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从伊豆到北京有多远路程 > 第12部分(第1页)

第12部分(第1页)

外资企业赚几个钱。从这个角度看,被认为个人主义的北大学子实际上是最典型的从众主义者,他们很害怕与众不同,担心只有自己跟不上其他学生的成绩、就业、工资、地位等。北大学子们自以为是的精英意识不支持他们选择那种无足轻重的、非常不稳定的、普普通通的单位,他们还是尽可能谋求走高端的、非凡的,无愧于北京大学这一招牌的人生之路。 。 想看书来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18)

问题在于,从政的也好,赚钱的也好,绝大多数学生只是从谋生、私利、地位等角度去看待社会和自己。从小被舆论、教师、家长压抑,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的孩子们已经无法或无力真正开放心态和姿态,深思那种攸关国家与人民的大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与制度的关系、世界与中国的关系等深层问题,并没有多少人有兴趣去研究和关心。“为这个社会,我能做点什么”;“从我个人的优势看,从事什么行业最有利于社会进步”,这种深层而本质性的思考,在今天的北大学子,甚至老师中已很少能看到,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我看到的则是师生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地位、名声而不遗余力,乐此不疲。

一位我非常尊敬的国关学院的老师曾说,他们上学的1980年代,北大真的是充满着朝气,在开放和自由的氛围中,师生们碰撞思想,指点天下大事,当时著名的“三角地”,成为当时校园各种思潮的集散地,也是各种创意、思想火花、生活时尚的集散地。大家都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奋斗。我知道,虽然那一年代的青年有些简单或极端,但他们的心中有燃烧,那燃烧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不仅仅为了功名利禄、锅碗瓢盆。至今令人钦佩。相比之下,今天的学生已变得很现实,很实用,很功利,很有城府,没有思想,没有理念,只关心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出路,才华都耗费在了这些方面,这可能和市场经济的大背景有关吧,生存变得严峻了,但不管怎样,这不是真正精英分子的思维状态。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三角地”被改造,学校给的原因似乎是为了把它电子化,让校园设施更加先进,环境更加优美。学校有学校的政治正确,其他人也许改变不了。但令人沉思的是,当对北大来说具有标志意义、催生过一代代北大人思想的著名场所被改造、拆除的时候,学子们是漠然的,打开北大BBS,也有人发出几声唉声叹气,如此而已!我不是鼓励谁去做出过激的反应,我只是有感于一种对自己历史、对思想的冷漠,凸现出当今北大学子身上一种严重的精神缺失!

说了这么些,有些悲伤、抑郁了。能全怪学生吗?不能!今天的学生的各种行为也都是由多种力量所决定的。他们“被学习”、“被上进”、“被出国”、“被就业”;老师也“被上课”、“被教育”、“被考试”、“被老师”。在国家处于这样特殊的时期,生存问题是任何人都不能不面对的,任何学生都想找个能说服自己的去处,可是难呐!因为难,所以大家都提早上心,考证书,做兼职,一切为了将来发展。热情、精力甚至体力都已被耗尽,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热情去过问其他和个人生存无关的事?

北大的精神,已经打上了实用主义的深深的烙印!

我相信,绝不仅仅只有一所北大如此。北大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0北大能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我来中国之前有个担心,现在看来这些担心很幼稚——中国是不是特别封闭、特别单一化?很少有外国人去那里,即使去了也会受到限制……这些印象的形成和从小接受的关于“红色中国”、“共产中国”的宣传有关。我来华前对中国的核心印象就是封闭、“单一性”,离自由、*、多样化、国际化、全球化等十分遥远。当时,我还担心到了中国会不会丢掉英文。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19)

到中国之后,我才发现,我当初的印象,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片面的,有些则是完全错误的。其中,最大的错误判断就是“中国是单一性,很少有国际化成分的国家”这一点。我来华后不久就发现,中国其实是很具多元性的社会。这既指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具特色的风俗和文化,有丰富到数不过来的方言,有风味不同各有妙处的美食;思维的结构,行为的规则,做事的方式等等也都各有不同。北方人与南方人;汉族与少数民族;有钱人和没钱人;白领和蓝领;市民和农民;大学生与农民工;蜗居和蚁族;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左派和自由派;激进派和渐进派;改革派和保守派;60后和80后;70后和90后……中国就像万花筒般丰富多彩。中国按民族分,是56个民族,如果按照以上标准来分,不知要分成多少“族”呢!“族”这个词这些年在中国也十分流行,“追星族”就是其中一例。不同的“族”的涌现,正是社会多样化的一个象征,也是一种活力和生机的体现。

