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那些角儿白燕升序是谁写的 > 第2部分(第1页)

第2部分(第1页)

她有着一条高音清脆锐利、低音浑厚遒劲、中音圆润通透的极富感染力的好嗓子,只听声音就能看到鲜活人物。她先从李桂云学艺,后拜贾桂兰为师,既融汇了李桂云的润腔,又掌握了贾桂兰激昂的〃硬上弓〃的梆子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超的演唱风格。后来她又受教于梅兰芳、荀慧生、常香玉、袁雪芬等艺术家,加之勤奋刻苦和聪慧悟性,她集各家各派之长,取姊妹艺术精华,颇有时代精神气质,别开生面,独树新风。

她的《杜十娘》,被评论家誉为〃精彩细腻,简直是一件成熟的艺术精品〃,〃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小的时候,我时常抱着收音机,沉醉在艺术家们声情并茂荡气回肠的世界里,或喜或悲或爱或恨,忘却了写作业,忘却了放羊,忘却了吃饭……

?十来岁的时候,我彻底兴奋了一回,现在想起来还是激动。有一天,天津的河北梆子名家女老生王玉磬老师到我们村来演出,接待并照顾她起居的,是我的姐姐,我至今都后悔没能近水楼台和她说几句话,准确地说,当时真是不敢走近她,只能远远地看着。

看见从收音机里走出来的真人,我更加纳闷疑惑:偏矮偏瘦的个头儿,哪来的气贯长虹穿透九霄响遏行云的嘹亮?

20年后的1999年,我终于有了去天津采访她的机会,那天我同样很激动。记得王玉磬老师在她老伴的陪同下走进宾馆大堂,我像看见久违的亲人一样赶紧迎上去,王玉磬老师对我似乎也不陌生,一老一少一见如故,我跟她说起20年前的往事,她笑的开心极了。

采访非常顺利,我圆了20年的梦,喜形于色;王玉磬老师也很满意,看得出,她很喜欢我。我相信缘分!

回到北京没几天,我收到一箱子音像制品,全是王老师的戏,她让老伴给我寄来的,里面还有她的一封信。我喜出望外,如获至宝,至今珍藏。

…………

2007年1月20日王玉磬老师去世了,心里话,我很想去天津送她,但那几天一直在录像,没能成行,总觉得缺失了什么。

2008年,在第二十四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特别制作了〃追忆大师,赏析精华〃系列访谈,其中就有〃铿锵玉磬……王玉磬〃专辑,献上了我及河北梆子戏迷的真挚怀念和深情追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自序 热衷〃包养〃是一种耻辱(2)

河北梆子伴随我走过了美好的童年少年,印象最深的电影是197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河北省跃进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宝莲灯》,是由齐花坦、裴艳玲、田春鸟、周春山等主演的。我拎着小马扎走街串村的也不知看了多少遍,那个时候除了觉得电影神奇,也感到了河北梆子的震撼和伟大,很长一段时间,它占据着我的精神生活,尽管同一时期也看了大量其它剧种的电影。

我长到十五六岁的时候,燕赵大地刮起了一阵河北梆子旋风……河北电台举办的京津冀鲁河北梆子〃鸣凤奖〃大赛,那是一场真正的河北梆子总动员,几乎所有的演员和戏迷都行动了起来。

1984年首届〃鸣凤奖〃,张惠云夺冠,戏剧家范钧宏称她的演唱是〃正宗河北梆子〃;

1986第二届〃鸣凤奖〃,刘玉玲获旦角第一名。确立了她京梆子的独当一面。

像后来的张秋玲、彭艳琴、陈春等都是在20多前的〃鸣凤奖〃中脱颖而出的。

主持戏曲节目以来,自然接触了不少家乡戏演员,也做了不少节目,2009年8月11日还将播出我主持的〃京津冀河北梆子青年名家专场〃,除了当红的女演员许荷英、陈春、王洪玲外,还有几位难得的男演员,河北梆子声腔男女同宫同调,对男演员的嗓子是个极大的挑战,幸好现在还有王英会、刘凤岭、邱瑞德、李斌等为数不多的〃男高音〃支撑。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艺术,河北梆子理应成为河北文化的重要符号。

?记得2005年〃五。四〃前夕,我被授予〃河北青年文化大使〃。在河北省会石家庄举行的颁奖晚会上,主持人问我如何理解〃河北文化〃?

