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红楼梦 怼人 > 第4部分(第1页)

第4部分(第1页)

少有鲜艳的,倒是深暗冷色的居多。居住的房子如蘅芜苑则“像雪洞一般”,连贾母见了都觉得不像姑娘家住的地方,这一切都是为了烘托宝钗的性格和思想特征以及隐寓她的命运;四是性格脾气比较沉稳随和,行为豁达,善于藏拙。薛宝钗无论容貌和性格都与林黛玉大不相同,虽然不同,但都是十分美貌的姑娘。清代的一位《红楼梦》研究者诸联曾评论说,如以花而论,黛玉如兰,宝钗如牡丹,这是很形象的比喻。

。。

宝钗为什么进京

宝钗为什么进京?为什么到了京城又一直住在荣国府里不走?是不是一心为了与黛玉争夺宝二奶奶的位置?这是关于宝钗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也是宝钗被人们批评最多的一件事。

宝钗为什么进京?其实书中交代的是十分清楚的。《红楼梦》第四回的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在这一回中讲了一件事情,就是宝钗的哥哥薛蟠为了与人争英莲(即后来的香菱),强令手下的人把冯渊打死了。这是薛家进京的一个起因,但并不是主要的原因。如果说仅仅是因薛蟠打死了人,要出去躲一躲,那么薛蟠一个人跑出去躲就完了,用不着全家都走。实际上在薛蟠的心里根本没把打死人当作一回事,他想进京是“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他是为了到京城玩的,而不是出去躲官司。当然薛蟠的小算盘是不能明着说的,能说出来的进京理由有三条:“一为送妹妹待选,二为望亲,三因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这样薛家全家包括薛姨妈、薛宝钗就有了进京的理由。“望亲”好解释,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她的哥哥又是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姐姐哥哥都在北京,薛姨妈进京望亲乃人之常情。薛蟠进京入部销算旧账也是说得过去的理由。那么薛宝钗待选又是怎么回事呢?书中写道:

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这里所说的“才人赞善之职”,指的是宫中女官,原来宝钗进京是为了备选宫中女官的。薛家在京城有多处生意,有当铺,也有多处房舍,为什么不住在自己的房舍,却住在贾府呢?原因很简单,一是薛家的房舍多年没有人居住,需要打扫才行;二是薛姨妈本来就是为了进京看望亲友的,和姐姐王夫人别了几年,也想厮守几日,大家亲密些;三是贾府的房舍很多,住在这里对贾府来说也不算什么;四是薛姨妈要住在贾府也是为了拘紧些薛蟠,怕他进了京城再惹祸。所以当薛蟠找理由不想住在贾府的时候,薛姨妈就说:“你的意思我却知道,守着舅舅姨爹住着,未免拘紧了你,不如你各自住着,好任意施为。”简而言之,作者完全是为了给薛宝钗找一个进京的理由,找一个住在贾府的理由,如果薛宝钗不能住在大观园里,还能有“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吗!至于说宝钗进京以后为什么不再提起待选的事,又一直住在贾府,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实在不必太认真。作者之所以让宝钗是以待选的名义进京,一个更为重要的意图是为了刻画宝钗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林黛玉绝不会有待选的念头,只有宝钗才有这样的思想基础和条件。在元春省亲的时候,宝玉为作诗而弄得手忙脚乱,这时宝钗说什么:“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又说:“谁是你姐姐,那上头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你又认我这姐姐来了。”她想的是“金殿对策”,她对元春作了皇帝的妃子也是很羡慕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就是宝钗的思想。宝钗进京待选是刻画她的思想性格的重要一笔。

宝钗金锁的来历

在《红楼梦》的人物中,脖子上挂着特殊饰物的有三个人,即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薛宝钗的金锁,还有史湘云的金麒麟。以往人们说得最多的看法,就是认为宝钗的金锁是薛姨妈伪造的,就是为了达成与宝玉的婚姻而编造出来的谎话。这样的看法对吗?

薛姨妈确实说过,宝钗的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宝钗的丫鬟莺儿说那是个癞头和尚。如果我们不信薛姨妈的话,硬说金锁是伪造的,那么湘云的金麒麟是不是伪造的?宝玉的通灵宝玉更该是伪造的,谁见过生下来的孩子口里含着玉的?和尚送的就是和尚送的,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宝钗的冷香丸不就是癞头和尚开出的“海上方”吗!张道士不是也送给宝玉一个金麒麟吗!无论是宝玉的通灵宝玉,还是宝钗的金锁,都是一种象征的写法,它原本是为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对立而设计的,作者都是深有寓意的。