我来华前对中国几乎什么都不知道。对于“改革开放”,“走出去,引进来”,“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外汇储备”等等,我是一无所知,连词汇都不知道,更何况其意义与内涵。

“国际化”是我在认知上改变对中国实况认识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国家方略到北京人的包容心态,从企业战略到大学建设,从知识分子到大学生,“国际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国际化”无疑是描述当今中国发展趋势的最重要概念之一。既是表象,又有实质,难能可贵。

北京大学则是中国国际化的一个缩影。且不说师生走出去、引进来的大手笔,也不说其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出来的面向世界的特征,单是世界顶级政治家、各领域的精英、名流频繁光顾燕园,就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国际化的气息:克林顿、希拉克、麦克因、赖斯、普京、李明博、福田康夫等世界级的政治家,还有众多举世关注的名流都在北大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他们的到来,并不是一种形式,他们的思想与智慧,都对这所大学的文化积淀贡献了各自的养分。

对我来说,2008年北大110周年校庆之际受到*主席接见的场面,至今令我难以忘怀。那是一场直接、亲切、朴实的接触与对话。那次接见以后,我当天写了一篇博文,北大官方网站也转载了,现在,我就节选一部分在这里:

今年(2008年)是我母校北京大学成立110周年,明天5月4日是北大校庆。今天上午,中国国家主席*来到北大,看望了北大的老师与学生,祝贺北大110周年校庆。

我前几天接到北大留学生办公室的电话,让我今天一定要把时间空出来。今天早上9点钟在北大留学生宿舍勺园与老师见面,才知道我的“任务”,原来是作为留学生的代表之一,迎接*主席来北大。除了我之外,还有学校领导、国际合作部的老师、另外几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还有美国耶鲁大学的交换生。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始终跟我们在一起。

与胡主席见面的地点是北大学生宿舍42楼。能有机会见到胡主席,我感到很兴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跟各级领导、明星、名人接触很多,但却第一次有机会见到胡主席。我以平静而期待的心态等待着见面时间的到来。感谢北大的老师给我这么宝贵的机会。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20)

等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门口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胡主席在校领导的陪同下走进房间。和平时在电视上看到的画面一样,只不过今天不是看电视,而是身在现场。我既有点紧张,又感到兴奋。

我跟胡主席握手大概有十秒钟,在这样的场合,是很长的时间了。我自我介绍了一下,胡主席知道我是日本留学生时,十分的亲切和蔼。胡主席大后天即将访问日本,我祝愿主席访问取得圆满成功。虽然我们没有时间说更多的话,但我能感受得到他对一个日本留学生的关心和期望。

我相信,他对日本的访问,一定会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促进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我在内心默默地祝愿:“胡主席,您本次对日本的国事访问,一定会产生不平常的意义,为今后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胡主席亲切地对我们说:“留学生是各国之间交流的使者,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希望你们能够与中国学生一起勤奋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我们一定会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的奥运会。祝愿北大老师与同学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胡主席的每一句话,我都听得真真切切,我由衷敬佩他在讲话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还有这种面对国际学生时语言尺度、语言方式的把握,我仔细琢磨之后,真的感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实在很精彩,对我这个研究国际政治的留学生深有启发。我不知道,需要多少磨炼才能达到这样的气度和这样的境界。

现场的更多的情况我就不介绍了,请读者朋友们见谅。不管怎么说,毋庸置疑的是,一个外国留学生能够在留学的地方见到所在国的国家元首,是一件令人惊喜令人感到荣耀的事情。

这里我还想补记一件事情,那是2007年12月28日,福田康夫前首相访问北大并作演讲,我参加了陪同工作。福田首相向在异国他乡学习、生活的我表示问候,他关切地问我:“在中国怎么样?学习习惯吗?”

