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三国风云人物正解图 > 第20部分(第1页)

第20部分(第1页)

,必然发生意外。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派大将张郃与高览去攻曹操营寨,因曹兵有备而失败,袁绍听了郭图对二将的诬陷之词,在其未回来交令之前派人前去捉拿归案,二人被逼无奈,遂率本部军马投降了曹操。袁绍处理这类事件,看来是缺乏周到的考虑。

集团内部的不协调,不论是由争功而引起的竞争、由嫉妒而引起的陷害、由利益而引起的纷争、由前仇而引起的冲突、由认识而引起的分歧,还是由各种复杂原因可能产生的军事分裂,都需要领导人分析情况,认真对待,高明的领导人必然有高明的手段稳定本集团的队伍和秩序。

下篇:《为谁喝彩 三国用人之道》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

各种自然条件能够极大地服务于军事斗争,季节、气候、天气、地理等因素是作战双方的共有财富,高明的领导人事实上是把它们看成自己手中克敌御敌的得力“兵将”。孔明就是善于使用这些兵将的典范,除孔明之外,一些其他的领导人在用这些因素上也获得了成功。

孙坚与黄祖大战时,黄祖伏弓弩手于江边,孙坚令他的军队藏于船中诱敌,三日内船几十次靠岸,江面大雾迷漫,黄祖军队只顾放箭,等箭已放尽时,孙坚军队拔船上所得之箭,约计十几万枝,值顺风之日,孙坚令军士一齐放箭,黄祖抵挡不住,大败而退。(第七回)这种“草船借箭”是利用了天气和风力。曹操与马超沿渭河大战时,马超冲突频繁,曹操立不起营寨,心中忧惧,后来用渭河沙土建起土城坚守,但沙土不实,筑起便倒。时值深秋,天气暴冷,连日阴云密布,朔风大作,曹操采纳了隐居于终南山的“梦梅居士”娄子伯的建议,让兵士夜间担土泼水,因寒冷天气,墙随筑随冻,及等天明,沙土冻紧,土城筑就。马超看到非常惊奇,还以为有神仙暗助。这是利用了当时的寒冷天气。刘备伐吴时,东吴新任大都督陆逊自春至夏,坚守不战,后来天气炎热,刘备七十万军马屯于平原旷野,犹如赤火之上,又远离水源,深为不便,军队煎熬难耐,终于被逼到林木荫密之处避暑,陆逊于是火烧连营,大获全胜。这是利用酷暑天气为自己的用兵创造条件。也有许多对江河条件的利用之例,如曹操在下邳城围困吕布时决沂、泗两河之水灌城,攻冀州时决漳河淹城;关羽围樊城时放襄江水以淹于禁军队。还有许多利用地理条件伏兵、纵火的例子。

地理名称会对战役发生影响,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注意的奇怪问题。关羽围樊城时,听说于禁领援兵于樊城之北安寨,他登高远望,见城北十里山谷中屯着军马,又见襄江水势甚急。看了半晌,问导官屯兵的山谷是什么地名,导官回答说,那个山谷叫“罾口川”。关羽高兴地说: “于禁必为我擒矣。”将士问其何以知之,关羽回答说: “‘鱼’入‘罾口’,岂能久乎?”(第七十四回)诸将未深信,后来关羽决水相淹,果然使于禁全军覆没。孔明七擒孟获时要对付藤甲兵,他乘小车在桃花水北岸遍观地理,在险岭山峻之处望见一谷,乃问当地人: “此谷何名?”答道: “此处名为盘蛇谷。”孔明大喜道: “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第九十回)遂在此处作了安排,最后焚烧藤甲兵于此。孔明出祁山时还在葫芦谷火烧司马懿。地名能对战役发生影响,对这一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一口否认,又不能用神秘的观点去解释。原因可能是: 地名本是当地人所命,命名时总有一定方面的根据,有些地名是根据其地理特征、形状而命名的,因而它或少或多地反映了本身的地理特点,如“盘蛇谷”,形如长蛇盘旋,并且光峭石壁,无有树木生长,中间一条大路,真可谓“形如其名”、“名副其实”。一听到这样的地名,自然能知道它是诱敌火焚的天赐良地。关羽对“罾口川”的地名发生兴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罾,是鱼网的意思,取名“罾口”,必是因为此地地势低洼,江水时常冲入,退水后留下许多鱼虾,因其地势为天然捕鱼之所,故取名为“罾口川”,于禁屯兵于此,若一放水,自然全军变成鱼虾,会被一网打尽。所以,在对敌作战时,要善于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还应在陌生的地方留心其地理名称以作为用兵的参考。

