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稽听了范雎的高谈阔论之后,不禁对范雎有些仰望。不论什么时间,人才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在竟然如此轻松遇到一位经天纬地之才,王稽感到实属不易,于是就带着范雎秘密返回秦国。
战战兢兢的范雎在王稽的安排下从魏国成功到了秦国,但范雎在没有正式身份之前依然小心翼翼,要知道当时的范雎是魏国的逃犯,而且由于种种原因暂时还没有和秦王正式接触,如果被人发现他是魏国逃犯,肯定会被抓回国,秦国肯定不会因为他去得罪魏国。
最终范雎虽然在王稽的努力下,在秦国有了正式身份,不过秦王一开始根本没把范雎当回事,根本没有召见他。不久,范雎听说秦国准备派穰侯外出打仗,就托人给秦王捎了句话:“听我一言,定能安邦定国。”秦昭王感觉这人有点意思,就派人接见他。
范雎刚到秦国,他就通过各种渠道在秦国内部进行摸底排查,早已得知秦昭王实际上有名无权,典型傀儡一个,所以一进殿就嚷嚷着说:秦国怎么会有王啊,秦国只有宣太后和穰侯啊!这句话无疑像一把尖刀戳中了昭王的心窝,昭王听了心里只叹无奈,也对范雎有了新的看法。
古人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秦昭王作为帝王也未能免俗。在秦昭王家难念的经是,他虽身为一国之君,国家大权却握在母亲和舅舅手里,宣太后和穰侯把持朝纲,嫉贤妒能,把朝堂弄得是乌烟瘴气。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范雎来到秦国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向秦王分析了自己对国内外大事的看法,尤其是对秦王目前的处境进行了分析,并暗示自己有能力解决他的这些烦恼,范雎的话句句说到了秦昭襄王的心坎上,秦昭襄王激动得当即对范雎封官晋爵,从此二人开始了他们长达十数年的黄金搭档期。
范雎凭借实力终于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可如果想在秦国站稳脚跟,必须要清除异己,就对昭王说:大王顺民心、得民意,如果采取正确的治国方针,肯定能成就霸业,可现如今穰侯不为大秦着想,导致秦国内忧外患。目前只有采用紧急措施,才能让国家走上正常轨道,不要再因政策失误让国家受损了。
范雎运用自己的头脑及口才让秦昭王一步步认同他的分析,便继续说道:今日的秦国不去拿下自己附近的土地,反而去攻占很远的地方,这种战略思想是不对的,既然秦国准备一统天下,一旦一统成功,到时候全部是自己的土地,如果秦国想吞并所有的国家,必须采取远交近攻的方略才可。
昭王采用了范雎的方针果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渐渐地范雎得到了昭王的信任,逐渐在秦国站稳了脚跟,于是他又不安分起来,范雎觉得排除异己的时机成熟了。
范雎到了秦国后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其实和秦昭襄王当时的尴尬状况有关,当时昭襄王的地位具备法律认可,但实际权力掌握在他老妈宣太后手中,虽然老妈也不是外人,但老妈的娘家人也不把自己当外人,把持了秦国的各个要职,把秦国当成了他们的私有财产。秦昭襄王想利用范雎改变这种格局。
秦国政治集团中外戚力量强大,其中穰侯魏冉是外戚集团中最活跃的分子,作为昭襄王的亲舅舅,他长期担任秦国的丞相,结党营私,独占国家行政资源,这还不够,为了累积自己的私人财产,他多次擅自做主对外派驻军队,并让国家买单。
作为秦国的正式国君,秦昭襄王内心非常郁闷,国内事务中他没有权威,也没有话语权,外交事务中他虽然多次公开表态,可惜说了也不算数。他时刻有一种危机感,可他想凭一己之力,跟对手作斗争,凭自己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又觉得简直是痴人说梦。
秦昭襄王很想改变自己有职无权的状况,经过几许细思量,他悟到:要想突破困局,唯有广罗人才才是王道,想要正本清源,必须组建自己的班底。这群人要绝对忠于王权,既不能跟原来的贵族势力有内在联系,又有跟权贵对抗的能力。谁能做到这些,善于把握时机的范雎此时跳出大吼一声:我能!
