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医武高手全集 > 第424章 阳明湿热发黄证(第1页)

第424章 阳明湿热发黄证(第1页)

第四百二十四章

现在我写一写阳明湿热发黄证,首先,在阳明证中,如果身热汗出,是不会发黄的,为啥,是因为如果出汗,那热就不会郁在里面,如果单纯的瘀热在里,可以用调胃承气汤治疗,因为调胃承气汤中有大黄、芒硝两味药,大黄苦寒用以泄热通便,芒硝咸寒用以泄下除热。

造成阳明湿热发黄证的原因是湿热郁结、无法宣泄所致,如果发热汗出,即为热越,不能发黄。至于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就很好解释了,这是因为热欲外出,受湿邪阻隔不得而出,阳热上蒸,出现身无汗的情况,由于头是诸阳之会,阳热之气比较旺盛,所以有头出汗的情况,在这里我解释一下“但头汗出”中的这个“但”字,这字在这里不能解释为转折,而是做“只是、仅仅”解释比较恰当。

至于小便不利,也是由于湿热郁结,无法宣泄所致,小便和汗为同源,汗水同源嘛,有一本古集上对这知识点有详细论述,但我一时想不起是哪本古集,原文就不写了,但这知识点在临床中有很多情况下会表现出来,例如有些太阳证的病人吃了发汗的药,但身体不出汗,反而是小便增多,风、寒随小便而“出”,太阳证因此痊愈。这点在临床中要注意一下,一些医生在治疗太阳证时,看见病人服药后不出汗,就增加麻黄、桂枝等药的剂量,看似是一付麻黄汤,实质剂量或许接近或者已经达到了大青龙汤,服用后病人可能会出现“亡阳”的情况,所以在开了“发汗剂”后病人不出汗,医生可以询问一下病人的小便情况,小便增多,说明药已“中病”,勿需增加发汗药的剂量。

好了,证象就写到这了,我们写处方,根据处方再说证的话就比较清晰。

阳明湿热发黄证中的第一个处方是茵陈蒿汤,组成是“茵陈、栀子、大黄”这三味药,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此处方的性,茵陈为微寒之药,栀子是寒药,大黄是寒药,三味药都是寒药,合方就是寒性处方,用在阳明湿热发黄证中,寒热是符合的,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嘛。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药物的味,茵陈是苦味的药、栀子是苦味的药,大黄也是苦味的药。三味皆是苦味,苦味的药能泄。中药材中,简单总结就是苦能泄、酸能收、甘能和、辛能散、咸能攻坚。

当年师父教我本草时,曾讲过关于药材进入人身体里面后的运行方向,苦能泄,在身体中由上向下行,酸能收,在身体中由外向内行,辛能散,在身体中由内向外行,甘能合,在身体中上下内外皆行,咸能软坚,在身体中是“横冲直撞”。

当然,这个知识点仅仅是我师父随口讲的,仅作参考。如果真要研究本草,我觉得值得推荐的书有汪昂(清)的《本草备要》、唐荣川(清)的《本草问答》、陈修圆(清)的《神农本草经读》,各位喜欢中医的读者可以研读一下。

好了,我们继续书接上文,茵陈蒿汤中的三味药皆是苦药,苦能泄,在这方里主要是泄利湿热。

三味药皆是苦寒药,性味相同,但具体方面还是有差别的,茵陈这味药主要入肝,行肝的生发之气,张隐庵(清)对这味药的讲解非常好,原文是“春三月,此为发陈,茵陈因旧苗而生成,盖因冬令水寒之气,而具阳春生发之机,……结热黄疸,得水寒之气,则内热自除也。”总结来说,茵陈冬天不死,受冬之寒气滋养,春天生苗,得春之生发之气,寒中带生发之机,正好与肝的生发之机相应。

阳明湿热发黄证正是湿热郁结于体内,上不得越,下不得泄,是典型的身体气机不畅,用茵陈正好能助肝生发,畅通身体气机的同时清利湿热,利胆退黄(肝胆互为表里嘛)。

栀子这味药唐荣川(清)在《本草问答》中这样解释,“栀子味苦象心包,故泄心包之火”,茵陈蒿汤中用栀子,主要是泄三焦之热,畅通三焦,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嘛。

