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文天祥传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文天祥立即上书劝益王早日即位,好树立大家的抗元信心。五月初一,益王在福州登基,改年号为景炎,这便是端宗皇帝。同时还封广王为卫王,任命了一批文臣武将,召文天祥立即前往福州,商议国事。

文天祥在永嘉居住的一个月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文天祥传               ?99?拜访。附近的爱国志士,原来的同僚、部下,纷纷前来,他们见了文天祥,都建议组织义军,坚持抗元斗争,也都表示一定听从文天祥的指挥。许多人提出建立一支海上武装,用海上的优势,去抗击元军。

文天祥原来勤王义军中的邹浲、张汴、朱华三人也来了,文天祥一见,极为高兴:

“你们从哪儿来,怎么会找到这里 ?”

“自从义军被解散之后,我们就到了南方,在福建听说您到了这里,特地前来,我们都盼望着您再领着我们干呢 !”

“刘沐、 陈继周, 还有其他一些兄弟现在怎么样?”

“他们带部分队伍回了江西,也招兵聚粮,等着配合南方一块行动呢 !”

“真是太好了……”

几位老战友叙说了很久。大家都一心要抗击元军,成就大业,约定回去准备。

五月二十六日,文天祥到达福州。这时福州已升为福安府。朝廷授予文天祥通议大夫、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等职。但他没有受命,主要原因是不满意左丞相陈宜中的为人行事。临安被围时,陈宜中悄然出走,有负于作为宰执大臣,文天祥到行在后,责备他为什么不奉三宫二王同奔,只管自己逃命。陈文天祥传               ?100?宜中自然很不高兴。见到张世杰,文天祥也问他带来多少兵,张世杰告诉了他。他叹息说:“公军在此矣,朝廷大军何在 !”张世杰也很不痛快。朝廷权力掌握在陈宜中、张世杰手中,文天祥任丞相,必然要受到许多掣肘,很难有所作为,因此他上表力辞,主动要求出外带兵,朝廷只好改任他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

陈宜中对文天祥确是多方限制。文天祥在永嘉时,和浙南志士义民颇多接触,深感民心可用,尤其赞许张和孙关于依靠海上豪杰组织水军收复两浙的计划。他和陈宜中商量,准备亲赴永嘉指挥调度,并已写信给张和孙,请他率领海上义军收复明州(浙江宁波)。当然这没有必胜的把握,但无疑会给元军以沉重的打击。陈宜中出于私心,坚决不同意这样做。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他的失职使临安不战而降,两浙相继沦陷,这时正想依靠张世杰的力量收复两浙,以自洗濯。如果文天祥收复两浙,他将被置于何地呢?

二是张世杰是武将,重文轻武是宋朝开国以来的一贯政策,日后倘若中兴实现,张世杰不可能掌握朝廷大权;文天祥则是状元出身的宰相,如果再建立军功,他的声望可能超过北宋的寇准、范仲淹,甚至独操朝廷威柄,这是陈宜中非常疑忌的。陈宜中以私心误大事,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误了朝廷。南宋文天祥传               ?101?末年国家艰危,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这就注定了它必然失败。

从海上收复两浙的计划不能实现,文天祥打算到广州招集兵马,作北伐的准备。他在福安等待广州的谍报。这时军情稍为缓和,他就利用这段时间着手编订《指南录》,他按时间顺序编为四卷, 第一卷包括出使北营,羁留皋亭山;第二卷从临安出发,经平江、常州,渡瓜洲并返回镇江;第三卷从镇江脱险,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第四卷自海上到永嘉,再到福安行在。这些诗篇是他英勇战斗的生动记录,颠沛流离的真实写照,崇高精神的具体反映。他以工整的笔迹,抄录在洁白的纸上,以便后人读之,知道他的遭遇,了解他的心迹。在通州,他写过一篇《指南录自序 》, 这时他感到意犹未尽, 又增写了一篇《后序》, 序中对在真州时与两淮制使“约以连兵大举”,以为“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可是旋即幻灭,这使他感到无限惋惜。他历述自己九死一生的情况说:

余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扶匕首以备不测,几自颈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文天祥传               ?102?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他自己说,“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这实在一点也不夸张。虽然遭遇如此,他丹心未改,表示要“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这种精神实在可钦可佩。这是一篇千古的雄文,英雄的浩歌,几百年后,还闪烁着光芒!

