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湘军将领 > 第19部分(第1页)

第19部分(第1页)

邹汉勋个子不高,长相颇为怪异。他双目深陷,眼珠略带绿色,宽额头,高颧骨,尖下颚,胡须尖硬,说话操土音,外乡人很难听懂。每次出战前,他先喝下几杯酒,袒露一只手臂,手执长矛,刺死不少太平军。太平军对他十分仇恨,奋力砍杀,所以他死得十分难看。

邹汉勋一家五兄弟,都是颇有建树的学者,他的大哥邹汉纪是个音韵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二哥邹汉璜是个医学家。他的两个弟弟邹汉嘉和邹汉章,也对军事地理学颇有研究。

据说,在这些死者中,除邹汉勋以外,陈源兖、马良勋和戴文澜死得最为惨烈。

江忠濬率领乡勇前来增援,未能救出大哥,悲痛万分。他决定留在安徽,搜集江忠源的残部,与太平军决一死战。

在江忠源死守庐州期间,清军的江南大营分出兵力,由和春率领,增援庐州,江北大营则派兵攻占了仪征。但是,和春的援军还没到达,庐州就被太平军攻占了。

江忠源死后第八天,江忠濬募人找回哥哥的尸首。江忠源旧部士卒周昌发冒死潜入庐州城,在古塘找到尸体,发现他面色如生。于是解下衣服,将尸首包裹,在太平军占领区辗转行走,背出城外。江忠濬派人将大哥归葬家乡新宁。

清廷得报后,追赠江忠源总督头衔,赐给他“忠烈”称号,赐予祭葬,赏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褒扬三代,下令在湖南、江西和庐州为他建祠。

1854年,咸丰四年(2)

江忠源是一位颇具特色的近代军事人物,在清廷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以儒将领兵,对太平军作战“如报私仇”,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一个劲敌。

江忠源钻研经世的学问,对清末军政形势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善于领兵,从广西打到江西,转战四省,屡战屡胜。正因为如此,清廷在他生前死后,对他连连拔擢,予以殊荣。而后来的湘军巨头如曾国藩、胡林翼和左宗棠等人,则把他视为士大夫出而领兵的先驱和榜样,大力颂扬。但是他眼见得楚军已经在战争中消耗殆尽,却没能停下来招募训练新的勇丁,又投入新的战斗,终于独臂难支,在太平军进击下兵败身亡。

在晚清的历史上,江忠源的表演有如昙花一现。这个湖南人享年不过四十二岁,但他组织和训练楚勇,形成了一套开创性的办法,对后来湘军和淮军的统帅组建军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湘军以“忠义血性”的儒生为将领,兵勇都用朴实而缺少心眼的山农,以及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兵归将有的原则,就是从江忠源这里开始的。但他自己并没有将这一原则贯彻始终,导致了他匆匆地结束了军人生涯。

江忠源治军,以赤心对待将士,部属愿为他效死。但是,他对部属的约束也很严格。楚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每战必定亲自陷阵。指挥作战料敌如神,能以少胜多。守城时,每晚必定巡城一周,见士卒饭菜清苦,便下马上前,拿起筷子亲尝,并说:“巡城饿了,与你一起吃顿饭。”士卒感服,不忍背叛。其他将领率领的骄兵悍卒,见了江忠源的作为,也对他气折心服。

有人当着江忠源,夸奖他的部队纪律森严,江忠源叹息道:“古代的名将用兵,非常讲究‘节制’二字。所谓‘节’,能使进退有法,而心意相交;所谓‘制’,则能使取舍有主,手足一致。我是一介书生,仓卒之间募兵打仗,从来没有加以训练,怎么谈得上纪律?”

不过,江忠源认为自己能够对兵法心领神会,并以此自负。每当大敌当前的时候,他会骑在马上,观察山川形势。见到坡岭重重的地形,他就举起马鞭,对部将指点说:“在这里埋伏一支部队,等到我转战到那里时,你就出兵接应。”

如果眼前是一片平地,但是田畴交错,他也会留下几名骑兵,埋伏在阡陌之间。当与太平军相持,情势危急时,他就会命令伏兵突出,获得全胜。

有人请教江忠源:“将军为什么要在那里安排伏兵呢?”江忠源似乎也说不出所以然。他似乎具有军事天赋,完全凭自己的直觉来部署兵力。

江忠源以规划天下大势,制定消灭太平军的方略为己任。他经常说:“天下大乱,不知何时能了。我应该弃文从戎,专门为国家治兵讨贼。”

