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自慢的日语假名 > 第1部分(第2页)

第1部分(第2页)

但是有些小事,我却发觉改变有限。在五星级酒店的餐馆中,你如果不大声叫〃服务员〃,不太会有人理你。在办公室中,员工没做到当初承诺的目标,却振振有词地陈述理由,毫无愧色。在大陆约会、开会很少有人准时,而且迟到不需要理由,因为似乎大家都习以为常。

我还感受到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紧张关系,政府许多的政策都在保护弱小的员工,确实许多企业也用〃抓小偷〃似的防备心态看待员工,以至于对员工不公平。但员工〃吃公司的、用公司的〃那种理所当然的态度,也让我不能理解。

我的想法是不论是员工、主管,或是老板、投资人,所有的人都需要学习、调整、成长,而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写这篇序文的时候,京津高速铁路已经通车,27分钟从北京南站到天津,象征着中国已进入现代的十倍速时代,而紧接着京沪高铁也将正式动工,这更是许多国家尚未企及的境界。这些伟大的成就,比起前述的那些小事:要大声叫服务员才理你,迟到……或许可以完全不用在意,因为〃金钱、实力〃才是硬道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会自动解决的。

《自慢》这本书是为我自己写的,而我是那个远离高成长的台湾读者的一分子,因为台湾读者知道我们已经不会有伟大的经济增长,不要说两位数字的经济增长率不可能,要保三(3%)都要靠运气;台湾目送了许多大企业西迁大陆、南进东南亚,台湾经济原地踏步。许多年来员工的平均薪资不只没有增长,还只有负增长,员工保住饭碗就是万幸,这是台湾的外部环境。当台湾人没有〃大事〃好想时,我们只能自我检讨,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想想与老板、公司的关系;想想有什么事,可以不要让我们失去更多,而不是想得到更多;想想守自己的本分,而不是贪婪地占有;想想合作,而不是斗争;想想自在慢行,而不是御风飞驰;想想做专业而快乐的自己,而不是做物欲横流的巨人,也不是被权力驱使的魔鬼……

我原本想,《自慢》这本书也许不那么适合大陆读者,因为大陆读者现在是经济发展的天之骄子,就像三四十年前的台湾,遍地黄金,俯拾皆是,在高成长的大海里,任你冲浪、遨游,有时甚至不需要努力,只要乘浪而起就会有梦幻绚丽的人生。这样还有谁需要慢慢而来的思考,兢兢业业的工作,也还有谁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人生态度,还有谁需要谦卑的自我反省与检讨?

但出版社却认为,〃自慢〃的精神恰恰在大陆需要张扬发展。潮涌般的经济增长中,不乏鼎立潮头的时代英雄,令人热血澎湃,而往往让普通人忽略了笃静守深的专业精神。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需要每个人都能培养属于自己的绝活,才能有令世人肃然起敬的经济体的建造者,无论潮流来去,个人也均能充满自信与独创的能力,处变不惊,万拳成塔。说到底,努力投资于自己,坚守最基本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本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获益最大的不仅是企业和社会,更是员工自己。

这也是我的经验。在五十岁之前,我也在享受台湾经济的剧变与成长,我想的是机会、进取、竞争,想的是奇技巧思、快餐创意、一夕成功,当时〃自慢〃的思考离我很远。但我也知道,如果我在三十岁就彻悟〃自慢〃的逻辑、原则、做法,我有机会探索人生更高的境界。

我非常期待《自慢》简体字版的出现,因为现在在大陆有无数二十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他们正把人生握在手中,快意恩仇、御风疾行,而且已经成就非凡,如果我的经验他们能听到、看到一些,也许就会有更不可思议的改变,或许这就是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期待吧!

