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林灰想改变自己、想要改变自己所认知中的世界、改变那些让他所诟病的一些东西朝着一个新的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那么一切仍然需要立足于现在。
立足于眼下的事情的话,相比于一些琐碎的小事。
现在摆在林灰面前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
——林灰要尽快打破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这个概念的出处是桑斯坦所着的《信息乌托邦》这本书(2006年)。
桑斯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只会注意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
久而久之人们接触的信息就越来越局限,越来越窄。
这种现象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样,细细密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最终像一个蚕宝宝一样被桎梏在“信息茧房”内,失去对其他不同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
当时,他的这一观点还只是作为一种推论和预测。
毕竟在桑斯坦最开始提出“信息茧房”时,尽管人们对算法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认识是十分片面的。
至少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当时对信息技术方面算法的认识的还是相当模湖的。
尤其是当时的人们根本就意识不到算法带来的威能。
当算法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成为内容分发的通行规则之后。
人们才惊奇地发现,原来“信息茧房”已经悄然降临了。
在现在这个时代,各种信息海量爆发。
海量爆发的信息使得网络信息极为丰富,可谓无所不包、应有尽有。
在这样信息丰富的互联网中,人们接受信息的自由度空前提高。
人们有琳琅满目的信息产品,可以随意选择。
当然,当用户选择之后,其实是有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你的选择的。
而操纵着这些眼睛的东西就是各种各样的推荐算法。
在这些算法的作祟下,你会发现之后对你的推送信息的针对性大大增强。
用户关注过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网络智能系统会跟踪计算、源源不断地为你推送相关信息。
坦率地说,这种算法最初目的未必是为了让用户闭塞起来。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送机制只是为了让人们获取信息更为便捷。
但客观层面上,这种推荐体系也却是容易让人们越来越容易迷失自我。
陷入“信息茧房”营造的环境中。
人们关注他们感兴趣的信息,而网络智能系统则“监控”他们。
不断关注独特和同质化的信息传播。
其结果是,人们变得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个人满足,以至于对其他信息完全漠不关心或无暇顾及。
最终用户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
在这样一个小圈子里,信息的同质化互动往往又会加强他们的兴趣和意见。
并导致对某些事情和想法的痴迷和偏执。
这反过来又大大降低了与他人交流的可能性,限制了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感知。
渐渐地,不知不觉人们就陷入了“信息茧房“里。
这一切的一切,听起来似乎很不可思议。
在互联网这么一个开放式的空间。
反而会形成一个闭塞式的“信息茧房”了呢?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