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秦朝的什么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 > 第二十二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3(第1页)

第二十二章 秦国建设篇实现帝国梦想3(第1页)

统一六国后,始皇帝非常注重个人权威,有一次,秦始皇到梁山宫,从山上见到李斯的车骑仪仗很是隆重,就表示不满。谁知道这话后来传到了李斯那里,李斯立刻削减车骑。当秦始皇再次见到李斯的车骑仪仗时,发觉已经减少了,马上意识到是有人向李斯泄露了自己说的话,就下令将当时在场的人全部处死。

在秦始皇制造出的中央集权制模式之下有一个官职——太尉,法律规定太尉是武官的首领,然而虽然设有此官职,但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秦始皇非常了解军队对皇帝的重要性,肯定不会让别人取代自己掌握军权,所以据后世史学家考证,秦代未发现有任何一人担任太尉之职,这一角色长期由皇帝兼任。

在军权上进行控严格制的秦始皇最终也发现,一个人的精力确实是有限的,没有了太尉,自己常常要扮演太尉的角色出席各种军方的会议、晚宴,可作为帝国的统治者,他实在没精力再管理更多的事务。在这样的情况下,廷尉的地位就得到了抬升,掌管司法的廷尉被赋予了相当大的职权,以此威慑百官。

秦王朝的三公九卿制,确立了古代中国的一种分权原则,比如,有人将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喻为中国的“三权分立”,的确,从形式上看的确是这样,但是要注意,这种分散的权力最后又都集中到皇帝一人的权力之下。分权,是为了让百官公卿通过互相牵制,更好地服务于皇权,所以也就是为了更好地集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除了对国家各种制度进行改革之外,对另外一个问题考虑的是最多的,那就是如何能找出一个办法,使国家长治久安,能传给子孙万代。综合前朝经验,分封制度可以效仿,但是秦始皇不想这么做,他个人倾向于郡县制,于是他让大臣讨论,接下来大臣中便展开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大战。

大臣王绾向秦始皇建议,对诸公子分封领地,建立属国,以维护中央。是为分封一派。而另外一派的代表便是才智过人的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制,善于总结经验的他从前朝灭亡的事实看到这个办法的许多漏洞,认为分封制根本不符合秦国国情,因此赞成郡县制。两派势力争执不下,闹得不可开交。

在夏、商、周三朝确立的分封制,往往在第一代的时候,制度执行得还不错,分封到各地的王侯因为都在建国时经历无数风风雨雨,非常珍惜和国君的传统友谊,对天子非常尊重,分封各地的诸侯王由于都是战友、亲戚关系,甚至有些还有生死之交,所以各个王侯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发生战争的几率很小。

等到诸侯王位传到第二代、第三代以后,各地的王侯与天子的关系已经很疏远了,感情更是没有的,有些二愣子诸侯王就逐渐拿天子不当回事了,甚至有的几年都不朝拜,不进贡,这还算是好的,有些势力强大的,甚至整日叫嚣着要取代天子自己来坐庄,这就让各位天子非常苦恼,但往往还没有办法去控制局面。

分封的诸侯王除了挑战天子的权威之外,这些平行的新王侯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因为各种原因搞得很僵,于是乎各个诸侯国之间就开始产生战争了。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其实也是这么一路走来的,战争频发必然导致国力的衰弱,长此以往国家灭亡也就在所难免,秦始皇基于这些原因不想再实行分封制度。

可这只是秦始皇一厢情愿的想法,他不想采用分封制度,他手下的一帮大臣却不答应,毕竟大家跟着你南征北战,整日把脑袋别在裤腰上为给秦国出了那么大的力,哪个不想封侯封王?

正在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和秦始皇谈判封王事宜时,尉缭又一次出现在众人面前,志向远大的尉缭看到六国统一,干戈平息,长叹一口气后潇洒地甩一甩衣袖去山林中归隐了,这本身就是尉缭的终极理想,可在大臣看来却是尉缭对迟迟不能封王的一种无声的反对,因此大家以尉缭为突破口向秦始皇提出了分封建议。

秦始皇知道大家心中的想法,因此就向大臣询问分封的必要性,这种与虎谋皮的问题当然得到大家的一致支持,正在秦始皇无可奈何之际,李斯再次为他解了围。李斯说:“分封制度固然是传统,但缺点也很明显,分封导致权力分散,必然引起祸端,最好是实行郡县制,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国家才能强盛稳定。”

要说李斯作为一个外籍人士,能在秦国混得风生水起,其智慧可见一斑,这次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争论上,李斯的一番话正说到秦始皇的心坎上,秦始皇当即表扬李斯忠心为国,并当时拍板无需再议,就按李斯意见实行郡县制,然后命李斯实施。李斯就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李斯也因此被封为丞相。