何飞鹏

台北桂石山居2008年6月30日

◇欢◇迎◇访◇问◇BOOK。◇

第4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1)

作者侧写:

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

在台湾,城邦出版集团是个异数。单算杂志,城邦旗下的数十种杂志,横跨财经、商业、网络、女性、流行、理财、家居、运动、计算机、漫画等类型,是个不折不扣的杂志王国,更是台湾最大的杂志集团。单算图书,城邦旗下拥有商周、麦田、猫头鹰、格林等三十余家出版品牌,每年出版一千余种新书,每年动销品种数量近万种,也是台湾最大的图书出版集团。

在台湾,每个人平均每年都会购买一本以上城邦出版的图书或杂志。城邦的出版品也贩卖到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方。

城邦是全世界最大的繁体字图书杂志出版商。

这个品项复杂、规模庞大的出版集团,在二十几年前只是一个小记者的创业试验,这个小记者不愿意在大媒体集团终老一生,因此展开了一段近乎艾丽斯梦游记的创业之旅。

这个小记者正是何飞鹏,城邦出版集团现任CEO,早年出身台湾《中国时报》,在《中国时报》号称〃台湾第一大报〃的时代,他是《中国时报》经济新闻小组的主管,掌管了所有财经产业新闻版面,也是台湾当时最知名的财经记者之一。访问过无数台湾知名的企业家:王永庆(台塑集团)、辜振甫(台泥集团)、吴舜文(裕隆汽车集团)……何飞鹏也是台湾极少数从记者创业,成功变身媒体集团负责人的案例。

在过去20年间,何飞鹏从1987年创办《商业周刊》开始,1995年创办《PC HOME》杂志,同年合并商周、麦田、猫头鹰三家出版社成立城邦出版集团,一直到今年为止,创下了台湾出版界的纪录,创立将近五十种杂志,更是台湾出版过最多图书以及创立最多出版品牌的人:数千种图书及三十余个出版品牌,都是何飞鹏带领他的团队,一点一滴打造完成。

2001年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旗下的TOM集团换股,将整个城邦集团整合成一家公司,并入TOM,何飞鹏又从创业者变成专业经理人,城邦集团的演变高潮起伏,极具戏剧张力,何飞鹏则一直扮演着故事的关键角色。

▲虹▲桥▲书▲吧▲BOOK。▲

第5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2)

从热血记者到铁血老板

说起何飞鹏的创业故事,要从1986年的一个决定开始。

那时何飞鹏已在《中国时报》做了4年财经新闻主管,由于报社的影响力,他成为台湾企业界争相巴结的对象,新闻工作的呼风唤雨,让何飞鹏沉溺在权威的光环中,再加上待遇不错,要离开报社的工作,简直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但外表的风光,抵不过内心的呼唤,何飞鹏知道他人生最精华的时光(30~40岁)已近尾声,34岁的他,如果不做任何变动,那这辈子将老死于《中国时报》,夜深人静、午夜梦回之际,何飞鹏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要继续在《中国时报》工作吗?〃何飞鹏的回答是〃是!〃因为有钱有权,日子过得风光。但这也代表,要维持这样的生活水平,他这辈子就得卖给《中国时报》了。

他再问:〃20年后,我在报社会担任什么职位?〃会是报社老板余纪忠先生吗?当然不可能,但接下来的职位是社长、总编辑、总经理等,他都可能做到,但何飞鹏都没兴趣,因为这些都不安定。这些年来,他看过太多〃长官〃高高兴兴上台,凄凄惨惨下台,何飞鹏确定:〃如果我无法决定自己的去留,我这辈子都不会快乐!〃念头一转,何飞鹏第二天立刻写了辞呈走人。做这个决定,他只花了5分钟。

很会当员工,却不会做主管

离开《中国时报》之后,何飞鹏在一本财经杂志《卓越》短暂担任总编辑,就在第二年(1987年)创办了《商业周刊》。

这并非何飞鹏第一次创业。早在大学时代,他就曾与家人开设〃青年商店〃(便利商店的前身),但他不会记账也不懂进货,创业处女航很快就触礁了。

第二次创业,何飞鹏27岁,他在天母老家创办《阳明山周刊》。当时他已是《工商时报》员工,在工作与创业无法兼顾下,逃不了关门大吉的命运。

第三次创业,何飞鹏35岁。当时的他历练过记者、编辑、业务、出版等重要职务,已非吴下阿蒙,杂志社的营运模式又比报社简单许多。他自信满满,没想到却经历此生磨难最多的创业之旅。

这次《商业周刊》的创业之举,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赔光了台币1200万的资本;第二年又集资台币1200万,结果一年之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