下篇:《为谁喝彩 三国用人之道》

妥善安置有关人员的家属

领导人应该认识到家属问题的重要性。曹操早年谋刺董卓未遂,诈称献刀逃跑,一开始,董卓尚不知道曹操出城离去的真正目的,李儒对董卓说: “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第四回)没有家属在京,决定了曹操是一个去留不定的人物。司马懿在魏都洛阳发动兵变,要夺取曹爽的兵权,被人们称为“智囊”的司农桓范建议曹爽随天子去许都,调外兵以征讨司马懿,曹爽回答说: “吾等全家皆在城中,岂可投他处求援?”(第一百七回)最后终于决定回城中交出兵权,他因家属牵累而束手就缚。赤壁大战时,蔡中、蔡和按照曹操的安排诈降周瑜,做间谍工作,临行前曹操告诫二人勿怀二心,二人回答说: “吾等妻子俱在荆州,安敢怀二心,丞相勿疑。”二人去周瑜大寨投降后,周瑜重赏二人,私下却对心腹将领甘宁说: “此二人不带家小,非真投降,乃曹操使来为奸细者,吾今欲将计就计……”(第四十六回)看来,家属问题不仅影响一些个人的重大决定,而且是判定一个人政治动向的重要依据,领导人应该充分认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由于家属问题的重要性,许多瓦解敌军的工作就是在家属问题上做文章的。曹操派兵进攻刘备的新野,数次被打败。当他得知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是托名单福的徐庶时,他派人将徐庶之母带到许昌,后仿徐母字体,以她的名义写信召徐庶来许昌相见,这封书信完全打乱了徐庶的心绪感情,迫使徐庶告别刘备而去。孔明一出祁山时,在天水等地被姜维用计打败,他思考再三,最后打听到姜维之母居住于冀县,遂派兵诈称去取冀县,姜维恐老母有失,率军往救,蜀兵围定姜维于此城,孔明乃使人扮假姜维攻魏兵,用反间计招降了姜维。吕蒙偷袭荆州,司马懿赴淮南平定毋丘俭的叛乱,均抚恤敌军将士的家属,由此来瓦解敌军。看来,家属问题有时会成为瓦解敌军、争取人心的一个突破口。

糜 夫 人 像

能够妥善处理本人及本集团人员的家属问题的,有以下几例。第一例,刘备协同曹操在徐州、下邳一带剿灭吕布后,曹操请他随军回许昌,刘备去时未带家小,仍将他们安排在徐州。这种安排既可以为他回徐州创造借口,又可以保证他脱身曹营时无所羁绊。看来这种安排是很有考虑的。第二例,孔明初出茅庐,在新野帮助刘备几次打败曹军的进攻,曹操夺取荆州等地后,想用对付徐庶的办法对付孔明,他派人前往隆中搜寻孔明妻小,但却不知去向。原来孔明令人提前将家属搬送至三江内隐藏起来,因此曹操抓获不到(第四十一回)。第三例,关羽曾降曹操,后来过五关斩六将,随行的是两位嫂嫂,并无自己的妻室,看来一直是单身生活。关羽自到荆州后,刘备出面为其择娶妻室(第七十三回)。刘备没有忘记在戎马之际为其解决婚姻大事。第四例,马谡拒谏失街亭后,孔明全线被动。情况十分危急,需要马上撤退,他对各路军马作了安排后没有忘记派心腹之人到冀县将姜维的母亲送入汉中(第九十五回)。事实上,如果将姜维的母亲忘在了魏国,那还等于没有将姜维争取过来。

家属问题影响人的去向和情绪,即可以作为瓦解敌军的突破口,妥善安置本集团人员的家属问题一样会稳定其心。[霸气 书库 ·电子书下载乐园—Www。Qisuu。Com]

