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也谈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要求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高高挂在天上,所有的星星都自动围绕着它。但是《论语》中的孔子言行恬淡内敛,不轻谈为政。他讲得更多的还是教育、道德、文学和立身处世的道理,讲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也讲孔子和一众弟子的家长里短。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主题涉及学习和教育。《论语》的压轴篇目是《尧曰》,记载着子张向孔子问政的对话。孔子的总结语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听取别人的言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人。这是《论语》全书最后一句话,主要讲得仍然还是自我修养和为人处世。
孔子的理想和志向很有趣。有一次,孔子命众弟子“各言其志也。”曾点的回答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u),咏而归。”曾点是曾参的父亲,他们父子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他的理想是在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会同五六个大人,带着六七个小孩,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他希望和曾点一样。
在曾点之前,孔子另外三个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各言其志。子路说,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千乘之国,接连遇上敌国侵犯和饥荒,如果让他去治理,只用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人英勇善战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冉有则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的地方,如果让他去治理,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公西华则希望学习那些宗庙祭祀的工作,在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的时候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孔子的态度是嘲讽的,“夫子哂之”,讥笑了这三名弟子的远大理想。
还有一次,孔子要颜回和子路各言尔志。子路这一次没有谈如何治理千乘之国,而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和朋友一起分享,就算用旧用坏了也不后悔。颜回则“愿无伐善,无施劳。”他希望不夸耀本事,不吹嘘功劳。孔子的志向则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希望老年人生活安定,朋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满怀憧憬。
这大概是儒家大同社会的先声。
《论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为政主张,后世儒家可以用它来修德,用来经世致用却显得力有不逮。《论语》之于“修齐治平”的价值,还需要孔子的学生去发现、补充和完善。其中贡献最大的,一个是曾参,一个是子夏。
孔门弟子三千,中有七十二贤,而最优秀者当属孔门十哲。孔门十哲的最初见于《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德行更高,宰我、子贡长于辞令;冉有、季路擅于政事;子游、子夏通晓文献知识。
曾参不在孔门十哲之列,但他是传承和延续儒家孔孟道统的关键人物。他被后世尊为“宗圣”,为孔庙四配之一,与孔子、颜子、子思、孟子并称为儒家五大圣人。
孔子临终前,把孙子子思托付给曾参。他的学术思想经由曾参传给子思,再由子思传给孟子。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是历代儒家必学之典籍,其中“四书”分别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曾参参与编制了《论语》,又创作了《大学》《孝经》。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孟子》的主要作者则是孟子。
曾参在《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先要诚意、正心、修身,然后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这个衔接很妙,诚意正心、修身修德变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