不久,元军进行新的部署,伯颜进入临安没留多长时间,就回大都去,留下忙古歹镇守浙东,唆都镇守浙西;阿剌罕、董文炳继续攻占浙、闽州县;师夔、李恒则进兵江西。另一路元军由鄂州南下,去年年底开始围攻潭州,知潭州李芾坚持抵抗了三个多月,后来城破全家殉节。 接着, 袁州(江西宜春)、 连州(广东连县)、衡州(湖南衡阳)、郴州相继降元。六文天祥传               ?103?月间,广州守将也投降元军。文天祥开督府于广州的计划无法实行了。于是改以南剑州(福建南平)为同督府。

七月初四,文天祥自福安出发,十三日到达南剑州。南剑是闽江上游剑溪、沙溪的会合处,依山建城,地势非常险要,素有“八闽屏障”的称号。文天祥在这里建立了同督府,亲自草拟檄文,号召天下义士参加勤王义军。

各地的英雄豪杰、忠义之士见到了檄文,特别是听说文天祥亲自主持,纷纷响应。他们从四面八方赶到南剑州,每天从早到晚,络绎不绝。这次组建义军的声势和规模,比当年在江西赣州组织勤王军大得多。投效到文天祥军中的,既有文职官员,富有谋略的知名人士,也有久历戎旅的战将。

在文官中,缪朝宗和赵时赏很受文天祥的赞赏。缪朝宗是江淮人,曾经知梅州(广东梅县)。 文天祥在平江时,他曾来投效,这次又从婺州赶来拜见老上司。他为人精练实干,孜孜奉公,在督府任环卫官,主管督府军器。赵时赏是宋朝宗室,曾值宝章阁,任军器大监,在旌县(安徽旌德)做县官时,曾以一县的力量抵抗元军,立过军功。临安陷落后,他辗转入闽。投效督府后,他自带一支偏师,独挡一面。

武将中著名的有荆湖宿将巩信,他是奉朝廷命令文天祥传               ?104?带部队来归文天祥指挥的,在督府担任都统制、江西招谕使。他久历沙场,沉着勇敢,又富有谋略。另一个叫林琦,曾招集赭山义军到余抗投文天祥,临安陷落后,带领水军在海上抗元。这个人既能带兵,又有文才。这两员武将,很受文天祥的器重。

福建许多著名的地方人士,也纷纷投入督府。泉州老儒陈龙复,曾任州县官多年,以清俭著名,很有声望,他在督府中任参议官。长溪青年谢翱,擅长文章,听说文天祥开府南剑,也纷纷来投奔。他们的参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投奔的人越来越多……

文天祥原来的部下,也纷纷前来。刘沐在江西家乡组织了大队人马,特地赶到福建。另外一些人,则在江西准备迎接文天祥。

文天祥不仅在福建征兵,还派人四处活动,募兵筹饷,联络民间武装。杜浒是天台人,便被派到浙东,吕武被派往江淮一带……

大规模的义军组织起来了,人人精神振奋。文天祥激动地对大家说:“元军虽然占领了临安, 但大宋还没有亡,端宗皇帝还在福建,我们奋勇杀敌,就能守住东南这片国土,进而收复失地,复兴大宋 !”

义军将士都觉得有千斤重担压在自己的肩头,纷纷发出誓言:“有进无退,誓死杀敌 !”

正当文天祥在南剑组织起浩大声势的义军时,元文天祥传               ?105?军先把两淮地区全部攻占,又进一步猛攻闽浙地区。陈宜中继续搞投降活动,他既不同意文天祥进军浙江,也不同意文天祥反攻江西而与战友会合,还命令文天祥自南剑移兵汀州(今福建长汀), 而且把小皇帝搬上海船而长期漂泊。

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文天祥又移兵福建漳州龙岩,他准奋攻下梅州,然后再次向江西进军,去主动攻击元军。而元军统帅则认为,宋帝、宋后和大批文臣武将已经投降,宋朝的土地也大部分落在元军手里,小皇帝又跑到海上。文天祥再硬,现在也可以劝他投降。而只要文天祥一投降,大宋也就完了。于是,元军头目便纷纷派人到文天祥那里劝降。

元朝的右丞相唆都、左丞相阿剌罕、参政董文炳、处州降将李珏和南剑州的降将王积翁等等,都认为自己同文天祥有过交?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