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坚持认为吴国等待的机会终于来到了,鼓吹吴国趁楚国国丧的混乱时期出兵伐楚。吴王僚表示赞同。伐楚一事就此拍板。
第二年春天,吴国的精锐部队在姑苏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吴王僚的两个弟弟盖余、属庸担任伐楚主帅,将军锋指向楚国的潜城。吴王僚率领百官亲自到城门给两位弟弟送行。当时正是江南的春天,小草已经萌芽,林木已经复苏,花蕾等待绽放的时候。大军出征时,整个姑苏都沐浴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和群情激昂的氛围中。将士们陆续出发,大群百姓围观送行,有热烈欢呼的,有恋恋不舍的,也有父母祝福儿子、妻儿挥别丈夫和父亲的。
为了取得伐楚战争的圆满成功,吴王僚派出了吴国行人(负责外交)、三叔季子季札出使晋国,观察中原诸侯对吴国伐楚行动的反应,化解可能的外交阻力。同时,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北上郑国、卫国等地,试图联络这些对楚国不满的国家共同出兵,参与对楚国的攻城略地。即使不能成功,也可以防止这些国家站在楚国一边与吴国为敌。
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有一双沉静阴冷的眼睛。这双眼睛从公卿队伍中越过吴王僚的肩膀,注视着这个场面。成群结队的百姓和一张张奔赴战场的面容仿佛都与他无关。他也许是唯一一个与周密的政治军事部署、与轰轰烈烈的出征场面无关的人。他并不在乎这次伐楚行动的成败。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甚至希望这些国家精锐部队一去不复返。
这个人就是最卖力鼓吹伐楚的公子光。
二
公子光的父亲是吴王诸樊。作为长子的公子光并没有在父亲身后成为吴王。这一直是他心中的隐痛。
公子光的爷爷吴王寿梦死的时候,并不想立公子光的父亲诸樊为继承人。他属意的人选是小儿子季札。但季札却不想做君王,百般推让。最后,诸樊作为长子,成为新的吴王。《史记》上说诸樊只是“摄行事当国”,也就是暂时行使国君的权力。因为季札依然是全国上下认为理所应当的新君主。现在季札不愿意担任吴王,就由大哥诸樊暂时坐了王位。
人们为什么拥戴季札呢?因为季札是一个道德高尚、能力出众的公子。这在文教非常薄弱,处于春秋各国边缘的吴国来说是一件非常罕见的事情。季札曾经游历中原,对各诸侯国的音乐分别进行过精辟的评论,让对吴国始终拥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原诸侯不禁对吴国刮目相看。季札出使郑国的时候遇到了重臣子产,一见如故。季札对子产说:“郑国的统治阶层生活奢侈,这样是持久不了的。贵国的国政必将委托到您的身上。您他日为政,一定要谦虚礼让。不然,郑国将败。”季札第一次出使的时候经过徐国。徐国国君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想要索取,但又不好意思明说。季札看出来了,愿意以佩剑相送。但因为还有外交任务,要出使多个国家,不能没有佩剑,所以没有送给徐国国君。季札返回吴国时又经过了徐国,先前的徐国国君已经死了。季札于是将佩剑系在徐君坟墓的树上,离开徐国。有随从不解地说:“徐君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把剑送给他啊?”季札说:“不然。我心中早就已经把佩剑送给徐君了,怎么能够因为他的死而违背自己的心愿呢?”结果,季札出使中原诸侯国一周,满载盛誉而返,大大地风光了一回。时人都尊称他为季子。
握剑在手(2)
季札在政治上其实是一个不贪恋权力、闲云野鹤般的人物。这样的人在政界很少见,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当诸樊的生命也走向终结的时候,权力问题就出现了。诸樊始终将自己定位为“守夜者”和“看门人”,虚位以待弟弟季札。一旦季札想即位的时候,诸樊就会将王位“物归原主”。没料到自己的生命走到了季札的前面,他依然想传位给季札。这一次季札又拒绝了。诸樊兄弟四人,长幼排序是诸樊、余祭、余眛、季札。诸樊见季札无意继位,也不立太子,规定了王位依照兄弟的次序传递下去,希望最后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札。
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传给余眛。余眛死后,季札还在壮年,朝野拥戴季札登位。季札还是逃避不肯就位,吴国人选择拥立余眛的儿子僚为国君。吴人说:“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眛后立。今卒,其子当代。”因为兄终弟及的次序没办法继续了,僚于是成为吴王。
