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贵妃起居注讲的什么内容 > 第273部分(第2页)

第273部分(第2页)

乔姑姑却不知该怎么回答,她求助地扫了众人一眼。文臣们多数都还没听懂,倒是时常侍奉左右的妃嫔们都懂了,太后一边说,“杨勉仁业已告老还乡了,老娘娘——您怕是忘了。”

何止是告老还乡,杨勉仁大人混迹官场这些年,到最后居然是被迫致仕,只怕心里也不好受,回乡路上偶感风寒,病情便恶化得很快,已经是病死在回乡的路上了。不过这话,现在当然也不好说给太皇太后听,一边贵太妃娘娘也岔开了话题,“乔女史,老娘娘的说话,你帮着重复一下吧。”

乔姑姑自然是答应了下来,被这么一打岔,太皇太后也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她自嘲地一笑,“老了……”

“老娘娘……”这时候,任何宽慰的话语都没有用处了,跪在床边的小皇帝轻轻地叫了一声,语气也有几分苦涩,却只是才开了个头,便不知该怎样继续。

“自洪武中进门,也有三十多年了。”太皇太后轻声说,乔姑姑侧耳聆听,再偏头低声对诸大臣复述——虽然也许有些人能听得懂这嘴里漏风的老人含糊的说话,但仅仅是为了取得诸人公信,这样的翻译还是有必要的。

当然,她也不可能自出机杼地胡乱翻译,从太后开始,贵太妃、胡仙师乃至几名公主,也都能听得懂老人家的话语。

几位翰林学士跪在床侧,看不到老人家的面孔,但却能听到她的话语,边听边曲着手指记着什么,更老成些的,也不在乎是否显得自己很像书吏,垂着头便在稿纸上一二三四地记了起来。这老人临终前是不可能有能力把话语组成诏书中的文言体的,只能是由她来说,翰林学士草诏。

——这便是在立遗诏了。不论是太宗、仁宗还是宣宗,都没有太皇太后的福分,作为帝国实际上的掌权者,她有立遗诏的身份,也有立遗诏的时间。前头这三个皇帝,去得都很突然。虽说太宗似乎是亲自留了遗诏,但当时在他身边做见证的重臣都是铁杆的太子。党,谁知这份遗诏是否亲口所拟?只怕连仁宗皇帝都说不清。

至于仁宗、宣宗,仁宗去的时候徐循正在外地,对内情也不清楚,至于宣宗,就那样暴毙了,哪有留遗诏的可能,只是由内阁代拟罢了。能如今日太皇太后这般亲口颁下遗诏的,国朝也就只有太祖皇帝一人而已。不过太祖皇帝的遗诏一向为众人讳莫如深,就徐循接触到的部分,简单得明显是经过删改,可以说太皇太后遗诏算是第一份由本人亲自发挥,并且不会被大删大改的遗诏了。

一般说来,遗诏里集中说的也就是几件事,一是自己丧事如何办,二是继承人如何指定,三就是对自己这些年执政的一些感慨和谦虚,对后人的叮咛。其实第一和第三也就是走个过场而已,徐循心里清楚,和她一样,所有人最关注的都是第二点。

皇帝已经成亲五月,和皇后感情很不错,虽然年幼时做过一些糊涂事,读书天分也不算多好,但这两年间,也是成熟了不少,十五岁的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亲政似乎是早了点,但已经成亲,行了冠礼,也不算是没有依据。但反过来说,十五岁的小孩儿,接触实权以后行差踏错的也不是没有,和一班老谋深算的大臣比起来,他还嫩着呢,同太后相比,除了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以外,并没有多大的优势。

是把摄政权继续交给太后,令其待皇帝年长再行归政,还是直接跳过太后交到皇帝手上,就只能看老人家自己的选择了,在此事上,臣子们也没有什么声音,后宫中就更不会就此敏感的问题多说什么了。若是今上是英明之主,也许局面会有所不同,不过如今事实显非如此,该怎么决断,就看当家人的一句话。

“……皇帝聪明仁厚,”断断续续地说着自己进宫来经过的大小事情,最终,太皇太后提到了皇帝,只这两个字,便提振起了全部人的精神,“以后要好好当政……用心国事、亲近贤臣……”

