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我们下一步是搞卫生。不卫生会疾病流行!”为了掩盖自己的尴尬,刘白羽危言耸听的说着,把张田家所有的扫帚都拿了出来,每人还给了个半新不旧大筐子。
“大家到村里去,只要看到街上路边空地有垃圾的,除了碎砖瓦陶片之类什么的不要,其他都捡到筐子里,带回到地头来。”
六个半大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这二老爷打得什么算盘,扫村子里的地做什么?那些乱七八糟的垃圾也能做肥料吗?只是二老爷身份太高,张田都的巴结,六个半大孩子如何敢说个不字,楞了一下,还是去干活了——当然也是刘白羽悬赏的中午没人一碗白米饭的威力,否则听话固然是会听话,消极怠工什么的,可就是难免了。
于是这群半大孩子就在刘白羽的指挥下在全村扫垃圾捡垃圾,做清洁卫生,引起了全村的极大轰动。这二老爷不愧是富户,富户爱干净的名气果然不是盖得!说实在的按照村民的标准张田家在大伙的心目中已经是干净的过分了,这二老爷一来,似乎要求村里也干干净净,居然还在村里打扫。真不是一般的讲究,不过也有人觉得二老爷热心公益的,是名副其实的好人。
刘白羽早就注意到【不注意不行,它们一直再用自身的臭气刷存在感】村里的垃圾很多,路边的空地上的几乎到处都有垃圾堆里,有的则干脆就丢在路上。这些垃圾直接做肥料是不行的,但是经过堆肥腐熟之后就能成为不错的农田底肥。
从全村收集来得各种垃圾很快就堆满了筐子:修缮屋顶换下来的腐烂稻草、各种鸡鸭羽毛、丢在外面的破篮子、坏掉的草鞋、散了架的木制品……
“二老爷,这些东西真的是当肥料吗?”张喜终于忍不住问,虽然二老爷是人上人,说话不会有错,可是这些所谓的肥料实在是太离奇了点。六个半大孩子也是一起睁大了眼睛,显然也是被刘白羽所谓的肥料弄的脑子当机了。
“没错,不过得堆肥腐熟之后才行。”
面对孩子们好不容易升起的好奇心,刘白羽觉得这是一个科学普及的好机会,自就开始给六个半大孩子讲解什么是有机质,什么是细菌分解,为什么这些东西不能直接当肥料……尽可能的把肥料的原理灌输了一遍给六个半大孩子。
结果科学普及不成功,六个半大孩子倒是把堆肥技术记住了,让刘白羽感慨,这中国农民们不论年龄,还真是就认实惠呢!
经过一整天的折腾在张田的地头上已经堆积了大量各式各样的堆肥原料。
刘白羽搞堆肥发酵已经有了充分的经验,他指挥大家把清扫来的乱七八糟的垃圾捣碎,和捞起来的河泥、水草,割来的青草混在一起,又掺合上从张田家茅房里取来的十多桶粪尿,全部混合在一起,堆成堆,外面再用泥土封闭成堆。平时只要加以翻动保持有足够的水分,六七个月之后堆肥就能用了――正赶上第二年的春耕的时候施底肥。
“堆肥里要保持充分的水分,否则不容易腐熟,耽误事情。”刘白羽把技术要领一一说给张六个半大孩子听:什么堆肥开始的时候要堆得松,等到堆肥的温度上来之后要堆得紧。还要时刻检测堆肥里的含水量,这信息量太大,弄的六个半大孩子神情都有点呆滞。
刘白羽无法,只好舍弃了全部理论,直接就讲技术,而且简化了,他教了一种简单的办法用一根干燥的木棍捅进堆肥深处,稍停一会取出来的时候棍子是湿润的就说明水分是正好的,否则就要洒水保湿。
“……但是水也不能太多了,如果看到堆肥下面有深色的臭水流出来,就说明水太多了。”
小冰河期同时也是降雨稀少的时期,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刘白羽还是要他们取来竹竿和稻草,给堆肥架设一个建议的棚子。
30大儒计划
这一次下基层给了刘白羽当头一棒,原来资本主义农庄在中国也不是那么好搞的啊,佃农也不是一无所有,还是收流民从头开始才靠谱!
