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陵大火的原因,清廷有所怀疑,在颁奖给曾国藩为首的湘淮军大员后,另有一份上谕,其大意是:关于太平军积薪自焚的奏报,应该只是谣言而已。金陵被太平天国占领十多年,传闻那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命令曾国藩将金陵城内的金银下落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清廷以为攻下了金陵,会有大笔大笔的财富到手,这笔钱拨给湘军和绿营,可以维持两到三个月的军饷。
曾国荃所部的强抢豪夺,引起清廷上下议论沸腾,曾国荃被人们送了一个绰号,叫做“老饕”。御史朱镇参奏他办金陵善后不力,生事扰民,毫无纲纪。御史蔡寿祺参奏湘军的种种不法行径,罗列湘军主将纵容部下胡作非为的事实,说这些年来湘军攻城略地,清廷所得太少,损失太大,还说湘军本来是一群流氓,不宜寄予重望。
当然,对于慈禧太后而言,攻下金陵是天底下第一大喜事,至于大兵在那里抢一点、烧一点,那都算不了什么,清廷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
298
曾国荃对当官不感兴趣,无心上任浙江巡抚。在湘军攻下金陵之后,他请病假回到湖南,处理从战场上抢来的金银珍宝。每一个大的战役结束之后,他都要请假几天,将掳掠的银子和上头给他的奖品送回湘乡老家。这一次也不例外,他把金陵善后的差事推给兄长曾国藩去管,自己押着大船把银子和财宝运回老家。
他回到荷叶塘,只见自家堂屋里堆的银子和谷仓里的谷子一样多,他便犯愁了。银子多了,怎么保管呢?想来想去,金银珠宝不能吃不能穿,银票埋在地下还怕发霉,不如用来盖房子吧。他想,他们兄弟率领军队灭了太平天国,为清廷立下了旷世奇功,兄弟俩的名字和画像,都进了皇家的凌烟阁,荷叶塘迟早也会成为后人纪念他们的故居。于是,他决心把故居建设得富丽堂皇。
1864年,同治三年(24)
曾纪泽企图阻止叔叔大兴土木,他拿出了父亲过去写给叔叔的家信。
曾国荃笑道:“你父亲这封信,说的是担心府第在乱世中难免被毁,如今太平军已被大清荡平,天下即将太平,已不是江西那时候的情况了。”
曾纪泽认为叔叔说得有理,于是两叔侄开始设计荷叶塘老家兴建的新居:曾氏祖上的住所富厚堂,要改建成相府;黄金堂是曾国藩出生的屋子,也要一并改造。
荷叶塘背靠的九峰山,又称五老峰,是衡山七十二峰的少祖,吸足了南岳的精气,山青水秀,流水潺潺,令人怡然自得,颇有世外桃源之感。曾氏故居“富厚堂”远看是一座庞大的山庄,青砖黑瓦,松白照墙,宋明回廊式的格局,宅后古树参天,鸟雀啁啾,的确非同凡响。
富厚堂座西朝东,占地四万平方米,全部是木石结构的建筑,其构造是按北京王府的规制,堂名是曾纪泽根据《后汉书》中的“富厚如之”而取的。
进大门是一个四合院,院中有两个草坪。二进台阶进入富厚堂主体建筑,中门进正厅叫“八本堂”,下面挂着曾国藩的八本家训:“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下厅的后台是神台,五龙圣的神龛上直书“曾氏历代生亲神位”,顶上悬着“勋高柱石”匾额,是同治皇帝后来亲笔书写的。
北面是曾氏图书馆,引用了曾国藩北京寓所的名字“求阙斋”。这里是曾氏子孙读书课业的地方,斋内挂着三十二位圣哲的画像。
求阙斋为南北对称的三层书房,当时藏书约计三十万册。后面还有一栋两层楼的书房,用来收藏曾氏重要书籍及诸子经史。里面还有曾国藩的自勉之词:“不忮不求,但反身争一壁净;毋揠毋助,看平地长得高万丈。”
屋后是一座小型公园,山上有“小棋亭”、“鸟鹤楼”,无处不透出书香意气、黄老庄子的弦音。
曾国荃和曾纪泽叔侄费尽心机,耗费巨资,用两年时间建起这栋庄园,与此同时修复的还有黄金堂。
叔侄二人一手操办这些事情,曾国藩并不知情。后来他回家一看,觉得过于奢华,非常生气,指着“毅勇侯第”的横匾对兄弟子女说:“天下多难,此等荣华均未必可靠!”