诸樊的儿子公子光非常不满,曾经对亲信说:“如果以兄弟为次,那么三叔季子应当立为王;如果以儿子为序,那么我才是继承人,当立为王。”公子光认为按照子承父业的次序,王位应该回到长子这一系,由自己即位。因为吴王僚的实力比公子光强大,并且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民意支持,公子光在僚即位之初不敢轻举妄动,表面上支持吴王僚。暗地里,公子光蓄养谋臣武士,以求推翻吴王僚自立。
血腥政变的种子就此种下了。
三
公子光也好,吴王僚也好,都是一时人杰。
公子光在八年后###楚国,大败楚师,在居巢扶持了傀儡力量干涉楚国内政;同年又率军北伐,打败陈、蔡两国军队。一年后,公子光又主持伐楚,攻占了居巢、锺离两地。在吴国朝野看来,公子光是一个能臣干吏。但功劳越大,资历越深,公子光的心理就越不平衡,他愈发认为身旁的吴王僚抢夺了自己的宝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子光的心理失衡更加严重。
吴王僚执政13年,带领吴国稳步迈进了强国之列。吴国是一个迟到的大国。吴国的来历没有定论,其国境位于今天江苏省南部苏州一带,据说发源于梅里一带。传说周文王的伯父太伯和仲雍为了将他们的王位让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出逃到江南地区领导当地的原住民建立了吴国。周朝建立后,王室派人寻找太伯和仲雍的后人,得知他们建立了吴国后,正式册封吴国为诸侯。这个传说的准确性无从考证,很有可能是吴国人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增加血统的高贵而编造的。真实的考古挖掘表明,到春秋中期吴国的社会都不发达,只能算是天下边缘的一个次要小国。吴国到春秋时才开始从中原引入君主制度。尽管吴国与中原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但很少有诸侯拿正眼去看它。这种状况在晋国实行“联吴制楚”战略后才得到扭转。当中原国家停止了战争,尤其是晋、楚两大国自40多年内没有再发生战争时,外交的中心转移到了东南地区。
吴王僚并没有让晋国失望。公元前519年,吴王僚率公子光等,兴兵进攻楚国控制的淮河流域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楚平王即命司马薳越率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前往救援,令尹子瑕带病督军。进军途中,子瑕病亡,薳越被迫回师鸡父。此时,吴王已移军钟离,2寻找战机。吴国公子光认为,楚国联军同役不同心,主帅又刚死,士气必然不振;代理元帅薳越不孚众望,难以统驭全军,建议吴军乘机进击,以奇袭取胜。吴王采纳公子光建议,挥军前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突然出现在鸡父战场。薳越仓促以六国军队为前阵,掩护楚军作战。吴王以左、中、右三军主力预先埋伏,而以不习阵战的三千囚徒为诱兵攻胡、沈、陈军。刚接战,吴国的诱兵就溃退而逃,三小国军队贸然追击。三国军队很快遭到伏击而失败,吴军俘获胡、沈两国的国君和陈国的大夫啮。这时候,吴国又施计策,故意释放了俘虏,让他们逃回联军营地,谣传国君被杀了。吴军在后面乘胜擂鼓呐喊进攻,许、蔡、顿等军在谣言和呐喊的大军面前,丧失了斗志,不战自溃。在后面督战的楚军原本想以小国军队为掩护,还没来得及列阵就受到前面溃军的猛烈冲击,在吴军的进攻面前溃不成军,大败而回。吴军夺取了州来。州来战役标志着吴国成为了天下外交格局的重要力量,不仅战斗勇敢,而且计谋出众,丝毫不亚于中原任何国家。东南方向的吴国在这个时期给天下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为春秋后期的历史涂上了一抹亮色。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握剑在手(3)
吴王僚和公子光在不同的位置上为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如果两人能够珠联璧合,携手合作,极可能为国家带来更大的发展。可权力的贪念往往大于国家利益。公子光的双眼被王位的光芒所照耀,无暇顾及其他。政变是可怕的,聪明的人发动的政变更可怕;兄弟相残是可悲的,原本可以和睦共处、和衷共济的兄弟相残更可悲。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