我说:〃提到河北文化,我想起了燕赵大地的慷慨悲歌之士,黄帝、赵武灵王、廉颇、毛遂、刘备、赵云、李渊、魏征、黄巢、赵匡胤等等,不论是各朝各代的开国皇帝还是武将名相,都称得上是英勇大义、智慧宏达。

东晋北伐名将、中华英雄祖逖的闻鸡起舞,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中感天动地的挣扎、呐喊,《单刀会》里大江东去的苍劲豪迈……

从戏里戏外的这些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精神。挣扎和呐喊应当是河北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这一特点在我们的家乡戏河北梆子里彰显无遗。〃

〃挣扎和呐喊〃是河北梆子的显著气质,似乎也是戏曲现实的写照。不是吗? 据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项调查统计,中国共有367个戏曲剧种。但如今地方戏曲剧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剧种不在少数。30多年中已消亡了100余种。

如果相信〃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也许并不需要为此担忧。问题是,戏曲生态本身确实有病且积重难返,从而加速了它的毁灭。

有专家认为:100多个剧种湮灭于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丢了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曲〃,所以也就没了〃戏〃。

实话实说,中国戏曲创作〃重戏轻曲〃的现象的确严重。全国现有的200来个剧种里,专业作曲寥寥无几,以京剧作曲为例,全国恐怕不超过10人。在2008年中国京剧节上,就出现了一人包揽了近一半参赛剧目作曲的尴尬。

如果我们的〃梨园〃,继续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很狭隘很封闭地画地为牢闭门造车;排戏演戏只想着〃钱〃、冲着〃奖〃,无形中贪欲自私弥漫身心还全然不知;自视高雅精致外加博大精深,无视天翻地覆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审美需求……就是某些所谓的大剧种,即便不〃亡〃,充其量只能是苟延残喘回光返照。以京剧剧目数量为例,旧戏班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虽没有一个精确的剧目数量,但后来据统计,京剧剧目约五千出,多为传统戏。拥有四五千出传统戏的京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充其量也就剩下二百出了,那么能主演二三十出戏的中青年演员又有多少呢?没有了数量的累积,厚积薄发又从何谈起?没有了量的积累,质又如何升华?人与戏的品质又何以呈现呢?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向,再过几十年,您再说自己是〃博物馆艺术〃恐怕都晚了,因为能进博物馆的首先要有品质;到那时,您既当不成钉在标本盒里的干蝴蝶,或许也没了气力充当在空中飞来飞去的花大姐了。

传统的东西也要在现代化中讨生活。传统的艺术可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里求生存,但更要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中求发展。国家每年花大量的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诚然是挽救的必要措施,但是靠国家能养到多久呢?要想赢得了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要想让更多的人买账,传统艺术迫切需要积极探索自己的活法。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靠自己的真本事向市场要饭吃,不丢人,而是光荣。如果

?连主动〃走市场〃的意识和勇气都没有,而只愿惯性地依赖并热衷于政府〃包养〃,这是〃艺术家〃的悲哀也是一种耻辱。

多年来,透过河北梆子人和戏,观照其它剧种,我找到了一条捷径,我用大学里学的〃比较文学〃的方法去衡量去对比各个剧种的人和戏,河北梆子成了我坚实的依靠和坐标。

感谢河北梆子〃引路〃!

感谢父母〃启蒙〃!

感谢家乡〃水土〃!

看懂了家乡戏,似乎也找到了通往其它剧种甚至其它艺术的门径,加上职业的缘故,至今,至少看了150多个剧种的戏了。

这是继《冷门里,有戏》后的又一本书,两本书最大的不同就是由〃看我〃到〃我看〃。本书是我〃不惑之年〃看戏的感受点滴,很多戏都是因人而生动,所以我看戏更多的是看人,我认为:在当今,〃角儿〃依然最重要!

此书涉及了昆曲、川剧、粤剧、晋剧、淮剧、锡剧、婺剧、茂腔、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等十几个剧种,聚焦了37位演员,除此以外,还有与戏有缘的作家、导演、剧作家、曲作家、指挥家等等。年龄最长的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杂家黄宗江先生,2009年他88周岁;年龄最小的是一位创造了京剧〃程派传奇〃的中国戏曲学院青年教授张火丁。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