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 第6部分(第3页)

第6部分(第3页)

果然,赵王收到这样厚重的礼物,爽快地借给了淳于髡十万精兵和一千辆战车。

得到赵国借兵给齐国的消息,楚国知道不是对手,只好连夜退兵而去。

从淳于髡向齐威王两次提意见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想取得好的提意见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对方留好台阶下。

淳于髡深知齐威王的个性,他明白这位君主并非不可救药,只是需要人加以点醒。

因此,在向齐威王进言的时候,淳于髡并没有采取直接表达意思的办法,而是迂回曲折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让齐威王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和面子。

不仅如此,淳于髡还利用齐威王喜欢猜谜语的爱好,让原本严肃的进谏,变成了轻松地讲故事,一下子就营造出了和缓的氛围,拉近了君臣关系。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上级的齐威王,自然愿意接受淳于髡十分有用的意见了。

实际上,淳于髡提意见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迂回曲折。

这样的办法,也是善于给人台阶下的表现之一。

投其所好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就是不直接指出对方的过错,给对方留足面子。

这样的话,对方才更加容易接受意见,因为毕竟这些意见对他是有好处的。倘若接受这些意见的同时,还能保全住自己的面子和尊严,那就更加能够接受了。

淳于髡正是按照这个办法,根据齐威王爱面子和喜欢猜谜语的特点,用编出来的幽默故事,委婉地讲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直接指斥威王的过错,因此取得了良好的进谏效果。

事实上,这样的办法,便是《中庸》“中”的智慧所要求的。因为,说话顾及到了对方的面子和尊严,就是把握好了一个提意见的度,既达到了进言的目的,也没有伤害对方的感情,做到了不偏不倚。

善于给对方留好台阶下,在提意见时,需要注意的就是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来说话。

中国古代有一种观念认为,“武死战,文死谏”,其中的“文死谏”说的是文臣要以死来向君主提出意见。一旦君主不接受,那么宁可以死来进言。

其实,这是十分愚蠢的行为,而且并不符合《中庸》“中”的智慧。

在《论语》里面,孔子曾经说过“臣事君以道,不可则止”,还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两句话的具体含义虽然有差别,但意思都是指千万不要以死进言。君主要是一意孤行,听不进去意见,那还不如不提呢,何必自讨苦吃呢。“不可则止”,意思就是说,实在不行就算了。

9。善于给人台阶下(4)

实际上,向人提意见,尤其是向上级提意见,最重要的不是意见能不能够得到接受,而是尽一个义务。很多时候,只要自己问心无愧,该做的事情做了,即便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也可以心安理得了,不用过于执著。

除此之外,在提意见时,还需要注意弄清楚一点,那就是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去提出某个意见。

换句话说,在有些时候,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是不太适合提出某个意见的。这样的时候,一旦提出意见,不但意见无法得到采纳,而且还对自己十分危险。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很简单,就是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提出某个意见,让对方很难下台。这种时候,自己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了。

这一点,从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就可以看得出来。

春秋时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是一个非常荒淫无道的暴君。

他不像齐威王那样,懂得适可而止,改正错误,励精图治,而是一味地贪图享乐,据说还与两位大臣共同拥有一个情妇。

在这样的暴君统治下,陈国的政事全都荒废了,国力也越来越衰弱。

陈国有一位忠心的大夫,名叫泄治,他十分担忧陈国这样下去会亡国。于是,他三番五次向陈灵公进谏。

可是,这个陈灵公根本就不是一个虚心接受意见的君主。在泄治一次又一次的进谏之后,陈灵公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把泄治给杀了。

这件事情传到了鲁国,孔子的高徒子贡问孔子:

“老师,当年商朝的比干劝谏殷纣王,被纣王杀害,大家都把他称作是一位仁人。

今天泄治为了劝谏陈灵公,也像比干一样被杀害了,那他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位仁人了吧?”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