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其中进士科和明经科是科举的主流,考试内容则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
&esp;&esp;其中贴经这个部分从童子试贯穿到会试,相当于是对士子们基本功的考察,所以非常重要。基本上要求全对才能够考过。
&esp;&esp;这样做的好处是,只要脑子灵活些,出口成章,引经据典都很容易。
&esp;&esp;平安自己不认识这样的人,身边的朋友们好像都是有事问度娘,自己能够记得多少却很难说。但平安听说过,钱钟书先生编《管锥编》的时候,身边是没有任何资料的,全凭记忆力。这样的文学素养简直令人肃然起敬。
&esp;&esp;所以说网络的发展,也不知道是好是坏。平安曾经在不少文学作品中看到过,在网络发展到极致之后,纸质书籍已经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存储。之后人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因为储存这些资料的服务器被损毁,导致人类文明断层。
&esp;&esp;虽然脑洞很大,但是也未必不可能发生。
&esp;&esp;扯远了……对于平安来说,他现在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人才。
&esp;&esp;出口成章,不用翻书就能说得出哪个典故出自某某书,厉害一些的,甚至连法得多了。而平安要做的,就是将这些经验送过来。
&esp;&esp;平安离开京城的时候,可谓走得风光,不少人都来相送。然而回来的时候,却是悄无声息。
&esp;&esp;这当然不是大家没有得到消息,只不过从皇帝的态度里琢磨出了东西,自然就不敢对平安表现得太过亲近了。这是人之常情,平安并不在意。
&esp;&esp;让他觉得有趣的是,他派人去找张东远要东西,基本上很快都会被送到,但张东远本人却没有再见他的意思。平安从中看出了一点端倪,一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esp;&esp;唯一态度没变的是傅彦。
&esp;&esp;他本来就是那种性情方正严肃的人,根本不会为外物所动。所以平安发达也好落魄也好,对他来说并没有分别。他更在意平安从江南带回来的东西。
&esp;&esp;“《自然之理》?这名字道是有几分意思。”他拿着平安交给自己的书,一边翻看一边评价。
&esp;&esp;平安道,“探索自然界之中存在的道理,所以叫做自然之理。”
&esp;&esp;傅彦点头,翻看了一会儿,发现只是将过往书籍之中的内容挑选出来,不由若有所思。
&esp;&esp;图书分类法是他跟平安一起折腾出来的。所以比任何人都更加知道平安对这方面的坚持。而现在,他似乎有些明白平安的意思了。这些东西原本就存在于典籍之中,然而内容却是散乱的,并不成系统。
&esp;&esp;而平安想做的,便是将这些东西归纳总结起来,形成一个新的体系,也就是他所说的自然科学。
&esp;&esp;从这一点小事里,傅彦便可看出,平安因小见大,恐怕做每件事情的时候,都已经想到了许久之后。这样长远的眼光,对于大楚来说,是福气。可是对平安本人来说,恐怕并不是什么好事。
&esp;&esp;因为他能看得见的地方,别人却看不到。所以他要做的事情,总难免会受到阻挠。
&esp;&esp;连傅彦本人,也曾经是阻挠平安的一员,所以感触更加深刻。他虽然并不知道平安到底想要做什么,但只从编书这件事情便能看出,那恐怕会是一件困难重重的事。
&esp;&esp;傅彦并没有贸然评价平安要做的事,他甚至没有表现出自己已经猜出一部分内容的意思。毕竟他本身不是多话的人,况且他到了这个年纪,已经有了自己的道路和坚持,不会贸然接受平安的那东西,既然如此,探问也无益。
&esp;&esp;所以他很快重新将精力集中在这本《自然之理》上,开始吸收其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最后放下书时,他忍不住叹道,“身在朝中虽然有许多便利之处,然而要做事时,却是处处受制。”
&esp;&esp;平安笑着说,“我一直认为,这世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公平,一切都只是相对的。若是先生觉得自己受到了束缚,我觉得那是因为先生还没有摸清楚朝廷的规则,并且将自己融入其中。一旦你融入其中,便会发现,原本阻挠你的东西,现在都可用来帮助你。”
&esp;&esp;“便如你冯先生那般?”傅彦闻言若有所思。
&esp;&esp;他跟冯璋是好友,入朝之后也没有利益纠葛,关系自然还是十分亲近。不过眼看冯璋渐渐融入朝廷之中,变成了他从前最讨厌的那种人,傅彦的心情其实也十分复杂。
&esp;&esp;那是一种不知道自己所坚持的东西究竟是对是错的无措。
&esp;&esp;现在听到平安的话,更是忍不住皱眉,“如此说来,不管是什么样的规则,都要融入其中?否则便是错?”
&esp;&esp;“不。”平安否认得斩钉截铁,“古往今来,不愿意入仕的人亦不胜枚举,因为他们代表了另一种规则,即是另一种自由。先生如今的坚持,未尝不是另一种规则呢?”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