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和无厘头出现在商业社会走向繁荣的时期,它可能人性化,更可能商业化,它轻松、愉快,却往往是快餐;它自由、随意,但往往轻薄;它能够制造明星,却不能塑造英雄;它拥有较高的收视率,却得不到较高的认可。电视剧有金鹰奖、飞天奖,综艺节目却没有全国性的奖项,至少没有很大影响的奖项。
当人活得越来越轻松的时候,轻得要飘起来的时候,便有一种沉重的诉求,这便是悲剧的呼唤。呼唤悲剧的庄严、肃穆、残酷乃至粗暴,这是不是一种吃“忆苦饭”的心理呢?
2003年2年1O日于碧树园
第7节 武侠、灌水与大话(1)
1。你灌水了没有?这是一句新的问候语,是网友们在网上“见面”是的问候语。
“你吃了没有”是中国人见面几千年不变的问候语,早晨间吃过早饭没有,中午问吃过午饭没有,晚上问吃过晚饭没有。至少我小时候学习使用问候语时就这么模仿大人们的方式的。“民以食为天”,在一个饥荒频繁发生、战争频繁爆发的年代里,能够每天吃上一顿饱饭当然便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幸福。“文革”期间,“革命群众”批判“走资派”最常引用的罪状之一,便是“大吃大喝”,这很容易引起公愤,因为“走资派”的“反动路线是抽象的、摸不着的,而”大吃大喝“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少年的我听到这个词时胃里禁不住蠕动,想到了很多可口的大鱼大肉,因而更加憎恨台上的被批斗对象,群情激愤,也就在其中了。
现在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不会为饿的问题而困扰,虽然有些人见面难免用“食”的问题来问候,但纯粹只是一种语码而已。大多数人已学会用“您好”、“你好”、“Hi”这样西化的词汇来进行交流了,而更年轻的一代——漂在网上的新人类们已使用“今天,你灌了没有”、“你灌水了吗”这样的新颖的问候语了,变化之快让人“耳”不暇接。
在BBS(电子布告栏)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灌水口号:“正所谓生命不息灌水不止,革命有理,灌水无罪,将灌水进行到底,一不留神就灌了洪水滔天……”,BBS灌水如今已成为众多网民们的“归宿”,正如现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如果没有灌水,网络将会怎样?
灌水,是指在互联网的BBS版上发表言论,说得好听是畅所欲言,说得不好听是胡说八道。它的英文又称之为“addwater”。“灌水”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能够那么火暴,关键就在于“匿名”,也就是灌水者全是“蒙面大汉”和“蒙面女郎”,歹徒作案大多喜欢蒙面。不仅怕熟人认出,对生人也会蒙面,更说明作案者心虚,他不以为这是件正义的事情,因为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而蒙面。但网上的匿名与蒙面的性质截然不同,他更多的是进行虚拟的游戏,他进入网络之前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而他进入网络之后可能就是一个虚拟空间的人,是艺术化的,这个所言所论可能他个人的内心抒写,也可能是故作姿态,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有必要遮掩一下。
不论是真情流露还是故意作秀,灌水让现代都市人有了发泄、畅想甚至抒发情感的空间。纵横BBS肆意灌水的人,可以说愿意将自己变得更多元、更感性、更粗砺。这种灌水文化产生的背景在于非生活化,语词是粗暴的,逻辑是混乱的,道理是片面的,如果在生活中只有吵架和批斗大会才会遇到类似的语境,而在BBS则是日常化的,因为它是虚拟的。因而有人把网络上的聊天和BBS称为“口水街”也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灌水与聊天还是不太一样,聊天基本上是对谈或座谈的性质,而灌水因为在公告栏上“发表”,有广而告之的传媒性质,而聊天多是带有私下的隐蔽性,不是面对广大的网络社会。聊天的对象是小众,灌水的对象则是大众。一些灌水者在发表他们的“作品”之后,就开始期盼回帖,当然“一稿多投”是不免的,于是他们在这个BBS里检查检查,到那个论坛“南巡南巡”,生怕漏掉某个跟贴。即便门前冷落,荒草丛生,也不会让灌水者落荒而逃,失败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执著。
灌水自然成为一种文化,灌水者也就有了高下之分。有人按围棋选手的段位方式将灌水者分为九段,则让BBS上炸了窝,武有第一,文无第二。你说你是独创,他说你是天下文章一大抄,闹到公堂也分不开子丑寅卯来,但有思想、有文学功底的灌水者还是能够在灌水界脱颖而出的。记得四年前的十强赛中国队兵败金州之后,老榕的一封帖子迅速被人转贴,短短时间内就二万人次跟帖,以后《南方周末》用纸媒体将它克隆出来。我当时疑心老榕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后来发现居然是8848网站的CEO,也就释疑了。今天,十强赛胜利了,再读那封帖子,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网友说,夜帖删不尽,灌水重又升。如今,虽然网站如秋风后的落叶纷纷凋谢,但BBS从未萧条过,灌水者将会继续灌下去。