不过刘白羽这人虽然**丝习气很重,却是有一点品质不错,那就是积极实验,找出不足,而且有错就改,还能在失败中找出成功之处【从这一点来说,如果他出生在大富之家,有海量资源让他实验,还真的会有一番作为,当然出身平民就算了,谁给他机会啊】比如这次就收获了张田夫妻两个人才不是,张田忠诚高,做事细致,张田老婆长于节流,精打细算,其实在现在都是企业难得的人才,不过是在这个时代,他们都埋没了而已,最后的结局也不知道是苟活于乱世,还是在清军入关的灾难里成了一具尸体……
自己的路该怎么走呢?走乡绅之路?没功名算什么乡绅?而且就算是张天宏照顾自己,这多如牛毛的好汉,满清几次入关,自己怎么熬得过去?对了还有孔有德的登莱之乱……走军阀之路?野心漏的太早,直接就被人玩死,或者是被崇祯送到辽东,然后被关宁军坑死?学明末三先生的路线当大儒?这嘴炮有啥用啊……
不对!刘白羽忽然发现,自己为什么要走单一路线啊,背靠位面商人系统的海量资源和知识,自己完全可以走复合路线啊!学阀,军阀,财阀一起上,而且学阀最大的好处就是自古以来没听说哪位大儒造反的吧?这大儒的外衣是自己这个反贼最好的保护色!只要自己不要玩过头成了明末的京官就好,而且大儒的名声对于自己收取人心帮助很大,这年头大儒还是很受社会尊重的。
刘白羽这个成为大儒的念头一起,就积极筹划起来,结果发现背靠位面商人系统的海量资源和知识,自己完全可以走大儒路线的。
所谓的大儒就是文人中的名人,名声怎么来?1、需要同门弟子一大堆人造势吹捧的(要有人)。2、要出版发行自己写的书(要有钱)。前者其实不难,被东林党垄断科举而赋闲的文人各处都是大一批,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足够分量的领袖,后者就更不用说了,刘白羽准备直接从位面商人系统兑换书籍的……
大儒这玩意,每个朝代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比方说荀子是大儒没错,荀子的弟子韩非却不是大儒,而是儒家的死敌法家……可见大儒这东西其实很大程度上要看社会实际需要什么的。
比如说要在大清朝混个大儒吧,清代的经学训诂特别发达,只要把近代的甲骨文考据拿去,也就十拿九稳了。但是要在明末混个大儒,这一套就完全不好用了。
明朝末年的儒家乃至整个思想界,正处在商品经济剧烈冲击传统农业的时代,说的好听些叫百家争鸣,说的难听些叫群魔乱舞,各种各样的新思潮都打着儒家,复古的时代激烈碰撞,清代的考据之类在明代的新新儒生看来都是小道,博得不了大名的【当然一些偏僻乡下的老学究可能喜欢这种“纯学问”】。
经学训诂与明末极力求变的思想潮流根本不符,拿满清学问对应明末,根本就是水土不服。真要博大儒名声,黄宗羲的心学抛出去,同时摘取到所在历史阶段不符的一些问题,在阳明后学流行的明末足够博得名声了。
这是因为,明末要的不仅仅是学问,更要学会包装,不会包装不行的。明末的文人商品化程度非常高,不会包装,即使理论真的很靠谱也没多大希望成为大儒。无他,明末儒家其实是一个巨商捧出来的圈子,东林党的崛起就是南方商人的金钱支撑的。而且这还是主流现象,明朝后期不言利才是少见。王阳明、李梦阳的时代,鼓吹工商就已经流传颇广了。
当然其实孔子,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他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贡就是大商贾,孔子的声势就是他出钱造就的,
当然刘白羽作为一个非东林圈子的人,真成为影响朝政的大儒,直接会被东林党打成阉党——虽然刘白羽都没见过魏忠贤这位九千岁,但是如果成为一个纯学术型,甚至自然科学类型的大儒,那么问题就不大了,具体有一个历史人物可以参考。
?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