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知行合一王阳明4 > 第48部分(第1页)

第48部分(第1页)

因为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世界上的一切事,无非就是是非善恶,分清了是非善恶,你就是绝顶的聪明人和大慈大悲的佛,这样的人,想不在极乐世界都不行。

——分清善恶是良知作为品德方面的能力,而分清是非就是良知作为智慧方面的能力。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这就是智慧。所以,提到良知时,不要认为它仅仅就是良心,它应该是品德和智慧齐飞的良知。

王阳明说,良知和天下一切事情的关系,就如圆规、方矩、尺子与方、圆、长短的关系。事情随时都在变,而不可预料,犹如方圆长短的不可穷尽。因此,规矩一旦确立,方圆与否就已注定,而天下的方圆也就不可胜用;尺度一旦制定,长短与否就已注定,而天下的长短也就不可胜用。

也就是说,良知能解决天下一切事,它就如圆规可以解决天下一切圆一样。

如此看来,良知似乎是机器猫肚子前那个口袋,里面什么都有。问题是,王阳明承认人人是个机器猫,也承认人人都有那个口袋,但是,我们如何把口袋里的东西拿出来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获得不被物欲遮蔽的良知呢?

物欲和私欲,被王阳明认定是一个“欲”。为了更清晰地理解,我们暂时分作两个“欲”来理解,“私欲”指的是在我们心里过度的七情六欲,而物欲是外界给我们内心的刺激所产生的欲望。私欲是井中水,物欲是倒进杯里的水。一个是自身就可以产生,另一个必须要靠外界的帮助(刺激)。私欲在我心中,不必需要外界的刺激就会产生,比如莫名的惆怅、哀伤。而物欲必须要外界的刺激,比如嫉妒、攀比。不过据王阳明所说,你嫉妒别人有钱有势,还是在心的指使下用眼去看到的,所以说,物欲还是私欲,还是在心里产生的。

这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要说的是,每个人都有良知,而每个人的良知都会被物欲、私欲遮蔽,想要获得完全的良知,只要把物欲和私欲祛除就是了。

这话说来轻巧,做起来实在太难。人生在世,由于要维持我们的肉体不至死亡,必须要解决生存的问题。而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你难免会有物欲遮蔽良知的时候。比如你饥饿万分,又没有正当的办法得到吃的,你会不会去偷?如果你不去偷,那就会被活活饿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把自己饿死,那就是犯罪。西方基督徒认为,人要顽强地生存,如果轻易地放弃生存,那就是自杀,自杀的人无论做了多少好事,都上不了天堂。可如果你去偷吃的东西,那就违背了良知。

王阳明对此的解释是,可以偷,因为这是权宜之计,偷了后要记得以后还给人家。我们光复良知要从平时做起,而不是临时修行。

如何光复良知

有一天,王阳明看到许多弟子都坐在地上,毫无表情,像是睡过去的石头。王阳明就把那些石头都敲醒了,问他们:“在想什么?”

有弟子愉快地说:“什么都没想,心里空空的,犹如在太空遨游,真是爽快。”

王阳明说:“你这不是我提倡的静坐,这是枯禅,和那群老和尚们没什么两样。”

弟子不太愉悦了,说:“您不是教我们要静坐,安定纷乱的情绪,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光明良知吗?”

王阳明说:“我是要你安定情绪,物我两忘,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想,死人才什么都不想呢。”

弟子惘然失措。

王阳明就说:“佛家和道家讲物我两忘,不但把心外的物忘了,连心内的也都忘了,甚至连心都忘了,这不是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你在安定思绪不要胡思乱想后,要一心一意地省察克治。所谓省察克治,就是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坏的念头、毛病和习惯,然后克掉它。

“这一功夫绝不要间断,如同你铲除盗贼,要有一个彻底杜绝的决心。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再打个比方,就好比是猫逮鼠,眼睛盯着,耳朵听着。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态度坚决,不给老鼠喘息的机会。既不让老鼠躲藏,也不让它逃脱,这才是真功夫。如此才能扫尽心中的私欲,达到彻底干净利落的地步,自然就恢复良知了。”

也许有人会提出异议,王阳明这样做是不是神经过敏?坏的念头,人人都有,而且时刻都有,比如看到美女,百分之九十的人会想到床。老舍写过一部小说,里面的男主人公看书时一看“女”字旁的字就想入非非,但那男主人公是个真正的汉子。

其实,这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注脚,你的心一动(知),其实就已“行”了。不要认为一个小私心无伤大雅,时间一久,肯定会出大问题。

民国厚黑学大师李宗吾说:“小私心就如星星之火,你就是不踩灭它,它也不会燎原。”当然,这只是李宗吾的一面之词,没几年后,就有一位后来的伟人毛泽东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由于我们的私心就像是呼吸般永恒存在,所以我们就要时时刻刻留意他,这即是王阳明提倡的“必有事焉”。

“必有事焉”字面即使是,肯定有事。有什么事?就是狠斗私心。狠斗私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光复良知。千万不能忘记这件事,这就是“勿忘”;但你也不要拔苗助长地去光复良知,不要着急,慢慢来,这就是“勿助”。

可世间有些人就是着急,恨不得一天内就能把良知光复,然后一劳永逸,永远活在极乐世界。王阳明对这种心态提出警告说:“你们呀,做功夫时千万不要着急(助长)它。上等智慧的人很少,几乎没有人生下来就具备圣人的心性。所以说,光明良知的学业必然是一起一伏、一进一退的。千万不要因为我从前用了功夫,到现在这功夫不管用了,我却还勉强装出一个没有破绽的样子,这就是助长。这种做法的危害就在于:连从前的那点功夫也给遗弃了。这可不是小小的错误。好比一个人走路,不小心跌了一跤,站起来就走。这就是假装一副没有跌倒的模样来,其实疼痛与否,只有你自己知道。

“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地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致良知:听从第一感觉

致良知,有两个内容。第一是向外的:用你的良知施加于万事万物,也就是用良知去做事。第二是向内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光复良知。实际上,这两个内容在王阳明看来就是一个内容,因为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你去做事时,事就在你心里,还是在心中光复良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