下篇:《为谁喝彩 三国用人之道》

后记

《三国演义》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历史小说。它以文学的形式叙述历史,同时也承载着古老的传统文化,体现着民族的某种深层心理。只不过作者并未意识到这些承载和体现的方面,是不自觉地在创作中实现罢了。自古以来的万千读者也并没有自觉地、清醒地意识到这点,从中受到的文化熏陶和某种心理引导也是在无意识中实现。

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内涵丰富、影响巨大的历史小说,长期以来仅仅局限于文学范畴的研究,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1988年我在古城西安读研究生期间,参加了陕西省一个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常喜欢发些议论。当时偶然读到了夏书章先生写的一本关于《三国演义》与管理艺术的小册子,颇有感触。时逢中国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进入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其间接触了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和理念。我对《三国演义》从小学时开始接触,熟透于心。当运用新的理论观点分析某些社会问题时,我发现许多现存的社会心理,都可以在《三国演义》中找到同样的反映;当我们要对某些具体的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时,会发现《三国演义》人物早就使用过非常巧妙和有用的方法;当我们憎恶传统文化的许多因素对现代化进程的严重影响时,也发现它们在《三国演义》中就已有很突出的表现,等等。总之,《三国演义》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我们对其进行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等全方位的分析理解时,它会展现出一个巨大的认识空间。在理论界前辈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下,我从领导学、管理学的角度切入《三国演义》,对其作了力图系统的分析,自然也涉及到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问题。那本题名《谋略与制胜》的小册子自1989年一出版,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应,这是当时撰著时并未想到的。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甚至被有些人赋予了部分民族复兴的使命。《三国演义》自然一度成了人们可以街谈巷议的东西。但事走极端,物极必反。当《三国演义》受到大众炙手可热的追捧、不少辉煌亮点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时,其中所包含的所谓“糟粕”,即体现着民族心理中那些陋劣的东西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三国中的各色人物也都成了一些人崇拜、模仿的对象。另一方面,当关注《三国演义》成了一种时尚时,它又成了一些人戏说、调侃的对象。一些本来不错的作者为了推销自己的某些观点,大概深怕大众们食之无味,因而以三国故事为作料,《三国演义》成了某种文化快餐中加重读者口感的调味品。这些方法都不可能引导传统文化的复苏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我以为,发掘和识辨历史文化绝不是为了崇拜它、恢复它,而是要认识它、超越它。吸收和借鉴其优秀的部分是必要的, 但重要的是要认清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使它尽量少地不在我们自己身上重现,因为我们是传统文化的自然性的后继人,认清了传统文化, 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认清了我们自身。我们应该努力保证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一代身上得到良好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复制和重复。同时,要认清传统文化,首先必须对它保持慎重严肃的态度。以轻薄的态度对待它,骨子里其实是崇古情结,不能传达给人们真实的信息,也放弃了分析评判的责任。

作为《三国演义》文化的分析挖掘者,我首先是《三国演义》的爱好者。三年前,在一次全国性的《三国演义》文化研讨会上,来自企业界的学人曾撰文纵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国研究,其中对我的三国论著作了一些自感当之有愧的评价,同时将我的研究划归《三国演义》应用类专著。我当时对其归类并未认真去想,似乎是默认。因为该书出版后反响较大的总是在企业和行政管理界,而不是在学界。后来经过仔细思考,我觉得,自己的研究并未走出《三国演义》本身的范围,是带着现代人的眼光去看《三国演义》,并没有引古入今,涉及它的当代应用问题,只不过是挖掘了它本有的深层内涵。这样看来,论著应该属于对《三国演义》本身的研究。我以虔诚的心态对待《三国演义》,所引用的事例均忠实于原文,分析挖掘属我个人的研究,文章求千古,得失牵寸心。但若歪曲或误用了三国的事例,则纯粹是我的错误或运笔的失败,而这种错误或失败我至今还未发现。

一部论著怎样才是有价值的?对此,人们可以从选题的意义、内涵的深广度等不同方面去确认。我以为,从论著的社会效应方面看,作者撰著的真正价值,在于他的撰著为社会所需要的时候,在于他为社会的撰著具有独创性见解的时候,在于他的独创性见解能得到人们由衷的从而也是恒久的赞赏的时候。

2005年7月15日

——全书完——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霸气 书库 。。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