的确,就是因为宝钗有了这么个金锁,又有“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的话,没少让黛玉担心,宝玉黛玉两个情人也为此闹了不少矛盾。但在实际中宝钗并没有成为黛玉的情敌,如何处心积虑的与黛玉争夺宝玉。恰恰相反,因为有了这个金锁,倒让宝钗总远着宝玉。一次,元春赐给大家礼物,独宝玉和宝钗的所赐的东西是一样的,因为有“金”“玉”的说法,使得宝钗“心里越发没有意思起来”。还有一次,宝玉挨打后,宝钗疑心与薛蟠有关系,薛蟠急了不知轻重地说:“好妹妹,你不用和我闹,我早知道你的心了。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股子,你自然如今行动护着他。”这话说出,不仅把薛姨妈气得浑身乱颤,宝钗整整哭了一夜,就是呆霸王薛蟠都意识到“冒撞了”。很显然,虽然薛姨妈说过“这金要拣有玉的才可正配”的话,但这是癞头和尚说的,并不是薛姨妈编造的。而宝钗与宝玉并没有那么深的感情,宝玉也不是她心目中理想的丈夫,对宝钗来说“金玉”未必是“良缘”,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去伪造什么金锁了。

我们前面说过,无论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都是象征的艺术设计,是为了凸现情与理的对立。木石前盟是前世的缘,在尘世是不可能实现的。木石前盟的毁灭不是薛宝钗造成的,而是那个封建社会的制度造成的。如果仅仅看成是宝钗的奸诈行为,那样未免太肤浅。更何况金玉良缘最后也是悲剧。

“宝钗扑蝶”时是有意嫁祸黛玉吗

“宝钗扑蝶”的故事发生在《红楼梦》的第二十七回,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扑蝶”这样事在宝钗的身上是很难得一见的,它生动地表现了宝钗作为一个“女儿”天真烂漫的一面。然而在宝钗扑蝶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使得原本轻松愉快的故事变得复杂了。

原来这一天“未时交芒种节”,大观园的姑娘们都出来玩耍,独不见黛玉,宝钗要到潇湘馆去找黛玉,后来见宝玉进了潇湘馆,宝钗想到黛玉好猜疑,这个时候如果跟着宝玉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想到这里就回来了。路上她见到一双玉色蝴蝶,引得宝钗去扑蝶,并一直跟到大观园滴翠亭外,这时宝钗听到亭内宝玉的丫鬟红玉与坠儿在说贾芸的事情,宝钗听到心中吃惊,因想到:“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没趣。”由于她已经到了亭外,躲不了了。所以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喊“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还问红玉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那里了?”可以说,宝钗的“金蝉脱壳”的法子使用的非常成功,一点也没有引起怀疑,相反倒是红玉担心黛玉听见了她们说的话。就是这样一件事,不少人批评宝钗太奸诈,你怕因听到红玉的话,给自己惹事,却又把黛玉卖了出去,这不是成心陷害嫁祸黛玉吗?

应该说这种批评并非没有一点的道理,但如果我们认真仔细地分析事情的前前后后,说宝钗是成心地陷害嫁祸黛玉是十分勉强的。

首先,宝钗去找黛玉是好意,没有任何的恶意;其次她的目的只是为了脱身,并不是为了害黛玉,她根本不需要借这样的事去害黛玉。那么,宝钗为什么张口就喊出了黛玉的名字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本来就是去找黛玉的,合理的解释是她是下意识地喊出黛玉的,而不会是成心的害黛玉。最重要的是薛宝钗不是一个故意害人的人,她不是奸诈的人,这不符合宝钗的的思想性格。

当然,宝钗在这件事情上确实不怎么好,尽管她的内心没有害黛玉的主观意图,但客观上确实伤害了黛玉,确实“嫁祸”了黛玉。我们知道宝钗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很强的人,王熙凤说她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一个很有主意、很有城府的人,她的“金蝉脱壳”保护自己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你只是想着保护自己,而忘了保护别人则是不应该的。在这里作者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对宝钗的批评应该说是十分严厉和深刻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宝钗的才华和学识

《红楼梦》中的女孩子们许多人都很有才华,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探春,还有妙玉等等,但如果要评选大观园中谁最有才华学识的,那非宝钗莫属。

宝钗的诗才可以说与黛玉不相上下,在伯仲之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红楼梦》第十八回,宝玉作诗不知“绿蜡”的出处,宝钗随口就说出是唐代钱诩的咏芭蕉诗,宝玉佩服地称她为“一字师”。在大观园的姑娘们诗社活动中,基本上是宝钗和黛玉轮流夺魁,她俩的才华明显地高出其它的姑娘们,能够与她们两个媲美的也只有史湘云一个还可以。宝钗的诗多是一种含蓄浑厚的格调,这与她的思想性格是一致的。