因为北大,我见到了*和福田康夫——所在国的最高领导人和祖国的政府一把手,够高端了吧?我要感谢北大给我的机会。正是这些机会,让我了解了什么是国际化,什么是国际交流,什么是国际人才的互动。但愿北大的国际化越走越好,国际化之路越来越宽广。

从国际化与国际交流的层次、水平、频度来看,北大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我希望大家不要盲目相信那些什么权威机构公布的世界名牌大学排行榜之类的数据(西方说的凭什么一定就是权威、准确、客观的?),虽然哈佛、斯坦福、耶鲁、剑桥、牛津、东京、早稻田等在排名和名气上位于北大之前,但以我的感觉和判断,北大已经完全可以跟这些世界著名大学平起平坐了,在有些方面甚至超过它们了。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位于北大旁边的清华大学是跟北大齐名的中国最高学府,在国内排名上已经超过北大,这我知道。但我毕竟是北大人,对清华大学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在这里就不随便评说它了,清华大学的校友们不要误会,我不是盲目推崇北大,也不是要在北大、清华之间分出高下来。北大和清华都是可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甚至代表亚洲的著名高等学府。

北大很厉害吧!好,我的表扬工作做得差不多了。

与“非典”有关的日子(21)

“中国目前没有世界一流大学。”2010年4月12日晚,做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精神与实践”讲座的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如是说。许校长认为,世界一流大学主要有3个标准:一是有从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国际知名教授;二是有一大批影响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三是培养出一大批为人类文明作出很大贡献的优秀学生。“如果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之为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提法源于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典礼;这也是“985工程”名称的由来。据报道,“以当年财政收入测算,‘985工程’如果完全兑现,总投入在300亿元以上。”

许校长回顾当年的日子说,“我们在进步,国外的大学也在进步。我没听过哈佛大学校长讲,哈佛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他认为,“985工程”的建设有些急功近利的味道。“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甚至都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许校长介绍,现在的北大与耶鲁相比,论文数量上的差距不是那么大了。但中国整个大学的软环境建设,都没法和国外一流大学比。中国在这方面和世界一流大学相差“很远,很远”。“一流大学是拿钱堆出来的。”许校长提出核心观点,大学最关键的,是应该培养更多优秀学者,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一所大学何年何月成为世界一流并不重要。“如果大学的土壤变得非常肥沃,总有一天诺贝尔奖会在中国出现”。

作为北大人,接下来,我也想从另一个基准描述一下“北大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由。

北大有各种各样的学生。城市的、农村的,富裕的、贫穷的,有背景的、没背景的……反正什么学生都有。北大的老师,跟日本的老师也很不一样。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说说今天的北大面临的问题以及陷入的危机。

首先是师生缘崩溃问题。据我观察,中国高校的老师与学生之间越来越疏远,既是空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引用中国外交方针里的一句话,就是彼此之间坚决贯彻互不干涉原则。在课堂上,每一个老师都按照*的规定去“考”学生,包括点名、作业、小测验、期中论文、期末考试等。因为对于学分和分数抱着极大需求,每个学生也就尽可能应付老师的考验。问题是,两者都是“被”动的,被考试、被点名、被学分、被上课、被老师、被学生……课堂之外,老师与学生各忙各的,没什么实际的交流。老师忙出差、开会、应酬,学生忙考GRE或TOEFL,忙社团、忙实习,而真正在学术上的交流已经少而又少了。我明白,对一位学者来说,参加国际会议,或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或者出书都很重要。我也明白,对一位学生来说,参加社团和实习丰富简历,好好准备GRE考试很迫切。但尽管如此,是不是也不应该忽视课堂内外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那个地方,毕竟是个大学,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最困惑的一点是:学生找不到老师。由于许多老师都忙于出差、开会、应付媒体什么的,学生不好意思找老师,实在有事要去找老师,心里也感到有压力,担心增加老师麻烦,会不会引起老师反感,恶化师生关系。思来想去,越想越被动越想越消极,最后只好打消念头。当然,我就读的国关学院也有很热情、很负责任的老师。他们跟我们也保持着朋友式的关系,可以发短信,随时约会交流。我邀请老师参加我国官员主办的宴会、活动,有些老师也会很给面子。所以,我在这里说的师生缘崩溃也好,找不到老师也好,都是相对的,并不是人人如此,时时处处如此的,但是,只要存在这种情况,就是会损害学校形象,影响长远发展的。我想说,有些老师真的不把学生当回事儿。我觉得,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个人研究起码是同样重要吧,写论文和教学生同样有价值吧。我曾经跟一位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讨论过北大老师的问题。那位教授说:“如果在美国的大学,对于学生发来的电子邮件,必须是立刻回复的,绝对不能耽误,认真对待学生的请求比什么都重要,最好在一个小时内给予回复,这样学生才感到放心,有安全感,老师也才算尽到了责任。”我深有感触,北大有些老师确实不把学生的邮件当回事儿,懒得回复。我知道,老师们都很忙,院内、校内、校外都面临许许多多的任务。但再忙也不该冷待学生,因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