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利用动物异常表现来预报地震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只有综合了各种情况,对动物的异常表现作深入的分析,才可能得出比较确切的结论。
天气“晴雨”动物先知晓
1787年,法国拿破仑的军队攻破荷军防线,长驱直入。面对势不可挡的敌军,荷兰人开启了各条运河的水闸,掘开水坝,用洪水阻挡法军的进攻。汹涌的洪水将法军围困在一个“孤岛”上,使拿破仑的军队陷入困境。这时,一名法国士兵发现一只蜘蛛在不停地往自己身上缠丝。面对这一奇特现象,这位士兵认为:蜘蛛肯定是因为怕冷才往自己身上缠丝的,说明寒潮很快就要来临。指挥官听说后,立即向法军统帅皮舍格柳(拿破仑的老师)报告。皮舍格柳当机立断,立即下达停止撤退的命令。不久,寒潮果然来临,一夜之间,江河封冻。法军绝处逢生,士气大振,迅速踏冰越过瓦尔河,经过激战,终于古领了荷兰军事要塞乌德勒支城。从此,蜘蛛具有预测天气的本领为人所知。
为什么许多动物会预报天气呢?这是因为自然环境非常严酷,动物为了求得生存繁衍,在几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对天气变化逐步形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能在天气发生变化之前便有所感觉并采取保护措施。而人类正是通过对动物的长期观察才认识到:动物在不同时间里的各种表现,预示着某种天气将会出现。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能对未来的天气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据不完全统计,具有这种“特异功能”的动物有600多种。
“蜘蛛收网,有雨不过晌;蜘蛛织网,天气变晴朗。”蜘蛛忙于织网,预示天气晴好;蜘蛛若躲在角落里不动,表明12小时内将有大风雨出现。原来,蜘蛛腹部的后端有6个吐丝器,吐丝有1000多个小孔。降雨前,空气湿度增大,潮湿的空气将吐丝器“堵住”,吐丝器就会发出警报:“天要下雨!”于是,蜘蛛就躲藏起来。当天气转晴时,空气湿度缓缓下降,吐丝器会及时通知蜘蛛:“天要晴了,快醒醒吧!”这时,蜘蛛会伸伸懒腰,然后又开始编织新网捕捉食物。
“蜜蜂出巢天气晴”;“蜜蜂不出工,大雨要降临。”在晴朗的天气里,花蕊易散发出香气,分泌出甜汁。蜜蜂便起早贪黑,忙碌于百花丛中。蜜蜂若集体呆在巢中歇息,就意味着气压降低,空气湿度增大,天气将要变坏。蜜蜂还能准确地估算出几分钟后将有大雨,而抓紧时间采蜜,并及时安全地返回蜂巢。秋天,蜂巢入口如果开得很大,预示暖冬将要来临。
“蚂蚁垒窝要落雨。”蚂蚁在雷雨来临前要封闭蚁穴入口;蚂蚁若将蚁穴搬迁到树上,预示将有大暴雨出现。秋天,蚂蚁若将蚁穴造得很高,便是寒冬即将到来的征兆。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蝉声长鸣转晴,短鸣有雨”;“知了鸣,天放晴”。蝉的胸和第一腹节之间有发声器。有人把蝉鸣声录音复制并绘制出音频曲线,再与气象站的毛发湿度计自动记录曲线相比较,发现蝉对湿度的变化十分敏感。烈日当午,群蝉齐鸣,那悠扬的蝉声跃上高频区,此时正是空气湿度下降时段;当湿度增大时,蝉的声音会变得低沉,鸣叫次数明显减少。
蟋蟀在晚间高歌,第二天肯定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蜻蜓飞得高而平稳,则预示着晴天;若是上下翻飞、成群乱窜,甚至闯入室内,几小时后暴雨就会来临。
青蛙是人们熟知的“晴雨表”。青蛙总是趴在岸上高处捕食昆虫,说明天气晴朗干燥,近日无雨;青蛙如果钻进水中不出来,或者隐蔽在植物下面,预示将有阴雨天气。这是因为昆虫晴天时高飞、阴天时则贴近水面飞行的缘故。“青蛙哑叫,雷雨前兆。”青蛙是用振动声带鸣叫的动物。雄蛙除振动声带外,在咽喉两侧还有一对外声囊鸣鸣叫时鼓出两个大气囊,使得声音更加洪亮。晴天时,青蛙一连要“咯!咯!咯!”地叫3声以上,稍停几秒钟以后再叫,声音洪亮而清晰。但在雷雨来临之前,青蛙叫声就显得有些嘶哑,而且一般叫两声就停下来,休息几秒钟后再叫。音量很不均匀,第一声大,第二声小。
“雨蛙叫,大雨到。”雨蛙大多数为绿色,脚趾上有圆形吸盘,能爬到树上和玉米、高梁等高秆作物上捕食。晴天,雨蛙一般躲在树下阴凉的草丛中或潮湿的土穴里。只有在大雨、暴雨将要来临,空气湿度增大时,它才出来捕食,并且会发出小鸡一般的叫声。