在对太平军作战的清军大将中,提督向荣名重一时。但是,江忠源却看不起他。曾有人问他,乌兰泰和向荣比较,谁更优秀。他回答说:“各人看法不同吧。我觉得乌公忠勇,而向公工于心计。以永安战役为例,乌公是南路总指挥,向公是北路总指挥。向公网开一面,让贼寇逃脱了!其他就不必说了。”

那人又说:“可是,向公是享有盛名的大将啊,这是为什么呢?”

江忠源叹息道:“这是因为,他还懂得征讨贼寇是自己的责任,比其他将领强了一些。天下实在缺乏人才,可叹可叹啊!”

在清廷看来,军队之中,确实缺乏干才。缺乏什么样的干才呢?就是江忠源这样的大将。江忠源在东南几个省份立下了战功,所以能够名扬天下。不过,江忠源未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败在了太平军的手下,实在是因为清军中像他这样的干将太少了。

江忠源于1851年率楚勇开始出境独立作战,开以勇代兵之先河,率先通过练勇,组成新的汉人军队。他给文宗所上的讨论军事的奏疏,《清史稿》说是关系到清廷成败大局的谋略。他的思想,对曾国藩后来训练湘军,创建水师,很有启示作用。

江忠源与曾国藩都出身于书生,都有极强的建功立业的欲望,并且能独当一面。两人都因练勇起家,得以建立起效忠于自己的地方军队,与强大的太平军作战。他们为官勤政廉洁,作战勇猛顽强,在湘军的历史上,形成了前仆后继的格局。

1854年,咸丰四年(3)

江忠源不但自己带兵打仗,还把三个胞弟和两个族弟领上了战场。他的胞弟江忠濬、江忠济和江忠淑,族弟江忠义和江忠信,都先后跟随他从军。他的这些弟弟,都得到了清廷的提拔。这种做法也形成了示范作用。罗泽南率领门徒从军,曾国藩把几个弟弟带出家乡建功立业,都是仿学了江忠源的做法。

当曾国藩在京城预言江忠源将因忠义节操而死的时候,清末的内战还没有发生。听到这个预言的人,都觉得曾国藩的这句话说得耸人听闻。没想到十多年后,这个预言竟然就应验了。

江忠源的夫人陈氏,没有为他生儿子,将弟弟江忠濬的儿子江孝椿当作养子。不过,江忠源出任湖北按察使的时候,纳了一个杨氏为妾,她在江忠源去世十三天之后的除夕那天,为江忠源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孝棠。江忠源的亲友们,无不为他庆幸。

江忠源死后,清廷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主持安徽的军政大事。文宗命令提督和春与漕运总督福济收复庐州,然后任命福济为安徽巡抚,在庐州以东约四十里的店埠驻军,这个地方现在叫做肥东。但是,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清廷都无法挽回在安徽的败局了。

江忠源战死庐州,湘军的帅星陨落了一颗。他的死,仿佛预告着另一个湘军大帅的崛起。湘军人物以江忠源的去世而发生了交替,在他死后,注定会有另一个湖南人率领湘军走上战场。

湘军的这个领军人物,就是一直按兵不动的曾国藩。

江忠源战死前后,曾国藩一心扑在水师上。他似乎看准了一点:他这个团练大臣能不能在这场历时长久的战争中掌控全局,取决于他能不能创建一支强大的水师。

胡以晃攻占庐州,导致湘军大帅死亡,被太平天国视为一次极大的胜利。1月18日中午,四十一岁的胡以晃被显赫的仪仗队簇拥着,在敲锣打鼓声中,坐在八台大轿上,从大东门进驻庐州。

太平军进入庐州后,曾将城内男女编组入馆。胡以晃进城后,立即传令安民。他让市民们手持令箭,由太平军战士打锣,大声喊叫:

“合肥新兄弟们听着!士农工商各执其业,愿拜降就拜降,不愿拜降就叫本馆大人放回,倘不放就到丞相衙门去告。”

捷报传到天京,洪秀全和杨秀清十分高兴,封胡以晃为护国侯,不久改封护天侯。他奉命驻守庐州,经营安徽北部,打通南北粮道。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