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灾害在逼,长子在逼,包括自己也在逼。赵普不得不下了。
于是赵匡义与赵普做了一些交易,不让自己去东府,免得自己打击报复,就是自己不打击报复。其他大臣看到这个动向了,也会纷纷向赵普开火。两个尾巴在中书一丢,其他大臣就不敢开火。那么赵普至少能过一个平安的晚年,算是赵匡义一个回报。
赵匡义又怕自己理解不了,于是派女官上门提亲,亲不亲的赵匡义无所谓,也料到自己必然会拒绝。主要是释放一个意思,朕还看好你,但你得理解朕。
想到这里,宋九不由苦笑起来。
宋李二人不怕,可这样一来,赵普还能东山再起啊。
接下来展验证了宋九的猜测。
赵普在准备收拾行李,再度去洛阳。
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进入中书视事。
听到这个消息,宋九反而感到幸庆。赵元佐五兄弟进入中书能干嘛,这是赵匡义让他五个儿子学习的。那么教还是不教,不教不好,教更不好。他五个儿子能独立理政了,赵匡义又会有何感想?
也许赵普也会有这个想法吧,因此他反而走得很快。
赵匡义刻意于长春殿设宴,赐赵普一诗送行。
赵普捧着诗当场泣不成声:“陛下赐臣诗,当刻于石,与臣朽骨同葬于九泉之下。”
“好忠心”的老臣,赵匡义为之动容,不由掉下几滴眼泪。
反正换宋九,肯定眼泪挤不出来的。
第二天赵匡义仍不能释怀,对左右大臣说道:“赵普为国立有大功,朕在布素时就与之从游,素有友情,我看到他年岁渐衰,不忍烦以机务,故择善地助他养天年。这也是我诗里的意思,没想到赵普感极且泣,朕也忍不住掉眼泪了。”
不知道其他人怎么想的,反正宋九想吐了。
但也能反应出赵匡义的一些心情。
毕竟赵普这两年抹下脸皮为他做了那么多事,连金匮之盟都弄出来了,屁股在相位子上还没有坐热呢,就下去了,赵匡义多少感到过意不去。
作为赵普手下大将,宋琪立即站出来替赵普表示忠心,也替自己表示忠心,说道:“赵普昨天至中书,执御诗对我流涕说道,此生余年没机会报效皇上了,愿来世再替陛下效犬马之劳。臣听了赵普的话,今再听陛下宣谕,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也。”
好个尽善……
然而好景不长,隔了几天,赵匡义又下了一道诏书,以翰林学士李穆、吕蒙正、李至并为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张齐贤、王沔并为右谏议大夫、同签署枢密院事。
李穆不用说了。是老臣,宋九说他是宰相之才,刻意将赵匡义拉到他家中替他平反。
主要是下面几人。
吕蒙正,三十九岁,太平二年进士。
李至,三十六岁,太平二年进士。
张齐贤。四十一岁,太平二年进士。
王沔,三十三岁,太平二年进士。
也就是他们花了六年时间,就从一个小进士升到了堂堂的东西两府副相的高位上。
特别是李至与王沔二人,初为将作监丞。再通判鄂州,然后成了知制浩,连一个独立知任州府的阅历都没有,就成了参知政事。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