工资还不错,但现在待命期间工资很低,大部分人每个月只领60美元,只够支付一个家庭不到10天的生活。  美国军队在攻占了纳杰夫后也曾在这个工厂的废墟上驻军两个星期,这里当时是美军在这一地区的总部。我问阿斯沃特在接待美国人时有没有问他们为什么炸这个服装厂?他回答说“当然问了”,美国人最后的解释是“这是一个错误”,但是究竟怎么弥补和赔偿这个错误,美国人却只字不提。  阿斯沃特说:“我们把所有员工的照片给美国人看,我们这里的绝大部分工人都是女工,其中大部分人还都没有结婚。我们并不是什么军事设施,更谈不上对美国人有什么威胁。难道我们生产每个人都要穿的衣服也对美国飞机大炮是一种威胁吗?”  据他介绍,目前所有的职工都在家待命。当我问他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和希望时,他说,工厂的未来实际上仍是未知数,因为整个伊拉克的未来都是未知数。伊拉克人不能决定自己的未来,伊拉克的未来要由美国总统来决定。每一个伊拉克人的命运,实际上都握在布什的手里。  另外一个陪同说,布什实际上连自己的未来也不知道,他正在面临大选,命运如何还很难说。阿斯沃特摊摊手说:“对,美国人的事情永远比我们的重要,布什要忙他的竞选了,所以伊拉克人只好在美国人制造的这个烂摊子上继续等待。”  萨达姆时代没有公平和正义  工厂门口有一个两米来宽、三米多长的水泥标牌,但上面什么也没有,只是刷着一层白灰。这里曾悬挂着?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