2。侠客行
金庸的一部长篇叫《侠客行》。如今在网上行走的几乎都是侠客,那些五花八门的网名几乎都出自金康先生的侠客族谱,“东方不败”、“风清扬”、“韦小宝”、“东邪”、“西毒”、“江南六怪”等名字,打开一个聊天室,点开一个BBS,随处可见,至于将这些名字稍作改动进行“登录”的就更多,一个聊天室,便是一个比武场似的,一个BBS版,都是论剑的华山,这些灌水者、论剑者,都是以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的面目出现,仿佛网络便是江湖,网络社会便是武侠小说的典型环境似的。
我第一次到网上聊天的时候,是用的自己名字汉语拼音的简写,到一个足球聊天室里去,没想到那里的聊友全是一些大侠,“神州第一指”,“风清扬再生”,“小李飞刀”,“欧阳屠龙”,“网上捕快”等时,让我误以为进入到金庸和温瑞安的小说当中,我一下子感到自己的名字土气和不合时宜,果不其然,我在聊天室半天,也没人跟我搭腔,我主动与人搭话,别人也爱理不理,弄得我心情特灰。下次上网后,我重新注册了一个大侠的名字,果然网友们频频向我暗送秋波。我注册的新网名叫“令狐王”,因为那时央视正在播放《笑傲江湖》,令狐冲是一个亮点,因而“令狐王”在足球聊天室一登录,便有无数“高手”前来与我比招论剑,一时间,我应接不暇,最后只好挂起了免战牌。
有一个故事很有趣,这就是国际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武侠小说的传播,尤其是金庸的小说更是成为经典,而金庸的文学地位则急遽上升,不仅做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还做了浙江大学文学院的院长。不论教授怎么名誉,院长怎么顾问,80年代在文坛上不能登堂入室的武侠小说作家堂而皇之被正宗大学认同,委实是一步了不得的提升。与之相比,同样畅销的言情小说大师琼瑶却没有这么幸运,琼瑶奶奶的小说靠格格们的大眼睛还能走几本,文学地位不是低不低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有。不能说因为互联网抬高了武侠小说和金庸的地位,但互联网上的BBS和聊天室与武侠小说有着某种同构的关系,武侠的话语在聊天室使用起来异常的恰切,仿佛是度身订做的一般。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李安《卧虎藏龙》获奥斯卡奖,虽然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多次进军好莱坞,但最多也就是当个提名奖而已,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电影在自我东方化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可没想到功夫片这一招最投西方人的口味。不仅西方人,几乎现代人都有这通病。周星驰一部被新人类奉为经典的《大话西游》,从头至尾也离不开打打斗斗的功夫。现在张艺谋和姜文分别营造武打片,以期国际影坛在李安之后再来一次中国武侠热。金庸武侠小说被反复多次地重拍,也缘于功夫片有足够的市场效益。
在高科技发展到人的每一根汗毛的时代,人们反而更欣赏冷兵器时代的英雄们,何故?
这与武侠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有关。
武侠是什么?武侠便是功夫高强、武艺出众的侠客。武侠小说便是描写这群人的命运故事,中国四大名著除《红楼梦》外,都有着浓厚的强烈的武侠气息,《水浒》本身就是好汉演义,《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成长史是所有武侠英雄成长的浓缩,而《三国演义》的“刘关张”结义本身就是一种江湖义气,三国争雄与华山争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武侠英雄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仗义直拳,除暴安良,用今天的词叫倾向在弱势群体。二、他们是一帮无政府主义者,之所以称为“侠”就在于他们游离于黑暗的或光明的统治者之外,如果归附朝廷了,就不是大侠,而应叫作大内高手或捕快了。三、由于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往往没有法制观念,以德代法,是非曲直用感情的好恶了取舍。四、有超凡的武功能量和超凡的好运气,常常大难不死,常常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民间传说猫有九条命,可他们会有十八条命。可以说,侠本身的行为是既行的法律秩序不能容忍的,但他们往往又是道义的化身和道德上的卫士。他们能够穿行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缘地带,以非法律的形式行使道德的使命,就在于他们身上有超越人体极限的能量——他们往往是神话人物,他们是超现实的一群精灵。但他们又是以暴制暴、以恐怖制恐怖、以暗杀制暗杀、以陷阱制陷阱的英雄,虽然武侠中的英雄都是和平主义者,都是武功武德双馨的人格神,但他们用暴力代替法律,用个人行为代替政府行为,不论是国外的蝙蝠侠、佐罗和超人,还是中国的黑旋风、孙悟空、令狐冲。
