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阎锡山大传阅读 > 第46部分(第1页)

第46部分(第1页)

南口是京绥路东段的门户。南口失,阎锡山一面震惊,一面抱怨他人,曾作一首《守南口》的诗:“中枢决策守南口,张垣当局不同情。原谋不战全斯土,致使张垣等空城。”

南口战役在抗战初期虽不像后来的淞沪、忻口、台儿庄等战役驰名,但对于晋绥抗战影响至大。作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对于南口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不能说认识不够。他虽出兵南口,但是,主要想依赖蒋介石中央军阻敌,不愿在战争伊始倾其主力而动,以免过早地消耗其实力。如果南口不保,可利用他所构筑的雁绥防御工事阻敌。阎锡山曾作诗曰:“攻当三路齐向燕,守则二区撤雁绥。攻守两皆失依据,政略常将战略移。” 这里,阎锡山所谓的“政略”的涵义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阎锡山当时防守的重点并非南口。当日军很快突破他苦心经营的晋省防线侵入山西腹地时,阎锡山才认识到:“南口之役失权衡,准备毫无守何成。八师精兵损半数,致使雁绥枉经营。” 但是,为时晚矣。

南口、张家口的失守,使察南丧失屏障,无险可据。傅作义遂令在怀来的前敌总指挥汤恩伯指挥南口前线各部,向山西雁北地区转进。而蒋介石则径令汤恩伯第13军、刘汝明第68军(由第143师扩建),退往平汉线。

阎锡山向蒋介石力争,欲将南口前线各部队留在第二战区。可是,汤恩伯仍按蒋介石的命令率第13军,经小龙门向平汉线退去。只留下所谓“准中央军”高桂滋第17军。

一、整军抗战(13)

在此情况下,阎锡山只好命晋绥军马延守独立第7旅向大同转进,归第35军序列;高桂滋第17军,向晋东北的灵丘转进,归入在浑源、灵丘地区的杨爱源第6集团军序列;晋绥军陈长捷第72师向晋北应县转进。日军迅速占领察哈尔全省,战事开始进入山西境地。

部署“大同会战”

南口、张家口失守,日军乘势突破察省平绥路各据点后,兵分两路,向晋绥深入: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约4个旅团偕伪蒙军9个骑兵师,从张家口沿平绥路西进;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从怀来向蔚县进攻,刀锋直指天镇、阳高,叩晋北的门户大同,并出动飞机轰炸大同、太原,山西形势顿趋紧张。

阎锡山判断日军将沿平绥路西进,必攻大同,一面电令傅作义率第35军主力经张家口,西返大同,并令该军之第211旅第421团(团长刘景新)在孔家庄车站下车,配合第61军之独立第200旅向万全城南山地对敌进行阻击,掩护主力安全西撤;一面电令李服膺第61军由柴沟堡等处后撤,于天镇、盘山、阳高占领既设阵地,拒止日军西犯,以掩护二战区主力军第35军、第19军、骑兵第1军等部在大同地区集结,准备与日军决战,御敌于晋省之外,以保疆圉。在阎看来,用自己的部队,胜则固无论矣,败则再请中央军各路大军固守雁门不迟。

8月28日,阎锡山乘坐用汽车改装的铁甲车离开太原,赴原平,然后改乘汽车到代县雁门关东太和岭口,亲自督战,并作诗一首:“张垣失守雁绥危,无何岭口把节移。兵不主动难为策,千里布防更欠宜。” 随同阎的高级官员有赵戴文、朱绶光、张培梅、王靖国、续范亭等,并由郭宗汾兼行营参谋团主任。

太和岭口是一个村庄,一半在河槽的东面,一半在河槽西面。阎住在河东,随行人员住在河西。在这里,阎锡山一面发表文告,鼓舞士气;一面调兵遣将,指挥作战。抵达岭口的次日(30日),阎锡山即发表《告第二战区前敌将士书》。全文如下:

此次战争,是国家民族存亡关头,非胜不可。应将各人生死利害,置之度外,方能致胜,方能救国,这是大家平日所服膺所深知的。锡山责任所在,杀身卫国,早具决心,不能令诸君独死,此其一。

