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我也说不准现在的这个,毕竟物以稀为贵,钧瓷现在几乎很少见,按照以前的拍卖纪录,能达到一千万,但那也是将近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的话,估计能翻好几番。”
&esp;&esp;陈三顺保守估计道。
&esp;&esp;“好几番?那岂不是……两三千万都有?”
&esp;&esp;肖虎瞪大了双眼,显然不太敢相信,一个碗,能卖出这么一个天价,可是他一辈子都赚不到的钱啊。
&esp;&esp;“可以这么说。”
&esp;&esp;陈三顺点了点头。
&esp;&esp;“发了发了。”
&esp;&esp;周心怡手舞足蹈的,笑容满面。
&esp;&esp;陈三顺却“嘘”了一声,示意她不要太大声,免得外面那个大叔听见,知道有好东西,等会不让他们拿就惨了。
&esp;&esp;周心怡立刻反应了过来,马上安静了下来。
&esp;&esp;“拿着。”
&esp;&esp;陈三顺将东西递给了周心怡,见她这么兴奋,就让她多摸一会,然后吩咐道:“抓稳点,别摔坏了。”
&esp;&esp;“嗯嗯,不会的。”
&esp;&esp;周心怡重重地点了点头,这可是能赎回整个孤儿院的存在,她哪里敢松手。
&esp;&esp;就在这时候,肖虎那边突然说道:“老二,这啥玩意啊,说它是笔筒吧,貌似又大了点,可是里面放着几支毛笔,应该不错了。”
&esp;&esp;陈三顺下意识地看了一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笔筒上的一幅画,他拿起来用那张纸巾擦了擦,顿时大喜。
&esp;&esp;“明代竹刻《庭院婴戏图》笔筒!”
&esp;&esp;陈三顺露出了一抹喜色,继续道:“老大,你捡到宝了。”
&esp;&esp;“哦?这也是古董?”
&esp;&esp;肖虎惊讶道。
&esp;&esp;他只是随便问问,没想到还被他碰见了一个好东西。
&esp;&esp;“我确认一下。”
&esp;&esp;陈三顺还不太确定,便开始仔细观察了起来。
&esp;&esp;这笔筒的尺寸,高和宽度大概都在二十厘米左右,出入不大。
&esp;&esp;笔筒取材竹根肉厚部分,整件器物以人物雕刻为主,再配以各式景致,构图饱满,人物之间以景物遮掩压叠,分远近,生层次,产生了多层透视的效果。整体布局疏密有致,构图合理,符合传统华夏画理。
&esp;&esp;上面这幅《庭院婴戏图》上,有20个人物,他们的神态各不相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儿童、老人、妇女不同的表情和动作。
&esp;&esp;笔筒中间是3位儿童围坐一起在斗蟋蟀,后有凉亭一座,一老翁扶栏观看,面带微笑,和蔼可亲。
&esp;&esp;这幅图,陈三顺曾经有仔细研究过,所以对它很了解。
&esp;&esp;这笔筒最珍贵的地方,是雕刻者的神级雕工,雕刻写实规矩,同时在规矩之外寻求变化。
&esp;&esp;图中,有的雕刻细致入微,不计所耗工时,有的寥寥数笔,也都能表现出景物的神韵。
&esp;&esp;刀法流畅,转折自然。
&esp;&esp;“应该没错了,《庭院婴戏图》笔筒为早年出土之器,表层已有腐蚀,且以出筋,竹子的内部纹理清晰可见,经过多年流传,色泽更加沉穆古朴,韵味高古,从笔筒的整体风格、艺术品位、雕刻技艺上看,一定是当时名家之作。
&esp;&esp;至于具体是谁,这个很难分辨,毕竟明朝时许多竹刻名家,都不习惯署名,所以无从探究。”
&esp;&esp;“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东西正是明代竹刻《庭院婴戏图》笔筒,和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朱鹤竹刻《松鹤》笔筒、朱缨竹刻《刘阮入天台》香筒在工艺上有颇多相似之处,应该也是明代名家作为。”
&esp;&esp;陈三顺说到这里,刚想继续说,就听到外面的小四,喊道:“老大,大叔说时间到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