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中医传统疗法大全 > 第1部分(第1页)

第1部分(第1页)

第一章  生病之苦(代序)

第一卷 医之源

认识医学的来源,不同的医学模式各有特点,选择治疗的模式不同,所得效果也不同;生或死、调整或控制,生命活力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医生和药物是外在阶段性的辅助和干预治疗,想一想将要获得的治疗效果,选择适当的医疗方式是对生命负责的重要课题;关注并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和理念,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终生的健康收益,这一点,了解中医的地球人都知道。

第一章 生病之苦(代序)

体会疾病之苦写出如下之诗(套用木兰诗上段),希望能与读者共鸣:

“呻吟复呻吟,身体日渐虚,不闻母笑声,只闻父叹息。问病从何来,我也不太知,我也想不起。昨夜见诊断,专家眼色厉。查出十二条,条条都要命,母亲在打工,父亲薪酬低,愿为印钞机,以此医病体。东边求神佛,西边求名医,南边求巫道,北边求媒体。亲人旦辞去,深夜才见回。但见双亲眼睛布血丝。但辞医治所,无钱难求医。社会亲里伸援手,怎奈医疗费用无休止。万里筹钱机,愁云眉难开。急救传鸣笛,寒光照病体。身体百战死,病中求生机。”。

生命无价,几人不想赢回?体会治疗的繁杂,成本之昂贵,写出如下内容(套用木兰诗下段),希望能与读者共鸣:

“恢复想玄机,病机最关键。诱因何其多,病去如抽丝。路人问秘密,关键在于知不知。愿安身心俱,道法学自然。秀才学经典,如笼来抓鸡。大德学经典,当下笑开怀。平人学经典,养生日用忙起来。悟我治未病,神医有印迹。活用古经典,每日三次习。当窗学医技,未病是中心。关键在小疾,大病无法起。已病多少年,属我调理无痕迹!治标方法多,庸医让人迷。正邪傍地走,谁能辩我是主流。”。

现代大家趋向采用治已病的模式治疗疾病,看起来直接,实际上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疾病和健康的角色可以转换,而身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个,有谁愿意拿不正确的健康和治疗方案,在宝贵的生命和身体之间交换?

认识正确才能行动正确,行动正确效果才会明显,治未病才是治疗疾病的核心!治已病和治未病之间没有可比性,所出效果有天壤之别,治已病是一般人的见解,治未病是大家将来都可以接受的见解。

《黄帝内经》是研究生命理论及人体内部的机密,是生命之学,她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素问就是生命本质之质问,通俗讲就是质问和所有生命相关的四个重大问题:

1、生命的来源;

2、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3、生命自身孕育和生长规律;

4、人体生理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灵枢就是沟通有形身体和无形精神意识之间的枢纽通道,揭示生命运动的高度机密,同样包含四个方面的意义:

1、局部与与整体(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2、无形和有形(身形与心神)的关系;

3、掌握沟通无形和有形之间的理论体系和依据(阴阳、五行、藏象、气化、经络等);

4、在理论指导下有效解决生命的生死逆转问题。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有言:“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分析医生的构成和职业分类都无法跨越以上几种情形,站在各自专业的角度去理解中医完整的经典理论必然导致中医理论支离破碎,分歧百出,无法统一。

《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又讲:“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要彰其名,先得其能,悟性在先,师传继承,学习中医必须接受师傅和经典理论的考验,没有经过这一关的:“其功不成,其师无名”。

问与答的方式自古就被广为采用,语言简洁凝练,内涵丰富,富有节奏感,很方便和读者交流,有用就取,无用参考,建议读者参与思考,了解生命真相,把握健康人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此为序,算是导读。

人物介绍:(人物纯属虚构,请勿追根究底)

弟子:观察西医,学习中医,年轻有为,但遇到了疑惑;

先生:从事中医,了解西医,建议人们把握就医模式新观念。

第二章  中医缘于根文化

第二章  中医缘于根文化

弟子:中医从哪里来?

先生:中医从师传而来,里面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凝结着中华始祖集体智慧的结晶,表面上是师承经典,其实来源于传统根文化;谈及根文化,不能不谈到东方三经,它们分别代表天书:《易经》,地书:《道德经》,人书:《黄帝内经》,统称为“上古三坟”。

弟子:我从国学中得知:天书《易经》代表人与宇宙文明的联系,是变化之学,是百经之首;地书《道德经》,研究人与地球文明共同遵守的运行法则和普遍规律,是造化之学;人书《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结构及人体内部的机密,是生命之学,她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

先生:以上书籍由于距离现代时间久远,古代人的思维习惯和陈述的内容,以及语言的内涵都有较大的改变,而令晚辈们接受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弟子:中医经典当中讲了许多“道”的问题,究竟什么是“道”?

先生:不仅有“道”,还有“儒”,还有“释”,还有“易”,但都没有“易”和“道”深入人心;中国人讲“道”很多时候常和“天”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道”是中国人与自然默契和同的一种抽象认识,很多时候就代表自然本身,其广大细微,无所不包。

“道”是老子用来阐述自然的一个概念,老子却说,尽管我们有了“道”这个概念,但还是不能把神秘的自然说清楚,所以不同的人,层次不同,理解“道”的含义也不同,能够站在老子的层次来理解“道”的人微乎其微!

孔子在老子之后,提出了一个新名词—“太极”,都是想把事物的根源说清楚,说明自然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整体,又充满变化莫测的意思。太极之前就是“一”,就是一个整体状态,就是说不清楚的那种混沌状态,很像刚打烂仍然清晰有型的那个散鸡蛋的样子,现代科学归纳为“宇宙大爆炸”;

孔子理解《易经》高深的用意,所以给《易经》写出《十翼》,想让《易经》插上十根翅膀,一飞冲天,同时他也深知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以他圣人的宽阔胸怀,断然不会耻笑时人和后人的愚钝,所以抛下一句话:“不占而已矣”,“等到大家都不拿《易经》去算卦了,才等于回归到《易经》的真实用途”,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聪明的中国始祖,能够从根本上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到人群中存在的伪劣根性,为了保留住这份珍贵遗产,不惜把自己打扮成最丑的东西:新闻中的“八卦”,算命中的推理,中医里的“阴阳怪气”,不如此人们记不住《易经》,不如此人们不会不辱骂中医,中医始终在人们的褒贬之中坚韧地活着,寂寞地等待着一飞冲天的那一刻。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