牺牲才能奋斗,奋斗才有胜利。此次战争,系民族革命战争,系争取国家民族之存在,尤非有强度之牺牲不可。锡山定本牺牲救国之决心,领导大家,一致努力,一致牺牲,希望大家认清此次战争之意义,激励士气,鼓勇死拼,以期死里求生。其能奋不顾身杀敌致果者,定当呈之中央,宣布全国,永注勋典。彼胆小懦怯畏缩不前者,当必为我将士所不取,实亦国法所不容也!此其二。

民众为国家主人翁。武力与民众结合者必胜,否则必败。各将士除提高士气奋勇杀敌外,尤应到处唤起民众,与民众结合起来。如此,我到处都是家人父子,敌到处必然四面楚歌,草木皆兵!此其三。

以上三事,诚为救国要务。我同志将士,务须深体此意,自爱爱国。有认识,然后有决心。有决心,然后有办法。有办法,然后能成功。认识就是彻底了解,战败则为亡国奴,绑而杀之,捆而杀之,任人宰割,彼时虽欲打敌人一枪一弹而再就死,不可得也。决心就是破釜沉舟,拼个你死我活,一发而不可当。办法就是时时自己振作,时时振作士气,有勇知方,虚实互用,以求我最后之胜利,最后之成功。古人云:“哀军必胜”。今日敌人向我全国军民施行无理之压迫,岂独是哀军,而且是哀民!故最后胜利,必属于我;愿我全体将士共勉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整军抗战(14)

9月2日,阎锡山又发表《抗敌公约》,云:

此次对日作战,关系国家民族存亡,均应以民族英雄自负,抱定牺牲之决心,沉心静气,运用巧妙的战术与精锐的火器,聚精会神,杀死多数敌人,以保我国家民族之存在。我晋绥军人本早具决心,本主任(阎自称,因阎任太原绥靖主任——引者注)决与我十余万之官长士兵作共同之牺牲,求最后之胜利。今与我全军约:有贪生怕死,不能发挥战术与兵器之效能者,我全军应共弃之,不尽责任致误戎机者,我全军应共除之。如本主任犯此公约,全军亦应共杀之,此约。

在军事部署上,阎锡山根据其日军必沿平绥线西攻大同的判断,认为敌我双方可能于雁门山以北摆开战场,因而拟定了一个“大同会战”计划。

大同又称平城、云州、西京和凤凰城,雄踞于雁北大同盆地的西北部,北有外长城作屏障,西南依管涔山为依托,东南凭恒山为支撑,与平型关遥相呼应,足以控制桑干河域,而且又是平绥、同蒲两铁路的交汇点,扼晋、察、绥交通要冲,自古就是军事重镇,晋北的门户。如果大同及周边地区为我所控制,北出外长城,可制西进之日军左侧背;反之,如果大同为敌所占,则可沿同蒲路南下,直扑太原。

阎锡山的“大同会战”计划是基于如下考虑而提出的。他认为,日军进犯晋北有两种可能:一是“以一部兵力由蔚县向广灵行佯攻,以主力沿平绥路西进夺取大同,以图切断我晋绥之联络线。”二是“以一部兵力向天镇行牵制攻击,以主力向广灵进攻,企图截断我雁门后路”。因此,阎锡山确定了机动的作战方针,即“以主力配置于天镇、阳高、广灵、灵丘、平型关各地区,以一部控制于大同、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之战斗,相机转移攻势”,以达到利用山地歼灭敌人之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阎锡山设想了几个战略步骤:

一、在灵丘、广灵、东井集、天镇各地区附近,配备强有力之部队,以阻绝其前进,以一部配备于大同附近,以大部控置于浑源、应县附近,以策应各方之战斗。

二、如敌以主力进攻广灵时,该处守兵应固守待援,以总预备队主力应援该方面之战斗,此时东井集之部队应向广灵敌之侧背威胁,以使该方面之战斗容易成功。

三、如敌以主力进攻天镇时,我天镇守军拼死待援,以大同附近之总预备队相机向天镇附近推进,以浑源附近兵力渡桑干河,向天镇右翼实行侧面反击,以图牵制敌人,俟其顿挫,由天镇两翼夹击之。

四、骑兵军以主力位置[于]商都、尚义、化德等处,相机威胁敌之侧背,以一部守备大庙、百灵庙各据点。

五、第18集团军到达后,应进出灵丘、蔚县附近,威胁敌之侧背,以使进攻之敌不敢孤军深入,在敌我决战时期,该军应向敌侧背实行猛扑,以期我军确获战捷。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