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路走到另一条路,一片天到另一片天。长亭短亭间能遇见可以交流的石头,可遇见睁开眼睛的星星。苏轼就这样在天庆观守望道教的山水,想把心底的一块蓝烧制成宋瓷。
天庆观的道士分为直岁道士,监斋道士,上座道士,住持和知观事。直岁之职,系观中作务并主之。所谓门窗修造,墙壁动用什物修换,以及提举碾磨、田园、庄舍、油坊、后槽鞍马、船车、洒扫、栽种、巡护山门、防警贼盗、差遣人工、轮拨庄客,使神朋有所依栖,四众亦获安逸。监斋道士主管斋醮等事。上座道士是讲经论道之人。张易简是住持知观事,身兼二职,为眉州天庆观最高职位。
道观管理人员也有约束。如“科曰:诸大众人,没用常科,若先约三,不可加减,减为犯盗,多取亦然。若行食时,果菜已上,并不可长取。若意贪长取,此即犯盗。若行食时,上座须量下座需用多少,不可过取。”
这个儒佛并立的时代和天庆观,如烈火烧野,让那些毁不掉的东西现形,鹅黄地、无限稚嫩地扑向苏轼,他忘了有一种托词叫拒绝,从此再也没有过回头和犹豫。
天庆观真武殿前,榔梅发花,色敷红白,暗香疏影。榔梅是道教的教树,道家夸其有“四德”,即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阳气沛然刚健,运行不息,变化无穷。“五善”,即“博于济物,不挠于时,生不相凌,审于择友,出不愆期”。《真武启示录》记载说:“榔梅者乃榔木梅实,核桃杏形,味酸而甜,能愈诸疾,然亦罕得之。以验年欠,丰年结实,荒年则无。下有仙翁司之,敬礼可得。”相传,真武折梅枝插于榔树,誓曰;“吾若成道,花开果结。”后果如其言。
五月,天庆观榔梅果成,珠玑错落,翡翠交辉,垒垒满枝,莫计其数。其果非李非杏非桃非梅,又似李似杏似桃似梅。苏轼苏辙等和道士们一起采摘果实,蜜煎以充贡献。
三清殿上,诸神放下尘世的纷扰,试着用不可名状的事物,罗列一张张面孔。老子像高三二尺,那是一座山,没有山顶。苏轼,苏辙望其像高山仰止,影形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翻出的花种没有年月,默默浇水、施肥,试图将太阳和星星讲成童话,那花香和薄雾占据了他们的整个童年。
多年以后,苏轼被贬海角天涯,病入膏肓时,道士那眼里的色彩、足下的风光仍相逢在梦中,走进他的《众妙堂记》: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陈太初等正晃来晃去随着道士诵读老子的《道德经》。
先生,老子说:“天德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苏轼站起身形道:“妙一而已,容有众乎?”
道士微微一笑说:“一已陋矣,何妙之有。若审妙也,虽众可也。”这是一字二义,各用其一,以责难对方,真是故为其难,妙用成趣。眼前这个小人能看到未来,作为道教的引导者,就是将更胜一筹的人领进大海。
一妙不是妙,众妙才是妙。道士示以庭中洒水除草之人道:“是各一妙也。”
苏轼放眼望过去,但见洒水者风来雨落,除草人锄到草偃,将轻就熟似樱花如雨落,庭院转瞬光洁清亮如焕然雾除,霍然云散。苏轼随口叹服:“妙哉,妙哉,直如庖丁之解牛,又似郢人运斤成风!”
“子未睹真妙,此无它,唯技与道各半,熟与灵相合也”道士拈着额下稀疏的胡须,欲说故问,道:“子亦见夫蝉与鸡乎?”
苏轼不知如何回,像是突然失去了语调和舌头。他以其为常见物事,不知这寻常的世俗蕴涵长久的真实。道士见状复又道:“夫蝉登木而号,不知止也。夫鸡俯首而啄,不知仰也。其固也如此。然至蝉蜕皮鸡孵蛋,则无视听,无饥渴,默化于荒忽之中,等待于勃发之时,圣人之智尤不能及,技与熟之妙何如?”
“然竟何为真妙?”苏轼不肯轻易离去,欲穷其根本,想挖个洞一直穿透大地,复又问。
“子往见蝉与鸡,问之,可养生,可长年。”道士说完,不待苏轼沉默或表达,拂袖一径而去。
道士欺我,蝉与鸡如何知道?苏轼望着眉山之侧,层层的霞光通向天堂,望不尽的归途,沉落的雁声打落多少人的梦境,“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令梅花开放的,也必令梨花开放,道士欲令我等潜心默化,自我领悟矣!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