大黄这味药就简单了,此药味苦气又雄烈,走窜之力极强,放在此方中,既可以解腹满,也可以清腑中之热,通达上下。

茵陈行肝之生发之气,利胆退黄;栀子泄三焦之热,通达三焦;大黄清腑中之淤,通达上下。

苦味是焦苦之味,即是火味,所以皆能去湿,所以说茵陈、栀子、大黄这三味药合起来就是行肝之生发之气、畅达三焦,清腑通达上下,去湿去热退黄的方剂。

好了,茵陈蒿汤就写到这里,现在写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和茵陈篙汤在临床运用中最大的区别就是有无腹满、小便是否利。在发黄的基础上,有腹满兼小便不利的情况,用茵陈蒿汤,无腹满小便利、小便黄赤的情况,就用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汤的组成也是三味,分别是栀子、炙甘草、黄柏,栀子清上焦(亦可写为三焦)之热,黄柏清下焦之热,炙甘草入中焦,通达上下二焦,此方中用炙甘草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因为茵陈蒿汤中没有护中的药,属于是峻药,久服可损伤中气,但在栀子柏皮汤中,加了护中的炙甘草,药性就没有茵陈蒿汤峻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仲景先师在茵陈蒿汤后面附上栀子柏皮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抛开这三个处方的侧重点不同之外还有深意的,因为针对“发黄证”在用药时,药不能间断,第一付药开始,就得一直服用到黄退为止,但茵陈蒿汤属于峻剂,久服会损伤中气,所以当茵陈蒿汤服用到病人腹满解除、小便当利后,就要及时更换处方成有护中补中之药的栀子柏皮汤。

假使病人身体发黄未退,出现了“感冒”的情况,不管是服用茵陈蒿汤还是栀子柏皮汤,一律改为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感冒”症状消退后,可根据病人的症状再次改用茵陈蒿汤或者栀子柏皮汤。

既然写到发黄证了,我再啰嗦几句,关于发黄证,陈嘉谟(明)在他的着作《本草蒙荃》中写的非常好,他是这样写的,“……发黄证分阳热、阴寒,阳黄热多,有湿有燥,湿黄加栀子大黄汤(参考茵陈蒿汤),燥黄加栀子橘皮汤(参考茵陈橘皮汤),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泄之,燥则润之意也。阴黄寒多,只有一证,需加附子(参考茵陈附子汤)”。

发黄证按阴阳分,可分为阳黄和阴黄,再细分就是湿黄、燥黄和阴黄,这里的阳黄按照六经分类可以入到阳明证中,阴黄要入到少阴证或者厥阴证中。

至于阴黄的治疗,我在后文书中再写,看到这里,估计有些读者已经隐隐有头绪了,总结起来还就是那句话“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寒热错杂寒热(药)并用”,这里最后的“寒热错杂寒热并用”这句话暂时先不做深的讲解,先明寒热,再辨“杂乱”嘛,等我这本书写完厥阴证后,再讲这句话时,大部分读者估计一点就懂了,所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中之重,提手不明阴阳,出口动手皆是错。

中医“形体医学”看似典籍浩如烟海,但抓住主干后就简单多了,我穷尽精力写这本书,最终的目的是再次回味一下我的前半生的基础上,能让部分中医爱好者通过看我这本书,懂得什么是中医,能抓住祖国医学的主干,那我也算微微报答了我师父半生的谆谆教导,百年之后我也有一丝丝脸面能见我的师父。

好了,阳明湿热发黄证写到这暂时告一段落,通篇阅读了一下,总觉得还是写的不太详细,颇有种肚里有万千知识,就是倒不出的感觉,如果需要补充的,我在下文中再写。我们故事继续。

从花卉市场出来后,我和李文惠兰回到了县上,我本想去找一下马叔,但我的身体依旧在发高烧,同时我后背感觉越来越木,如果此时有人用针扎一下我的后背,我估计都感觉不到疼。

回到师父家,赵宁正坐在院子苹果树下发呆,见我和李文惠兰走进来,忙起身对我问道:“你咋样了?”

我说道:“没事,我能有啥事啊。”

赵宁伸手准别摸我的头,我躲开并说道:“你就别大惊小怪了,我了解我的身体,根本就没啥问题,你和惠兰待会做点饭,吃完后你俩回市里吧,这几天你俩就一直住市里,等这边所有的事情结束后我给你俩打电话,你俩再回来。”

赵宁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