他令人把横匾摘除,还表示他一辈子也不进去居住。
曾氏将相府设在崇山峻岭之中,可就害苦了湖南巡抚。每当京城有重大咨文通报,要几经周折才能送达荷叶塘。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藩留任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曾国荃回到浙江和江苏任上,曾氏后人也都纷纷移居大中城市,甚至出使海外,荷叶塘终于成为一个古迹。
299
曾国藩为清廷立下了第一大功,反而如坐针毡。早在曾国荃的部队攻克金陵以前两个月,曾国藩曾写信给毛鸿宾诉苦。他说,他两次接到户部对他报告的批复,都是怀疑他揽权争利,措辞非常激烈。自古以来,握有兵权而争权夺利的人,都是害了国家也害了自己。他虽然愚笨,但怎么会不知道远离权势才能避免受人诽谤的道理!曾国藩感觉自己受到逼迫,同时也是基于历史上那么多的血腥教训,裁撤湘军、放弃兵权,自然是合乎时势的做法。
曾国藩统帅的湘军,是全国的湘军中功劳最大、实力最强的一支。他审时度势,知道他的这支部队已经成为众矢之的。只有彻底裁撤,才有利于保留其他的湘军部队,才有利于从湘军中派生出的淮军代替湘军在清末的军政舞台上来唱主角,实现所谓的湘淮代兴。
由于曾国藩从湘军兴起的早期就统领湘军作战,而且延续的时间比较长,统领的兵力较多,并且为湘军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把他当作湘军的集大成者。许久以来,很多人因此而把湘军当成了曾国藩的军队,造成了一些误解。其实,无论是广泛定义为清末湖南地方部队的湘军,还是特指湘乡团练部队的湘军,都不是由曾国藩创始的,也没有因为曾国藩的裁军而消失,甚至在曾国藩退出军界直至去世之后,湘军仍然有另外的统帅。
曾国藩从来也没有指挥过全国的湘军部队,甚至也未曾与战斗在全国各地的湘军统帅和将领做过有效的普遍沟通。湘军从来就是一个松散而互相协作的体系,尽管有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内在关联,却从来也没有服从过某一个人的统一调度和指挥。我们只能说,湘军是湖南人的军队,它为了镇压各地的起义军而打遍全国,它的高级指挥员,大多数是湖南的书生。。 最好的txt下载网
1864年,同治三年(25)
但是,在湘军攻克金陵之后,曾国藩统帅的湘军部队成为战胜之师,军威赫赫,在它失去了太平军这个对手之后,它的去留,关系到全局,甚至关系到清廷的存亡,关系到全国范围的战争与和平。在这个时候,老成持重的曾国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他在攻克金陵以后的第十七天就做出了裁军的决定,而他能明白说出来的理由只有一条:湘军暮气沉沉。
曾国藩做出的这个决定,留下了太多的空间让人们去揣测他的意图,去评论这个决定的价值。只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个曾被人称为“曾屠夫”的学者,在此时选择了和平。他没有让清廷感到湖南人剑拔弩张,也没有给其他湘军统帅以更多忿忿不平的理由,更没有让许多在战火中苦熬了多年的百姓,再度感到战争带来的生命恐慌和生活的压榨。
曾国藩的这个举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当慈禧得知他自剪羽翼、自裁湘军时,顿时非常感动。她对左右大声说:“你们瞧瞧,我早就说曾国藩是个忠臣!”清廷大臣们对湘军的非议,顿时平息下来。而左宗棠和沈葆桢这些人,也没有了再上奏折讥讽曾氏兄弟的必要。
曾国藩的部队裁撤之后,有的人沉寂了,有的人却转入了官场,仍然在清?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