虽然郡县制被确立下来,并在李斯的主持下有序实施,但是有关利益分配问题的争论并没结束。大多数的文武百官还在为没能分到一块地盘耿耿于怀,还有一些一根筋的文人儒士也凑热闹坚决反对郡县制。因此郡县制推行起来非常缓慢,有些人甚至打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的主意,进行软对抗。

其实在反对郡县制的两拨人中,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目的,那些文武百官反对是因为郡县制阻碍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而那些文人儒士反对却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封王那些文人儒士是没有份的,他们认为,郡县制对国家不利,分封制对国家有利,应该实行分封制。

虽然秦始皇实行郡县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历史大局着想,可是从客观来说,郡县制确实比分封制进步,便于管理,有利于国家稳定,所以当时的那些文人儒士观点是不正确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过四次重大变革,一次是废除奴隶制,一次是废除分封制,一次是废除君主制,一次是废除私有制。每一次的变革都遇到很大的阻力,甚至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能成功,说到底阻力主要是来自那些利益受损者。

秦始皇虽然坚决支持李斯的郡县制提议,但出于朝廷和谐考虑,在李斯搞试点的同时在朝廷进行了大辩论,当时的朝野以李斯为代表的人支持郡县制,而以淳于越博士为代表的支持分封制,许多朝廷中有威望的人都暗中赞成分封制,这让李斯和他背后的秦始皇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中国历来不缺乏两面派,了解秦始皇性格的人都知道,李斯之所以坚挺就是因为有皇帝的支持,而秦始皇的想法他们也都非常清楚,他们知道得罪了秦始皇的下场是什么,因此很多人表面都是坚决拥护郡县制的,而实际上则对秦始皇的命令阳奉阴违,暗里支持分封派,打击前进派,一些前进派的人物就被他们暗里或捏造罪名处理了。

历史上的始皇帝是以残暴著称的,如果大臣敢反对他的意见,估计也就离收尸不远了,可在这场争论中,并没有看到血腥的场面,虽然始皇帝知道都有谁是坚决反对郡县制的,对于那些阳奉阴违之人的手段也是摸得门清,但始皇帝所做的只是采用心理战术,逐个谈心,各个攻破。

在采取哪种政局结构上,始皇帝保持了巨大的忍耐和克制,不是秦始皇仁慈,而是拿他们没办法,毕竟大臣们没有犯错,不能撤他们,更不能杀他们,要不然就更会落个忘恩负义的骂名,毕竟这些大臣都是为祖国统一立了大功的。况且兔子急了还咬人呢,何况这些人中还有那么多带兵的将领呢!

最终的结果再次证明了群众的声音再响亮也没有领导的命令管用,虽然为了实行分封制,在这些文人儒士的组织下,请愿上访者接连不断,有的甚至还以自杀相威胁,那个淳于越博士还到处宣传,但最终郡县制还是在秦始皇的坚决支持下,李斯的忠实执行下施行了,从此秦始皇也开始厌恶起一部分读书人了。

在到底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上,李斯的确负起了作为丞相的责任,因为反对分封制就意味着要得罪始皇帝的一大帮儿子,但李斯和他们真没有仇,他对支持郡县制的阐述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描述,然后针对历史事实讲了众多坏处等等。而在这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辩论赛中,他也最终赢得了胜利。

虽然郡县制中郡基本上是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区划,但它起到的实际意义很小,郡的存在很多时候只是对县级管理组织中的一个补充,相比县而言权力就小得多了!到了隋唐,郡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其深远影响是不能被磨灭的,比如今日中国的省县制,就是由郡县制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

嬴政通过君主集权制对大权进行了大包大揽之后,又不让郡这样级别稍微比较高的单位掌握实权,而是强化地方与基层政权组织。每一个地方组织的行政官员,都按照中央的模式设置分工明确的官职,各司其职,互不干涉,郡一级的设守、尉、监等。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主要掌管政务。

在各个郡中,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不干预民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官吏,直属中央的御史大夫。相比之下,县一级的设置则略有变化,县设令(或长)、丞、尉。虽然名义上县是最基层的组织,但是县长等领导小组的官职倒挺唬人:分为县丞县尉,听起来跟三公似的,可在实际情况中又有许多变化。

确定实施郡县制的方针后,秦王朝迅速建立了统一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始皇帝把天下由原来的36个郡调整为46个郡,政权分级明确,中央对这些地方郡县统一管理,由皇帝直接派驻官员,监督行政和财物,对地方军政和财政进行控制,从而达到全国政令出于秦始皇一人之口的集权效果。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