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策论题,作为第一场院试的压轴题,难度倒是不大。
诸葛云疏猜测,可能她们这位主考官大人,在出题时,突然良心发现,自己出的题量过多,甚至于前面几题的难度也相对于难了些,所以这才退而求其次,出了一道这样较为简单的策论题。
这可不是她凡尔赛啊,就诸葛云疏看来,这样一道压轴策论题,可比她之前参加县学联谊赛时的那道关于如何安置难民这样的策论要简单太多了。
可是,要是想在这场院试所有考生中,答得出彩,答得有特色,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平川郡先别管它经济水平如何,却实在是一个大郡,下面管辖着十四个府城,也就是说,对于这一次院试,新考生就已经达到了700多人。更何况,这一年一年下来,没有通过院试的那些老考生,没有三百也差不多两百了。
就诸葛云疏排队进入考场时,看到的那两条望不到尽头的长队伍,这其中就有不少考生已经两鬓发白,还在坚持考着。
想到这里,诸葛云疏不禁再次打起精神来
她可不能因着低估考题,而错失这一次的院案首。
要知道,那些沉淀了好多年的老考生,其身上的爆发力可是非她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考生可以比之的。
说干就干,诸葛云疏撸起袖子,提起毛笔,一笔一划的在草稿纸上写下了这次策论的题目: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诸葛云疏一边盯着这段话,一边脑中飞速运转着。
她准备从六个方面入手。
一般对于这种类型的策论文章,首要的就是明确个人观点,在这里,也就是明确她自己的‘治国理念’。
只见,诸葛云疏在草稿纸上,写道:
【夫天下之治以民为本,此乃千古不易之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诚为至理名言,当为执政者所铭记。水者民也;舟者君也。民如浩渺之水,君如水上之舟,水静则舟安,水怒则舟覆。】
这一段,诸葛云疏先是明确,国家治理该以人为本这一观点,其次引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被掌权者熟记于心的治理名言,然后再次反复强调君民之间微妙的关系,最后给出两种结果“水静则舟安,水怒则舟覆”。
其实这些都是在反复强调百姓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既然,提出了‘水’的两种形态,对于‘舟’的两种影响,那么下一段当然是以史为鉴,验证她提出的这两种可能。
于是,诸葛云疏想了想,再次下笔道:
【上古之世,尧舜以仁德化民,爱民如子,遂得民之拥戴,四海升平,其舟稳行于水上,天下大治;
观诸往史,桀纣之暴残民以逞穷奢极欲视民命如草芥,民不堪其苦,遂起而反之,终致夏商之亡,其舟覆于汹涌民潮之中。
秦以虎狼之师吞六国而统一天下,然苛政虐民,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民不聊生。陈涉、吴广。。。。。。
汉承秦制,然,高祖及文景诸帝深知民力之可贵,轻赋税与民休息。。。。。。至汉武帝之时。。。。。。】
这一段,诸葛云疏以古往今来的历史上有名的君主为例,从爱民的尧舜,暴民的桀纣,一心扩大领土从而苛政虐民的秦。。。。。。深知民力之可贵的汉高祖和文景帝等,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反复举例验证“水静则舟安,水怒则舟覆”这两个不同的结果,从而更加证实了国家治理该以人为本这一核心观点。
有了这样的史实例子,下一步,诸葛云疏总结出了君民关系的真谛,于是下笔写道: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