如果说黛玉的诗才不在宝钗之下的话,那么宝钗的学识就是黛玉不及的了。第三十七回,她与湘云谈诗,就是一篇很有水平的诗论,她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了,若题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终是小家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一件立意清新,自然措词就不俗了。”第六十四回当她看了黛玉写的《五美吟》,又发表了一番不俗的见解,说:“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工整,一落第二义,究竟算不得好诗。”接着列举王安石、欧阳修咏王昭君的诗,“俱能各出己意,不与人同”,因而是好诗。宝钗不仅诗写得好,诗论得也好,这种学识是其他姑娘们比不上的。

宝钗曾打趣宝玉是“杂学旁收”,其实她读的书比宝玉多得多,懂得也多,是真正的博学多闻。惜春要画大观园,宝钗能告诉你用什么样的纸好,用什么样的染料,用多少种各样的笔,以及关于绘画的技巧和构思,并当即给惜春开出了单子(第四十二回)。宝玉参禅,她能马上说出禅宗的“语录”。甚至于对戏曲也是很熟,张口就能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一出戏中的一段《点绛唇》念了出来,宝玉交口称赞宝钗是“无书不知”。她对医药也颇有见解,第四十五回,她告诉黛玉:“昨儿我看见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她认为先以平肝健胃为要。建议黛玉吃燕窝一两,滋阴补气。不仅表现出对黛玉的关心,也表现出她的知识的渊博。

宝钗虽说是一个姑娘家,还有着很强的管理才能。《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是“敏探春兴利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在探春理家的过程中,宝钗是“三驾马车”之一。理家当然是以探春为主,但宝钗的见解办法似乎比探春更高,她要用学问提着,不仅要除弊,还要通过改革使得下人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大家心齐。真是“小惠全大体”了。作者赋予宝钗这么多的才华学识,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薛宝钗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是“山中高士”,我们不要把她看简单了。

宝钗的“冷”与“无情”

我们前面讲到宝钗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而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身上既有美的一面,如她的美貌,她的才华,她的善良,她的温柔,她对邢岫烟的接济,对湘云关心体谅等等,这些都是值得人们赞赏的。但“冷”与“无情”也确确实实存在这个美貌的姑娘身上,正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金钏是王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只因与宝玉说了几句轻薄的话,就被王夫人扇了耳光,并赶出贾府,最后投井自尽。金钏之死宝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宝玉是非常的难过和内疚。王夫人虽然赶走了金钏,但毕竟金钏扶侍他多年,当她听到金钏死了,也不免伤心留泪。但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宝钗却表现得极为平静,不,应该说是极其无情。当王夫人哭着说金钏之死的事情后,宝钗竟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我们真是见识了这位冷美人的“冷”与“无情”。薛宝钗的“冷”与“无情”不同于王熙凤的心狠手毒,她不是王熙凤式的人物。她的“冷”与“无情”是用封建统治的“理”提着,在她看来主仆之间的“理”即规矩是不能改变的,主子打了丫鬟即使是打错了,丫鬟也不能怨恨主子,如果你有怨气,那你就是糊涂,不懂道理,因此死了也不足惜。她还认为丫鬟死了,主子多赏几两银子也就行了,主子也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在封建的统治秩序面前,她是“原则性”很强的。她认为这样才符合道理。

又如第四十四回,凤姐因贾琏偷情而拿平儿出气,平儿一肚子委屈,在这件事情上,宝玉的心情和宝钗的表现完全两样。宝玉是:“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平儿并无父母兄弟姊妹,独自一人,供应贾琏夫妇二人。贾琏之俗,凤姐之威,他竟能周全妥贴,今儿还遭荼毒,想来此人薄命,比黛玉犹甚。”因此宝玉是伤感落泪。而宝钗呢,在劝慰平儿时却含着责怪,说什么:“他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别人又笑话他吃醉了。你只管这会子委屈,素日你的好处,岂不都是假的了。”这和对金钏之死的“理”是一样的。

第六十七回,薛姨妈听说尤三姐自刎了,柳湘莲不知往哪里去了,“心甚叹息”,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宝钗时,宝钗竟“并不在意”,尽管柳湘莲还救过薛蟠的命。在宝钗看来死了尤三姐,走了柳湘莲,是他们的前生命定,这与他们家没有关系,赶紧发货,请人吃饭酬谢才是重要的,否则“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宝钗的“冷”与“无情”正是建立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秩序的理之上。

薛宝钗的“冷”与“无情”是她接受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思想熏陶的结果,我们看着是“冷”与“无情”的,在宝钗看来是合情合理、理所当然,她的“冷”与“无情”不是个人的品质和奸诈,而是那个时代和社会造成的。

宝钗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她最后虽然为了家族的利益,与宝玉结成了“金玉良缘”,但仍然不能挽救即将倒塌的没落的贵族家庭的命运。她和宝玉不是一路的人,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宝钗的金锁上?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