武侠热经久不衰,从小说到电影电视,再到网络,不论载体怎么变化,武侠英雄从未受到冷落。尤其网络虚拟空间出现之久,更能满足人们内心的侠情结:游离于政府和秩序之外独立行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然后飘忽于山林之间,不见踪影。君不见,各路灌水英雄在BBS灌完水之后,便神龙见首不见尾,满以为被蒸发了。但一不小心,他又会从半路上杀出来,一展影子又不见踪影。可以说人的诸多梦想里,有一个梦想是与生俱来的,这就是能够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大侠之梦,幻想自己有自然的力量,又幻想自己有超越社会秩序的自由,是所有武侠迷心中的痛。
第8节 武侠、灌水与大话(2)
3。大话也是话
《大话西游》、金庸武侠、王朔小说是上网必备的三件“宝典”,金庸、王朔已成网络经典自不待说,这《大话西游》据说都是因为盗版VCD和网络才得以成为经典的。“大话”是广东话,我在写这篇文章时专门打电话给广州美女作家张梅核实这个词的含义,没想到张梅国庆期间应酬繁多,去赴宴了,接电话的是他老公老姚,老姚和我一起喝过酒,我就顺便向他请教“大话”粤语的语义,老姚说:“大话就是谎言,也就是假话,还有言过其实的意思。”
普通话里的大话基本上是言过其实,与“假大空”联系在一起,所谓“假大空”是指假话、大话、空话,而粤语里的“大话”则似乎包含这三层意思,照《大话西游》的剧情来看,大话又接近台湾的“戏说”。但《大话西游》流传之后,“大话”似乎又与“无厘头”划上了等号,与“虚拟”、“戏拟”、“搞笑”等喜剧概念联系在一起。我在看《大话西游》的VCD时,看了一半,就知道会有文学研究者将它称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因为它确实具备了后现代主义文本的诸多因素。但我又有些心不甘,因为这些因素在其他香港电影电视剧里也反复出现过,不能因为这些因素就颂扬后现代文本的胜利。《大话西游》被网上传为经典的原因,很多人喜爱《大话西游》的原因,是因为那些比流行歌曲更流行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割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至尊宝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他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
唐僧至尊宝的这段在紫霞剑下的爱情独白怎么听也有些油腔滑调,可他确乎又传达了一种很奇异的情感,失去之后的惋惜与珍惜,这又似乎能够打中每个爱情伤心者的隐痛。而唐僧的那段饶舌的教诲,我们更是似曾相识,耳详能提,因为在网上被置换为各种“搞笑版”时,效果奇异地好,而且百换不厌。
几乎没有一个“大话迷”能够有条有理有逻有辑地将《大话西游》的故事复述出来,但《大话西游》的这些经典的对白,他们能够脱口而来。我第一次问一个年轻的朋友《大话西游》是什么,她先说周星驰演的至尊宝,然后便噼里啪啦地给我背诵了那段“我爱你……一万年”的独白,见我还不明白,颇有些嘲弄似告诉我,都是新人类喜欢的,你们文学家,嘿!
我起初以为像张惠妹、李玟的歌一样只是E时代年轻人的一种时尚,可等我租碟回家一看,发现不是那么简单,不只是新人类的时尚,而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反叛性的,对单一语言价值论的反叛。因为我们习惯的语言价值系统总是以阐释意义作为定位系统的,可《大话西游》里的故事和语言大多是以游戏作为定位系统的,尤其是人物的台词往往充满了否定之否定的喜剧效应,它们不再表述传达什么,而在于语言自身的戏游与碰撞,比如菩提与至尊包的另一段经典对白:菩提: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至尊宝:不需要吗?
菩提:需要吗?
至尊宝:不需要吗?
菩提:需要吗?
至尊宝:不需要吗?
菩提:哎,我是跟你研究研究嘛,干吗那么认真呢?需要吗?
这种绕口令似的对白近乎废话,就语言叙述产生的意义近乎零,因为它叙述的指向不是推向意义,而是自我循环的快感。按照一般语言学的规律来看,这样的对白简直就是无聊,因为这样的“修辞”没有表达出什么内容,按照文学创作对人物对白的要求来看,它也是犯了不必要的“错误”,既没有推进情节的发展,也没有表达人物的内心,只是两个人没理由的“较劲”。但这就是“大话”的本质,大话飞翔在语言价值上空之外,就是不落到语言的意义之场,大话盘旋在人物的嘴巴之间,就是不肯在人物的价值关口上停留,语言被抽象了,因而是大话、套话。这也就不难理解《大话西游》里的许多台词被演绎成各种版本,“足球版”,“美女作家版”,“王朔版”,“王俊生版”,“教学版”,“考研版”,“托福版”等,就在于“大话”的非具象性,有某种抽象的符号价值。当然,“大话”需要一个语境,这个语境除了相互熟悉《大话西游》之外,载体也非常重要,网络这个没有文章检查制度的载体,正是“大话”适宜生存疯长的温床。
4。大字报与废话的力量
大话、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