“癞*出洞,下雨靠得住。”癞*是两栖动物,它的肺呼吸功能弱,还要靠皮肤来帮助呼吸,因此需要经常保持皮肤湿润。癞*很怕阳光和干燥天气,喜欢阴凉和潮湿的环境,所以,天晴时总是躲藏在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晚上才出来活动。只有在天空阴云密布快要下雨时,癞*才会在白天爬出来寻找食物。
泥鳅若在水中上下翻腾,焦躁不安,使水面冒出很多气泡时,则表明气压低,预示不久将下雨或刮偏北风;反之,泥鳅若静栖水底,则说明水中氧气充足。气压较高,未来天气晴好。
当乌龟把脖子伸得长长的露出水面时,说明气压低,水中含氧少,第二天有雨;若乌龟把脖子缩进体内并栖息在水底,则次日无雨。
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如同观赏奇花异草一样,不仅能够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丰富我们的知识、增添生活的乐趣,而且还会使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
有魔力画图本领的貂熊
我国东北大兴安岭的林海深处,生活着一种既像紫貂又像黑熊的动物,这就是貂熊。貂熊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当它饥饿时,会用自己的尿在地上画一个大圈,凡是被圈入圈中的小动物,竟如中魔法一般,不敢逃出圈外半步,乖乖地呆在圈中,等着貂熊前来捕食。更为奇怪的是,其它的豺狼虎豹等野兽,也不敢擅入圈中,貂熊的尿中究竟含有什么成分,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魔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科学家们观察发现,从脊椎动物鱼、鸟到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甚至某些无脊椎动物都有画圈的本领。
雄性棘鱼平时是成群生活的,但到春天繁殖的时候,一条雄棘鱼就会赶走附近的其它雄棘鱼,把周围适当的场所圈占,并在其中筑巢,若有其它不知趣的雄棘鱼游进时,圈内的雄棘鱼就会迎上去战斗,捍卫自己的范围。战斗总是在圈占的边界附近进行,圈内的主人很少游过边界进行追击。有趣的是,画圈的雄棘鱼只是攻击外来的雄鱼,而对外来的雌鱼却是特别欢迎,还能友好的相处。
在我国湖南,有人曾见过一条1米多长的蛇,遭遇一只黄鼠狼,黄鼠狼迅速绕蛇一周,然后离去,蛇却呆在了圈里,直吐舌头,几分钟后,先前的那只黄鼠狼又领来了几只同伴,各咬一块蛇肉跑了。田螺也有如此神功,水田中的田螺绕着螃蟹画个圈,螃蟹便呆住不动了,几天后,螃蟹死去,就成了田螺的美食。
动物画图的神奇本领,究竟靠的是什么能力,非常值得我们去认识的探究。
四川的“恐龙公墓”
在我国“恐龙之乡”四川省自贡市,埋藏在中侏罗纪下沙庙粗浅灰绿色砂岩之中的恐龙化石,其数量之多,门类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和埋藏之集中,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极为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恐龙公墓是怎样形成的?
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看法不一,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第一种是原地埋藏论。
这种意见认为,在1亿6千万年前的中侏罗纪,大山铺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广,气候温和,是恐龙生存繁衍的好场所。由于大批恐龙食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而中毒突然暴死,被迅速埋藏于较平静的低能沙质浅滩环境中,属未搬运的原地埋藏。
但是,这种说法又使人感到证据不足。因为当时大山铺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致使恐龙暴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如能将这些质疑阐述清楚,这一理论必定是很理想而独特的。
第二种是异地埋藏论。
这种意见认为,恐龙是在异地死亡之后被搬运到本区埋藏下来的。主要证据是,本区恐龙化石已发掘采集100多个个体,其中完整或较完整的仅有30多个,约占总数的15;如果是原地埋藏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