翰林们奋笔疾书,可能刚才太皇太后长篇大论的回忆,落在遗诏上只有一句话,而如今这简短的一句话,在遗诏上又会被敷衍出许多美辞来。徐循禁不住看了太后一眼——她看不到文臣们的表情,想来,应当也是各自有异。

太皇太后没提太后,直接就说起了皇帝,看来,应该是已经定下直接还政天子的意思了……

不过,也未必就定了下来,也许到后来,语意一转,也会有所变化。

经过一番吩咐,太皇太后稍微一歇气,又不停息地往下说,“至于太后、太妃——”

她一边说,乔姑姑一边轻声翻译,本来是很顺畅的节奏,“诸后妃家事,由尔等统管……”

可随着太皇太后含糊不清的言语,她忽然一顿,又惊又怕地看了看太后的方向,方才续道,“需要谨奉国朝祖训,不许干预国政……”

就连翰林官的笔都是一停,只是未敢贸然抬头:遗诏里直接就把太后秉政的地位给打下来了,而且还严厉告诫不能干预国政,这是一点都没照顾到太后的脸面啊……

当然,在遗诏里就将一切权力归于皇帝,对朝廷来说是个好的信号,太后虽然秉政数年,但素来谨言慎行,在朝廷中就是个摆设,从未有拉拢党羽之举,一旦遗诏中将她权柄夺去,权力的归属便不会再有任何疑问。从大局来看,虽说太皇太后有薄待太后的嫌疑,但这终究是老成之举。再结合两宫历年来的关系……这样的决定,也许就不那么出奇了。

反正都是要还政的!虽说现在太后是规行矩步,秉政期间一句话也不曾多说,一件事也不曾多做,偶然有点不对,也都被朝臣们给顶回来了。但那是因为头顶始终都有个人压着,若是太皇太后一去,少了制衡她嚣张起来了,作威作福日后不愿还政天子,少不得又是一场麻烦。现在能够这样交割,也好!

虽然对天子的天资可能颇有微辞,但皇帝就是皇帝,在他日渐长大的情况下,文臣也绝不会支持别人来代为主政,在太皇太后表态的这一瞬间,太后手里的天子宝玺,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作用了,除非其回到乾清宫,不然,仁寿宫里签发出来的命令,即使有印玺,也不会有人遵行。

所有人在这一刻都想看看太后的表情,徐循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她现在更好奇的却是栓儿的表情——这不是弥留场合,不必惺惺作态,全围在太后榻前,栓儿不必回避男女大防,直接就跪在床边,余下文武众臣、后宫妃嫔以屏风为界,在床下数步远的地方跪着,所以,她只能看见栓儿的背影。

从他择钱氏为后的那一天起,栓儿就在等待着这天的到来吧?这一年来,他没做过一件惹太皇太后不快的事,处处的孝敬,更是惹得长公主赞不绝口,连乔姑姑等人,都在太皇太后耳边没口子地说他的好话,夸他一旦开了窍,便飞快地懂事了起来。甚至,从她偶尔得到的只言片语来看,杨勉仁去职的事情,其实栓儿也没瞒着太皇太后……

就如同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后,即使落寞,也不由得有几分骄傲一样,太皇太后知道此事,虽然也会为杨勉仁叹息几声,但对一个还未亲政,就懂得搬动老臣,为自己亲政铺平道路的皇帝,也自然会有几分赞赏。——若是他由首辅开始搬动,又或者接二连三地出手,那便是操之过急了。但在三杨势力坐大到极限的时候,杨勉仁去位,却让内廷很是松快了一阵。

更有甚者,她疑心皇帝之所以瞒着太后,便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说一百句,也比不上做一件事,更能证明自己在知道往事以后,已经和太后离心,转而亲近太皇太后——虽说,这和国家大事毫无联系,但对一个老人来说,却是什么事也比不上自己的谋划成功带来的满足和喜悦。

种种笼络人心之举,终于换来了太皇太后在弥留之际果断的选择。即使是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老人家做事,依然是带了浓厚的个人特征,一旦做就要做到绝,不会给别人留下一点情面。

栓儿的确长大了,是否具有为帝的才华还不好说,但和五六年前的自己比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