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盗墓小说也有中心思想的话,那么我想,大概那就是了。
写作之前,我在平日里搜集的无数资料文献中苦苦寻觅着,时隔良久才终于找到一个满意的切入点用来作为情节主线,他就是鲁荒王。
从我不求甚解的一些涉猎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很悲剧的少年。他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就和之前无数个大同小异的皇子皇孙一样,普通得实在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于是在自知继位无果的情况下,他只得无奈地去山东就藩,选择当一辈子太平王爷。
然而天公不作美,历经一段不为人知的宫闱隐秘之后,少年鲁王心灰意冷,转而寻求虚无缥缈的长生和修仙,最后却因为长期服用丹药而毒发身死,英年早逝。
所以说,我在小说中构建的一切背景,其实都是真实存在的,甚至包括正文开头那个抛砖引玉的引子‐‐其实也是老辈人口中流传了多年的一段往事。
这也是我行文的特点之一,那就是一字一句力求真实,为了详尽刻画出需要表达的感觉,我往往会在故纸堆中埋头很久,寻找出最贴近现实的场景,继而身临其境地去揣摩当时的状态。
悬疑小说的创作法则,唯有真实可信,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于无声无息之间营造出惊悚恐怖的气氛。因此在我的小说中,各位看官读到的大多是身临其境的探秘,环环相扣的线索,以及紧张刺激过后,回首方才惊觉出的谜题。
在写到全书的第二个地宫也就是鲁荒王本人的寝陵时,我由于一次意外事故而有机会亲自深入探访了那座位于山东邹平县九龙山当中的陵区,细细观察之下我将其中的布局建筑悉数转嫁到了小说中‐‐神道、御桥、高大的明楼、挂满镜子的具服殿,不一而足。可以说第二个地宫中读者所接触的大部分场景,都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的,那片诡异而庞大的地域其实就隐藏在我们身边,在脚下不远。
后来想想,在中国写盗墓小说还带实地考察的作者,大概也就我这一个了吧。
另外关于具体人物的设定我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小说都跟风于《鬼吹灯》和《盗墓笔记》,沿袭它们其中的人物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一个负责搞笑的胖子、一个身怀绝技的能人、一个神神叨叨的长辈,然后再加上相对弱势的主人公。这样的四人组在当下的盗墓小说中几乎已成定式。
当然,我不否认如此四个性格、能力各异但又互补的角色的确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情节多元发展,但问题是谁都有审美疲劳的时候,再好的东西看久了也会看腻。
就像电影《绝地战警》一经问世,好莱坞马上就有大批同类题材的影片新鲜出炉一样,当时主人公一水儿地全是两个黑人特警,一个负责严肃,一个负责搞笑,一时间北美院线上到处都活跃着这样两个活宝组合。于是到最后,观众终于不买账了。
为了防止这样的局面出现,我特意打破了人物设定上的规律,以一个能力出众的盗墓贼的视角,再从旁配以稍显诙谐的同伴来讲述整个故事。
但不得不说,经典毕竟是经典,这样的人物变动无疑为我的写作增添了不少难度。
道理很简单,在第一人称写作的故事中,读者必然是以&ldo;我&rdo;的视角来看待整个环境的,如果说&ldo;我&rdo;是一个稍嫌生涩的新手,那么心理活动必然会由此增多,从而也会带来各种突如其来的视觉效果。但假如把镜头替换给一个经验丰富、处变不惊的老鸟,那么情节的波动性显然就会减色不少。
还好故事本身的灵动和真实弥补了这一点缺陷,而且就另一方面来说,以一个相对稳定的视角来构建小说,更能够全方位展开故事,而不用把笔墨花费到大量的内心独白当中去,更有利于故事的紧凑。所以说这两者孰优孰劣,其实全在于作者的一念之间,本就没有太大的差别。
最后还是回归到这部小说的主题。对我而言,以上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目的并不是要把心里固有的观点强加给诸位,而是仅作一个解释说明的作用。毕竟作为小说,好看才是第一位,盗墓小说最大的乐趣就在于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在紧张刺激的同时让人放松身心享受阅读的乐趣。
幽暗的甬道已经悄然走到了尽头,你‐‐看到了什么?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