有一天晚上,趁着夜深人静,范雎开始了对秦昭王的鼓动工作,他对昭王说:我听说齐国只有孟尝君,没有齐王。而秦国也只有太后、穰侯,没听说有秦王。身为一国之主,很多人竟然把你的话置若罔闻,长此以往,大王的威信必然受损,更严重点说,最终秦国的姓氏是什么也很难说了。
昭襄王听了范雎的分析,那叫一个心惊胆战,心想:是啊,我是秦国真正的国君,怎么能为了顾及亲情而任意被人欺负呢?豁然开朗的昭襄王在范雎的帮助下,很快发起了一场国内政治改革,有秩序地除掉了心腹大患,并让范雎当了自己的丞相。范雎的这个丞相很尽心尽责,秦国各方面开始了有序发展。
投靠秦国的范雎感觉到了昭襄王对他的殷切希望,为了报答秦昭襄王的知遇之恩,为了实现大秦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范雎拿出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并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发散性思维,提出了一个政治策略:远交近攻。
范雎为国为己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得到了秦昭襄王的支持,却被另外一个毫不相干的人骂了个半死。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两个国家交朋友,都要交换特殊的信物——人质,以备日后翻脸也好有个发泄的对象,嬴异人作为质子光荣地成为了赴赵使节团的一员,范雎的远交近攻让嬴异人感到了末日降临般的痛苦。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是一路高歌向东进发,看见谁打谁,谁不服打谁。结果韩国被层层剥落,终于全部归秦国所有。韩国灭亡后,赵国就成了下一个被宰割的对象,边境摩擦不断,最终赵国没有抵挡住秦军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将白起坑杀40万人,赵国力量被大大的削弱。
嬴异人作为质子去了赵国,内心始终惴惴不安,因为赵国不仅是除秦国外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还是反秦合纵条约组织的领导国。嬴异人被派往赵国作质子,几乎等于把小命交待进去了。他清楚两个国家翻脸和翻书一样,一旦开战,最先倒霉的就是自己。
在得知选定自己去赵国做质子后,嬴异人一直在郁闷着,也怪他心理承受能力差了点,其实质子的工作虽然危险,但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某一日嬴异人如果能活着重返祖国,那他就熬出头了。不过嬴异人当时还没有这种思想境界,他总认为让他用如此危险的工种去换取希望,代价实在是太过昂贵了。
经过激烈的内心碰撞,嬴异人也想明白了一些现实,去赵国做质子既然无法抗拒,不如痛快接受。抱着听天由命的思想,嬴异人唱着悲伤的流浪歌,踏上了去往邯郸的道路。然而前半辈子都霉星高照的嬴异人哪里会知道,赵国之旅终于等来了属于他的好日子。
作为出使赵国的特殊大使,嬴异人完全可以换一种活法,利用自己的官方身份,同其他国家的质子进行一些政治层面的交流或者娱乐方面的沟通。嬴异人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经过几次尝试,都遭到了冷遇,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他才发现自己跟其他国家的质子,有着本质的区别。
嬴异人真是个倒霉孩子,在赵国由于政治的原因,别国质子都排斥他。要说这些质子们忒不地道,根本不知道嬴异人心中的苦痛,只感觉秦国作为超级大国有霸权主义,秦、赵两国摩擦不断,随时都会发生边境摩擦,因此明哲保身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可这些事实真相嬴异人能左右得了吗?
慢慢的嬴异人感觉到自己受到外国质子排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自己是个穷光蛋。他和别国的质子比起来贫富差距太大了。作为大使,身在国外代表了一个国家的门面。可嬴异人月薪少得可怜,甚至连基本的形象工程都无法做好,自然没有朋友了。
一个自信的人根本不需要名牌来装扮自己,同理作为超级大国的秦国,实力是列国之冠,不用像暴发户一样显示自己有钱。那些需要用挥霍金钱来掩饰国家的自卑的质子,往往都是小国派出的。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再加上嬴异人在国内的地位和影响力不高,所以秦国用在他身上的资金总是不能按时到位。
身处赵国做质子的嬴异人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感觉堂堂的大秦国质子老跟着别人混吃混喝不是个事。可没钱不好办事。嬴异人在秦国混不开,来了赵国又遭遇欠薪危机。因此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哀叹:啥时好运轮到我呀?
从当时的生存状态来看,生活对嬴异人绝对不公,好歹也是王二代,然而他在沉沦中苦苦挣扎,现实总能将他打败,悲哀啊悲哀!扭曲的生活环境改变了他的人生观,他没有懂得一个人快乐与否,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的道理。
各国战乱纷纷,在战争夹缝中的小国卫国也难幸免,战国中期,卫国势微,渐渐变为小国,然而就是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却出现了很多人才,像军区司令吴起,杰出人才商鞅,商界泰斗吕不韦等。但由于卫国领袖的昏庸腐败,导致了这些优秀人才纷纷出走别国。
卫国首都濮阳在当时是为数不多的繁华大都市,地处中原,交通便利,陆路、水路畅通无阻,所以成就了很多的商人商贩。卫国除了它的繁华似乎没有其他引以为豪的东西,甚至它的一些文化风俗还为别国所不齿,其实当时卫国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颇有建树,但由于国家太弱,这些东西竟然遭受到别国政府的排斥。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